赵冬梅眼中的开封饮食文化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9/25 12:02:2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餐饮企业中,透露着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气息和韵味。”前来开封举行讲座的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说,“虽然每家企业的装修风格不同,甚至档次有所差异,但是装饰总少不了字画,其文化韵味极为独特。”作为国内著名的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对开封的饮食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看法。
“为何第一楼的服务员将鲤鱼焙面也称为‘黄袍加身’呢?”提起这道名菜,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一脸疑惑地询问道,“这道菜应该不是北宋传承下来的。”“这其实就是现代人根据这道菜的制作方式引申出来的一种叫法。”开封饮食文化传人孙润田解释说,“从面披鲤鱼身形象地引申为黄袍加身,既是对北宋开国历史的宣传,也是现在人们的一个美好祝愿。”“这种引申是极好的,既形象地描述了菜品的形态,又极具文化内涵,是开封文化传播的一个好的形式。”赵冬梅说。除了充满文化气息的菜名,充满开封文化韵味的就餐环境也是赵冬梅眼中的一个亮点。她认为,第一楼书画装饰的环境让整个就餐环境提升一个档次。“配合着客人口味而从红烧到清蒸的鲤鱼焙面,不仅能够满足客人的需要,还无形中向客人传递了开封的历史文化,这是餐饮文化的一大成功”。
在赵冬梅眼中,除了菜名好、装饰有韵味,开封美食的制作和食用也极具特色,其中著名的第一楼灌汤小笼包子就是其一。“包子一词的使用始于宋代,咱开封的灌汤包子应该是从宋代的‘太学馒头’发展而来的。”赵冬梅说,“听说开封的灌汤小笼包子造型大方,皮薄馅儿大,汤汁丰满,入口绵软且鲜香。” “放下似白菊,提起如灯笼。揭开蒸笼,满屉溢香。悬起包子,看这气、汤、馅儿三层十分明显。”孙润田夹起一个刚出笼的包子说,“第一楼的灌汤包使用水馅儿,即将水打入生肉馅儿中,直到稀稠如粥、拉丝不断。馅儿以猪后腿肉为主,辅以姜末、料酒等调制。”一笼小小的包子,在开封也有不同的变化,像花好月圆酒店就根据婚庆需要进行了一些改良,也获得了顾客的认可。
“我听说从开封灌汤小笼包的吃法就能看出是不是会吃?”赵冬梅询问。“在我们这里,吃家(会吃的人)有一个口诀。”孙润田示范说,“吃包子的时候,要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将皮咬开个口儿轻吮)、再喝汤、一口闷、满口香。”“这种极具特色的吃法令人难忘。”赵冬梅感叹说。
充满历史文化气息一直是开封餐饮的一个特点,而对开封文化的挖掘、传承和演绎也是由于各家餐饮企业的努力。听说孙润田老师曾经收集、整理、考证了数千个从宋至今的老字号,赵冬梅不禁提起了花好月圆酒店的店名和美好寓意。“‘花好月圆’4个字是有出处的。”花好月圆酒店董事长王月飞说,“这一从古诗词中提取出来的店名既具文化特点,又有美好寓意。”赵冬梅下榻的花好月圆酒店恰逢一对新人要举办婚礼,看着正在铺设的背景,赵冬梅感叹说,如果有一席红毯,这将是一场完美的陈设。话刚说完,从大门向内厅,就有工作人员开始铺设红毯。赵冬梅说:“先不说花好月圆极具豫菜风格的菜品和花样众多的开封小吃,仅仅这一台婚礼摆设,就让人体会到了开封饮食文化的独特。”
交谈中,赵冬梅不止一次提起,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包含有宋代饮食文化的内容。她说,虽然传统的文化在不断地演变,但是演绎的文化依旧脱离不开产生文化的土壤,开封这座古城有着独特的适合文化传承的土壤。
(作者:汪元蒙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