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南迁:百万官民离家园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9/25 8:54:0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核心提示
母以有子为尊,君以有民为贵。祖国、皇朝、君主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三个概念却难以严格区分。于是,在人们的观念里,君就是国,忠君报国,失去君主就是失去祖国,跟随君主就是效忠祖国,并且跟随君子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安全感。靖康之变后,开封大批臣民跟随朝廷逃向南方。
徐旭曾(清)《丰湖杂记》记载:“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宋徽 、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从之。寄居苏、浙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赣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
肆虐屠戮: 民众逃难离家园
历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的百年经营,在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城已经壮丽无比。《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对此均有记载。
北宋的灭亡,金军的破坏,再加上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汴河淤塞,造成“自泗州以北皆涸,草木生之”,东京城就变得满目疮痍,残破不堪,重归荒芜,很快衰落下来。
史书对此有记载:“四城楼橹皆遭焚毁。”城上草木皆遭砍伐。城内“骑桥明达皇后家、孟昌龄家、神卫营兰从熙家、五岳观沿烧数千间”,“保康门东瓦子,沿烧街西延宁宫”。又烧天宁寺、开宝寺,“沿烧居民五百余家”。宋徽宗时所建帝王苑囿,由于围城日久,城内炭薪奇缺,“万岁山许军民任便砍伐”,能够做柴火的都被拆下来烧了。
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北宋灭亡40年后,南宋使者见到的东京已是“入新宋门……弥望皆荒墟。大相国寺倾檐缺吻,无复旧观”、“新城内大抵皆墟,至有犁为田处。旧城内粗布肆,皆苟活而已。四望时见楼阁峥嵘,皆旧宫观寺宇,无不颓废”、“城外人物稀疏……城里亦凋残……上清储祥宫颓毁已甚……又有栾将军庙,颓垣满目,皆大家遗址”。
东京工商业遭受毁灭性摧残。金军入城后,“富商大贾皆遭其害”,加上北宋朝廷为了满足金人索取的黄金、白银,要求城内“一应店肆居宅蓄收金银之人,并尽纳官”,并“拘交引、质库、金银彩帛铺,家至户到推认拘籍”。东京城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所经营的铺席纷纷破产。金军还索取京城的手工工匠,如内臣诸局待诏,手艺染行户,少府监、将作监、文思院等处人匠,木匠、竹瓦泥匠、石匠、鞍作、玉匠、金银匠、军器监工匠等,被拘刮净尽。毁了金融,没了工匠,就是断了工商业的基础,东京工商业从此不振。
金国人认同、崇拜中原文明,认为凡是宋朝的都是好的。他们将所有皇宫的仪仗法物、宫廷礼仪器具全部掠走,并进国子监拿走藏书,还索取教坊乐人、琵琶、吹笙、弹筝等,带往金国,供女真贵族取乐、享用。由此,东京文物典籍被劫掠,教育被破坏,百戏被摧残,文化遭到空前劫难。
灾难深重的仍是老百姓。金兵大量屠杀无辜平民,把人视同猪狗,“所过皆残破,其所得汉人,并削发,使控马荷担;得妇女,好者掠去,老丑者杀之”。东京城内饿殍遍地,竟食人肉,“街巷有病气未绝者,俄顷已被剔剥,杂诸牛马肉卖之”。大量被俘汉人成了金军的奴隶,在耳朵上刺字,押往云中(今山西大同),作为奴隶出卖。在燕京(今北京)一带,也有公开的奴隶交易市场,“军民虏得南人,视人立价卖之”。金人还“驱所掠宋人至夏国易马,以十易一,又卖高丽、蒙古为奴,人二金”。
金军在撤离东京时掳走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大臣及大批妇女等,朝廷上下为之一空, “二百年府库蓄积”荡然无存。
受害的不仅仅是京城,东京周边方圆几百里都惨遭屠戮。金军撤退时,“东至柳子,西至西京,南至汉上,北至河朔,皆被其毒。坟无大小,启掘略遍,郡县为之一空”、“放兵四掠,东及沂,西至濮、兖,南至陈、蔡、颍,皆被其害。陈、蔡二州虽不被害,属县焚烧略尽。淮、泗之间荡然矣。京城之外,坟垅悉遭掘,出尸,取其棺为马槽。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以故大疫,死者过半”。
古代汉人长期保留蓄发习俗,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女真人的习俗是“剃头辫发”。金国统治者强制中原人改变发型和服饰,“今随处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敢有违犯,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和后来清兵推行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政策如出一辙。
女真贵族搜刮大量土地,仅山东、河北等地就搜刮30多万顷良田作为“官田”。女真统治者还围占大量民田作为牧场、猎场,不许百姓耕作。燕京周围500里地被围成皇帝的“御围场”。广大汉人无田可耕,金国还要强迫他们自备衣粮,开往前线。
金国奴隶制在中原的渗透,造成了社会的严重倒退。可以国破,可以家亡,民族的根得留下。人民受不了这么残酷的虐待,不知有多少人向南方奔逃。于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人口大流动开始了。而逃往南方的人,有部分就成了客家人。
康王称帝:赵家江山得延续
金人在撤离东京时掳走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及大批宫女等,目的是为了彻底斩除赵氏宗室血脉,不给自己留下对手。
金军没有想到,六宫之中有皇家位号者都被捉了去,却留下了二人:康王赵构和宋哲宗废后孟氏。这二人建立了南宋政权,与金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赵构是宋徽宗第9子,也是宋钦宗同父异母弟,先后被封为广平王、康王。金军围困东京的前夕,赵构又奉命和大臣一起去向金军求和。途中,京城被围,宋钦宗派人潜出京城,找到赵构,任命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令他火速勤王。赵构利用朝廷命令号令各方勤王,但他并没有回师东京,而是辗转来到济州(今山东巨野)。此时赵构处会聚的各路军马已有近十万,号称百万。
但是,战势如火,在赵构盘桓之间,京城东京已经陷落。
废后孟氏即后来的隆祐太后,她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因受封在宋哲宗元祐年间,又被称为“元祐孟皇后”、“元祐孟太后”等。由于皇帝好恶、宫廷斗争,孟氏身经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深知宫廷冷暖。但她依然对宋室忠贞不渝。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废后孟氏沦落民间,无家可归,不得不回到住在大相国寺前的娘家,住进了弟弟孟忠厚家,过着近似于平民的生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命运多变,孟氏反而逃过一场大浩劫。
金军北撤之后,被金人立为楚帝的张邦昌受形势所迫,赶紧宣布逊位。张邦昌接受大臣的建议,从民间迎接孟氏入宫,上尊号为“宋太后”,接受百官朝拜。由于有人认为张邦昌此举有代宋自立的嫌疑,张邦昌不得已,只好恢复了孟氏“元祐孟皇后”的尊号,并请其垂帘听政。
孟氏是能做大事的女子,得知赵构未被俘虏,尚在济州时,她做出三个决定:一是派人去济州劝康王速即帝位。二是发布手书,将此事播告天下,稳定民心。三是派人送去皇帝专用的圭宝等(金人为张邦昌留下的),这是赵构分外感激她的原因。
接到孟氏的信后,康王随即从巨野出发,来到北宋南京应天府(今商丘)。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应天府,史称宋高宗,改元为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个皇帝。
建炎,即以火克金之意,但是赵构并不是要营救父兄、恢复社稷,而是要找一个安全的所在,躲避金军攻势。
孟氏也于同日撤帘,“大楚”就此消失。开封都城史上由于“大楚”非正统、时间短而没有被列入。
高宗即位终使原已灭亡的赵宋王朝重新恢复了国祚。
赵构对这位伯母的恩德和眷顾之情感激涕零,给孟氏上尊号为“元祐孟太后”。不久,因“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讳,又改为隆祐太后。
隆祐太后:带领百姓到赣南
隆祐太后见宋高宗无意返回宋都东京,便率领大批臣民离开京城,到达北宋南京应天府(今商丘)。
此时,宋高宗已决定逃往江南地区。他让隆祐太后、六宫及卫士家属等及大批臣民前往江宁府(今南京),为自己作南逃的准备。隆祐太后只好率领大家,经水、陆交通向江宁府迁徙。
当年九月初,宋高宗听说金兵侵入孟州,不问消息是否属实,立即准备南逃。十月初,宋高宗从南京应天府乘船南逃,月底抵达长江之北的扬州。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七月下旬,金国派兵南侵,欲穷追宋高宗,彻底斩除赵宋王朝。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月二十七日 ,金兵攻占徐州前后,派出五千骑兵奔袭扬州。
宋军已如惊弓之鸟。二月一日,数万南宋御营军遭遇金兵,竟然不战自溃,望风解体。
二月三日,得知金兵逼近扬州,宋高宗匆忙披甲乘马逃出扬州城,换乘小船继续南逃杭州。
一时扬州城大乱,军民“争门以出,相蹂践而死者不可胜计”。从各地搬来扬州的大批银、绢等物资堆积如山,无人理会,全部落入金兵之手,甚至宋朝太庙神主牌位也被扔得乱七八糟,一片狼藉。
宋高宗一行逃到杭州(后升为临安府),却不见金军追来。
金军此次千里奔袭,孤军深入,乃兵家之大忌。各路宋军勤王,双方兵力悬殊,金军主力又远在徐州,金军担心危险,随即北撤。
宋高宗见状,为表示抗金的气魄,下令将驻地由杭州北移到江宁府(今南京,当时赵构将其改名建康)。
夏秋,金兵主力渡江南侵,誓言要灭亡南宋。为安全南撤,保住赵构一脉血统,宋室分为两路逃亡,一路由宋高宗率主力自建康(今南京)逃往杭州,一路由隆祐太后率领赵构的宗室成员及部分官员,自建康逃往洪州(今江西南昌)。
金军也兵分两路,乘胜追击。一路金兵追宋高宗,攻扬州,渡江后占领今南京、杭州等地,宋高宗被迫一路逃往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定海(今浙江镇海)、昌国县(今浙江舟山群岛),经海上逃到温州。宋高宗跑到哪里,金军就循迹而至,紧追不放,连克数城。但是,金军没有舟楫之利,又不习水战,在茫茫大海中竟然找不到高宗。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金军北撤。金军进行了十分残酷的破坏。在杭州城内纵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不绝。明州城内的坊廓户居民基本被杀光,除几座佛寺外,房屋也全部化为灰烬。
金军由江南北撤,被南宋将领韩世忠拦截在黄天荡,险遭灭顶之灾。此后,金兵不敢轻易渡江。
另一路金军自黄州(今湖北黄冈)、大冶渡江,直奔南昌追隆祐太后,如入无人之境。十月,隆祐太后自南昌走水路到达虔州(今江西赣州)北部。途中,隆祐太后刚刚离开吉州(今江西吉安),金军的精锐轻骑就赶到了,当地官员弃城而去。隆祐太后一行只好连夜向泰和撤退。
在仓皇逃跑中,卫兵1万余人全部溃散,9名将校私自带领所部官兵上山当了盗贼。隆祐太后和六宫嫔妃的乘舆服御之类全部被丢弃,所带金帛钱财被溃兵、盗贼洗劫一空。160余名宫女下落不明。隆祐太后身边的卫兵不到百人。
金兵很快又追到了泰和。由于船工罢工逃离,隆祐太后不得不在泰和西南一带弃船登陆,乘当地农夫的轿子向赣州方向逃亡。对此,《宋史·后妃传》记载:“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其中“造口”,就是指江西泰和、万安的西南地区。
40年后,南宋著名词人、主战派辛弃疾路过“造口”时留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之句。《宋史·胡铨传》记载:“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 ,太后得脱幸虔。”
当时隆祐太后承受的精神压力和面临的存亡危急程度可想而知。
历史在这里又出现转机。此时金国内部出现矛盾,金军没能虏获隆祐太后,就北归了。
金兵走了,隆祐太后在虔州城北的州衙内暂时住了下来,又选择城东南山丘腰间,面对湖洲、小溪,绿树环抱的地方建新屋,安置官吏与旧臣。
隆祐太后带领的大批士族百姓也在虔州一带寻到可居之地,安了家。
这些留居在当地的移民,其后裔后来就成了江西、福建、广东的客家人,而隆祐太后就是他们一路南迁的领路人。
金兵撤退,宋高宗回到杭州,知道太后逃难的窘境时说:“朕初不识太后,自迎至南京,爱朕不啻己出。今在数千里外,兵马惊扰,当亟奉迎,以惬朕朝夕慕念之意。”(《宋史·昭慈圣献皇后传》)
赣南福地:客家民系之摇篮
宋代的赣南是客家民系从混沌期转入成熟期的关键之地。两宋之交的第三次大迁徙对客家民系形成至关重要。
自隆太后率领数万中原人来到赣南,为那里增添了生机,促进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后来,客家人不断发展壮大,子孙先扩散到闽西、粤北,后播布广西、四川及港台,直至现在遍布全国9省184县。
南宋之前,赣州人口繁衍并不迅速,不过数万户人家。宋室南迁的典型特点是常常几十口、百余口举家族而迁。大家亲帮亲,亲投亲,沿着隋唐大运河而来,沿着古道而来。以隆祐太后带领的最先到达赣南的中原人为基,赣南成了中原人逃难的落脚地。若干年后,赣南地区的人口猛增到200万之多。
“这充分证明,隆祐太后率领宋都的开封人南迁,对客家民系形成和客家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隆祐太后永远值得客家人怀念。”9月22日,开封市文史学者韩鹏这样评价。
客家先民怎么会相中赣南呢?
赣南地处赣江上游,这里丘陵满布,北有雩山,东有武夷山,西有罗霄山,南有大庾岭和九连山,处于大山环抱之中。源于东西两列山中的贡水和章水,交汇于赣州古城下,汇成千里赣江奔腾北去。赣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农耕,且已开发,又远离中原战火。这样的地理环境正是接纳大量离乡背井的汉民的理想“乐园”。
赣南是“枢纽”之地。古人称赣南“握闽楚之枢纽,扼百粤之咽喉,汉唐以前,率以荒服视之”。经过赣南越梅岭进入广东南雄,曾经是秦代开辟的由中原通达岭南地区的四条“新道”之一。隋代开凿大运河及唐凿通梅岭驿道后,从中原沿大运河南下,溯长江而入鄱阳湖,再经赣江、章江而上,可以沿水路直达广州。
赣南具备了形成民系所需的必要条件。
民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人口基数和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两宋之交,中原人来到赣南时,那里已经生活着一些在汉唐时期迁过去的中原人。大家语言相近、民俗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互相帮助,互通姻缘,一人有难,多方帮忙,在相近的生产、生活氛围里,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当年中原、也不同于当地土著人的风俗,即“客家民俗”。
客家先民一旦稳定下来,便重开当年在中原形成的“重教崇文”之风,耕读传家,光宗耀祖。最典型的对比就是宋代以前赣南中进士者仅3人,而两宋时期赣南共有进士234人(其中北宋92人,南宋142人),并拥有大批举人、贡生。原因是客家先民办书院、兴县学,有的不惜重金聘请名师讲学,鼓励孩童读书入仕。史载,宋代的赣南“虽荒服郡县,必有学”。客家先人如此重视文化,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打下了文化基础。
何处为家?异乡就是故乡。到了南宋,客家先人在赣南建设家园,那里日渐繁荣。客家人凿城筑寨,大修城堡,积极防御。史载,于都县城墙于“宋绍兴十五年增砌以砖”;会昌县城于“宋绍兴间始筑”;龙南县城“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作土城,高一丈,濠深五尺”;上犹于“宋绍定四年(公元1232年)始筑城墙、建四门”。至今,赣南仍有客家围屋500多座,被建筑学家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迹。能御敌,方能安居,才能形成民系。
今日,赣州大部分区域属客家语地区,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5%以上,有“客家摇篮”之称。赣州的雅称是“江南宋城”,原因是那里保留着浓郁的“宋味”。赣州留存有大量的宋代建筑,如赣州城内的八境台、郁孤台、慈云塔、寿量寺、武庙等;赣县的觉性寺;大余的梅关楼、古驿道、嘉祐寺塔;信丰的大圣寺塔;安远的无为塔;瑞金的绵福桥;石城的宝福塔等。这些建筑历经几百年,至今仍然风采不减。
可见,作为“客家摇篮”的赣州,兴旺于宋代,客家民系也初具文化特质,这都与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南迁集聚于赣南有直接关系。
(作者:吕树建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