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开封裴维侒的生平与家世
开封裴维侒的生平与家世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9/18 15:11:1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顺天府尹裴维侒

    裴维侒(1856—1925),字韵珊,河南开封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改庶吉士,官至顺天府尹,咫寸词社的主要成员,著有《香草亭词》、《香草亭词草》、《香草亭诗草》。现查到他的诗词共500多首,其1921年所写《望海潮》一词现藏国家博物馆。

    光绪三十三年(1907),51岁的裴维侒署顺天府尹,这是他担任的最高官阶。《清实录》卷五七一记“以裁缺太常寺少卿裴维侒署顺天府尹”。《北京市志稿》记,他署理顺天府尹的时间近一年,即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十一日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二十日。

    在明、清两代,北京地区称顺天府。清初,顺天府的辖区多有变化,乾隆八年(1743)开始固定下来,共领五州十九县,即通、蓟、涿、霸、昌平五州和大兴、宛平、良乡、房山、东安、固安、永清、保定、大城、文安、武清、香河、宝坻、宁河、三河、平谷、顺义、密云、怀柔十九县,故称顺天府二十四州县。为了更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清政府明确规定,由一定数量的汉人担任地方行政负责人,因顺天府乃京畿之地,其府尹和府丞必须由汉人担任。清代的顺天府尹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级至三级,一般的正三品衙门用铜印,唯顺天府用银印,所以,顺天府尹职位显赫。清代选派顺天府尹时,其首要条件是忠于清朝,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行政能力和才华。光绪末年,清廷内外交困,选派的顺天府尹还必须具有观察分析世界变化的能力,并有妥当处理对外关系的才干。裴维侒能临危受命,不仅说明他忠于清朝,还说明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研究晚清顺天府尹裴维侒及其著作,可使我们更具体地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当时的文坛活动。

    依据裴维侒的两份自我介绍,大体上可知其家世与生平。裴维侒写的两份自我介绍,指他在《广东乡试录》上的自我介绍以及为俞维藩写传时的落款。光绪二十七年(1901),裴维侒任广东乡试考试官。这场乡试之后,他主持编写了《广东乡试录》,并撰写了《广东乡试录前序》,进行全面工作总结,并上呈皇帝。裴维侒在《广东乡试录前序》中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光绪二十七年举行庚子恩科并庚子正科乡试。五月十二日得旨,命臣裴维侒偕臣夏孙桐典试广东。伏念臣系出中州,叨承世荫,自同治十三年通籍兵部,光绪六年改官翰林,历台科,忝跻卿寺。二十六年蒙恩简放江西正考官,旋改浙江正考官。兹复宠命钦承,俾掌文衡重任,学识谫陋,悚惕实深。时当随扈长安,谨即星驰就道,如期抵粤,斋祓入闱。”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他的家世,并知他入仕之后步步高升,当年他44岁,已“忝跻卿寺”并成为钦命主考官。约在1923年,裴维侒为其姻兄俞维藩写传,传后的落款为“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实录馆副总裁、前顺天府尹、提督奉天湖北等处学政,姻愚弟裴维顿首拜撰”。据此可知,他所担任的最高官职是顺天府尹。

    “系出中州”的裴维侒

    裴维侒“系出中州, 叨承世恩”。这就是说,裴维侒乃中州人氏,因祖上的荫恩而使他能够当官并得到重用。他认为,自己能升官,既是个人蒙受恩宠,也因家庭的背景与众不同。当时,他是兼袭云骑尉世职的鸿胪寺卿。据清宫所保存的官员履历档案、开封地方志、裴氏世谱以及他与父亲裴季勋的朱卷记载,裴维侒乃唐代名相裴度后裔,祖籍山西。他的曾祖父裴振,乾隆四十年(1775)天津籍进士,任安徽蒙城知县,后升亳州知州。裴振是一位关注民间疾苦和重视知识分子的官员。据《将相文武 风流千古》一书的记载,裴振任蒙城知县时,“值岁饥, 淮南流民相望于道,发仓清帑,竭力赈济,惠洽一时, 以最擢知亳州”。裴振还是一位十分关心和支持知识分子的官员。清代著名目录学家和史学家章学诚在编撰《史籍考》时受折,便投奔亳州知州裴振。裴振不仅接待了这位处于逆境的学者,而且还请他修亳州志。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裴振离皖入豫,定居开封城内。随他迁入开封的,只有四子裴继曾和五子裴隽。后来,因其两子在开封入学、定居,遂改籍祥符。

    裴维侒的祖父裴继曾、祖母朱氏有六子一女,其子依次是孟昭、仲平、叔起、叔 、季芳、季勋,其女为周汝粼妻、著名词人周之琦的侄媳。咸丰三年(1853),裴继曾妻朱氏及长子、次子,因对抗攻入河南温县的太平军而被杀,所以,清朝政府给予优恤,皇帝赐予裴仲平云骑尉世职,《祥符县志》为朱氏立传。裴季勋是裴维侒的父亲,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因咸丰十一年(1861)在贵州征税殉职,清朝追赠其为太仆寺卿,再次赐予裴氏“世袭云骑尉”。光绪七年(1881),尚在翰林院学习的裴维侒因“在籍办赈出力”,“奉旨”得到了“赏加五品衔”。他28岁时, 经原河南巡抚鹿传霖的奏请,承袭了云骑尉世职,所以,他在《广东乡试录前序》的落款是“鸿胪寺卿兼袭云骑尉裴维侒”。

    裴维侒步入仕途之后,一路顺风,步步高升。《广东乡试录前序》说:“自同治十三年通籍兵部,光绪六年改官翰林,历台科,忝跻卿寺。”这就是说,裴维侒在18岁时就在兵部当小官了。不久,他又先后考中了举人和进士,并进入翰林院。结束翰林院的学习之后,他先任翰林院编修,3年后,30岁的他就担任了国史馆协修官。这为其日后当高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裴维侒所说“历台科”,是指他曾多年担任御史,“忝跻卿寺”则说他进入了六部九卿的高官行列。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裴维侒的履历档案和《缙绅录》的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裴维侒“奉旨以御史用”; 光绪十六年(1890),因在“奉天赈捐案内”的优秀表现,奖戴“花翎”;光绪二十年(1894)“奉旨补授福建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升为“掌授福建道监察御史”。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清廷内部发生主战、主和的激烈争论, 他曾以福建道监察御史的身份,写出一份坚决反对割让台湾的奏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一月十七日,皇帝任命台湾原总兵万国本为南澳镇总兵,11天之后,裴维侒就写出《为专阃大员侵盗巨款据实纠参》折,说明万国本是一个胆大妄为的巨贪,不可委以重任。这两份奏折,一份与掌实权的主和派意见相左,另一份则指明了皇帝用人不当。尽管如此,因裴维侒的上代和他本人都是完全忠于清朝的,且他办事认真,并未受到责怪,从而能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上稳步升迁。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庚子事变中,最初,他以鸿胪寺少卿的身份,成为一名钦定留守北京的官员,不久奉命到西安随扈。当年十月二十八日,他就升为内阁侍读学士了,不久,又升任鸿胪寺卿。显然,清朝政府对他在庚子事变中的表现是满意的。

    根据《清实录》、《缙绅录》、《清秘述闻》等文献,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始,裴维侒曾到地方担任要职。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任奉天府丞兼学政。在这一年,裴维侒还得到了皇帝赏加的二品衔。光绪三十一年(1905),裴维侒任湖北学政。次年,废科举,清朝政府调回各省学政,重新安排职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裴维侒任太常寺少卿。后因裁撤太常寺,裴维侒于是成为裁缺太常寺少卿,但其官员俸禄不变。光绪三十三年(1907),因“命署顺天府尹孙宝琦充出使德国大臣”,署理顺天府尹之职就由裁缺太常寺少卿裴维侒担任,使他成了京师主要行政负责人。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当时, 裴维侒任顺天府丞,所以,裴维侒既是清代最后一位顺天府丞,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任顺天府丞。

    工于诗词的裴维侒

    裴维侒工于诗词,著有《香草亭词》、《香草亭词草》和《香草亭诗草》。他还写了具有研究价值的奏折与其他著作。但是,他的作品多未付梓,只有《香草亭词》中的60首词被收入《沧海遗音集》,于1933年出版。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陈太傅钓鱼台赐庄图咏册》中,有裴维侒在1921年所写《望海潮》一词的手迹。含有300多首词作并反映他与王鹏运、朱祖谋等人在词社活动的《香草亭词草》是手抄孤本,由国家图书馆收藏。《香草亭诗草》有两份抄本,内容基本一致,近日才发现的另一份《香草亭词草》手抄件,似是国家图书馆藏《香草亭词草》的底稿。现在,《香草亭词草》的底稿和两份《香草亭诗草》仍在其后人手中。

    清亡之后,裴维侒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甘当遗老。据其胞侄裴南侯所说,在民国初期,裴维侒的门生、民国要员胡汉民曾三次请他出山,他以“我是食清朝俸禄之人”而婉拒。在去世前不久的1924年,他曾填写《浣溪沙》,词意凄苦寂寞,反映了其晚年的清苦与无奈。这说明,他已深知个人被历史抛弃了。裴维侒为官清廉,在原籍无房产,更无力迁往江南,1911年之后只能依然居京,1925年病故,葬在北京西直门外的官园义冢。
(作者:裴元秀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患难不离见真情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