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央视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国人本来就未麻木的味觉神经更加兴奋。今年4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高调播出,片子意味深长,主创者和观看者都表现出透过美食看社会的深邃眼光。一时间,舌尖上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中华的味道、人生百味……成为人们交流的美谈。对于开封,我们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吃城、美食城,舌尖上的文章真可大书特书。它的美食生态、小吃历史、烹饪传承、饮食风俗,都深深浸透了独特的美的气质,蕴含着淳厚的市井历史文化。在开封,那经营羊肉汤、羊双肠汤、牛肉汤之类的汤锅,那炒栗子、炒花生、炒瓜子之类的炒锅,便是古都汴梁市井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从这两口锅的侧面,不妨来寻找寻找舌尖上的另类开封。
布满全城的开封汤锅
一、汤锅满城。开封人将经营羊肉汤、全牛汤、羊双肠汤之类荤汤的摊点、门店称之为“汤锅”,其经营者大多是个体商户。在开封说汤锅满城也不算夸张。有人曾如此描绘这一独特景象:“晨光中,如你有幸从空中俯瞰古城开封,一定会有一种气象让你吃惊——在古城墙一大圈的老围墙内外,火光点点、热气腾腾,一口口汤锅星罗棋布,其分布之广、密度之大、向着汤锅而坐的汤客之多,好不壮观。”早晨,你想喝碗美味可口的肉汤,不用走远,一般只需举“步”之劳。笔者骑车走了一趟横贯老城的解放路,虽几处路段处于拆迁之中,但从北到南仍有汤锅近20家;内环路,从穆家桥到石桥口一段不长的距离内便有汤锅8家;东大寺门、清平南北街南头更是“各锅”云集,以街口“寺门第一家老马记羊肉鲜汤馆”算起,7家全市闻名的汤锅聚首在50步之内,任你选择品尝。开封汤锅之多于省内外均属少见。
二、羹汤之别。当今开封人爱喝汤,千回大宋,那时的东京开封先人喜啜羹。遍查《东京梦华录》全书,不见一处汤锅,却在卷二、卷三中记载有百味羹、头羹、血羹、金丝肚羹等十几种羹食,特别还记有“东角楼街巷徐家”、“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史家”、“大内前州桥东街巷桥西贾家多处有名气的羹店。它们门面之气派、食客之众多,都好不了得。在唐宋之前,饮食的汤类尚未从羹食中独立出来,羹汤统称羹而很少称汤。那什么是“羹”呢?学术大家许嘉璐先生所著的一本“小书”《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中说“它是以肉加五味煮成的肉汁”,进而我们可以通俗地讲,因烹煮中加水的多少不同,这种称为羹的肉汁,因肉多水少继而被称为肉羹,那肉少水多的渐渐演化而被称为肉汤。北宋一代正是汤食从数千年的羹食系列中演变分化出来的前期。北宋人已出现饮酒同时要喝汤的习惯,这在《水浒传》中有多处具体的描述,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有三分奇怪。其实如今豪爽的开封汤客,配酒喝汤者十分常见,这大概也是一种大宋遗风。《东京梦华录》中孟元老生动记述了一笔这种羹汤演变分化而引起的一种表现:“旧只用匙,今皆用箸矣。”到南宋,吴自牧著的《梦粱录》卷十六里更有“专卖诸色羹汤”一说,汤羹已到平分秋色的地步。在汤食还没有大量进入我们祖先的饮食之前,“汤”之含义主要有两个,一为热开水,如“赴汤蹈火“之汤;一为汤药,如“大柴胡汤”、“当归六黄汤”之汤。神奇的是,出生于开封这片神圣土地上的中华烹饪始祖伊尹,不但是五味调和制羹的创始人,还是中医方剂中汤药的始创者。
三、羊肉汤小史。要寻觅羊肉汤的历史,还真得从中医食补的汤药着手。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医学宝库中,食物疗法是神奇有效的一项,而食补的汤药则是中医药方剂中重要的一支。东汉张仲景所撰《金匮要略》,被誉为方书之祖,其中就录有“当归生姜羊肉汤”一方。到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其卷之三十三就录有“羊肉汤”,这是“羊肉汤”三字见于典籍的较早记载。从《金匮要略》到《景岳全书》,古籍药典对羊肉汤的记载说明,汤药是汤食演化的一个重要路径。从宋代羹汤相混,到明代羹已渐渐退出百姓食俗,汤食日渐盛行,食补的汤药不少也都跨出了方剂的行列,而成为老百姓的家常饭食。羊肉汤乃算典型一例。汤锅在明代开封的相关史料已有间接记载。从药锅到汤锅,羊肉汤强身健体、食补助疗的作用是一致的。据《金匮要略》记载,羊肉汤对于肾虚所致的阳痿、早泄、妇人阴冷,对于心脾气虚所致的心悸、气短、乏力、失眠,对血虚寒凝所致的脉管炎等都有十分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开封汤锅所经营的肉汤种类多样,但主要还是羊肉汤,不过这种羊肉汤已远非药锅熬制的汤剂。由于经过多代开封汤锅经营者的琢磨,汤客舌尖所品尝到的已是一种十分诱人的美味。何美之有?光说汤色:有清汤、白汤、红汤三大类。清汤清能清澈见底,味道纯正、淡而不薄,不下佐料,不用羊骨用净羊肉煮成,肉香汤也香;白汤白如奶乳,不下佐料,用羊肉羊骨煮成,肉烂汤鲜,醇厚挂齿,浓味深长;红汤汤色微红,全料佐味,烧肥羊肉全味成汤,汤浓色诱人,肥瘦肉可口。再说肉品,有白肉、丸子、酥肉、肚肺、原油肉、焖罐肉等,品种任选、吃法各异。另还有荤素搭配一类,素为金针、面筋,荤为烧肉、丸子,配菜加汤,谓之“四味菜”,也颇受欢迎。
四、旋煎羊白肠。开封汤锅中经营的羊双肠汤,那可是全国各地的美食家们公认的一绝。绝在何处?绝在汤味独特,绝在开封独有,还有一独,虽不宜算在“绝”之列,但也确实“独树一帜”,羊双肠旗下的汤客是清一色的男子汉,偶有女子在座,仔细一看也多属假小子、铁姑娘之辈。新时期以来,全国各大报名报,从《人民日报》的副刊到《新民晚报》的副刊等,对开封羊双肠均有赞美篇什,省市名人学者也多有介绍与赞誉羊双肠之文面世。遗憾的是对羊双肠的历史,众文中要么曰无以考证,要么闪烁其词,要么妄说明清……直到2011年3月29日,《开封日报》副刊刊发了一篇题为《羊霜肠》的散文,方把我们今天喝的羊双肠汤和千年前《东京梦华录》中的“旋煎羊白肠”联系起来,尽管文内稍有瑕疵。作者鲁枢元先生,开封市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旋煎羊白肠”是什么意思?“羊白肠”者,即羊白色的大肠小肠,说白肠也好,说霜肠(把肠外白油并不恰当地喻之为白霜)也好,皆是羊肠。开封人称为羊双肠,只是羊的大肠小肠之简称,称羊霜肠者多是附会而语。还是北宋的东京先人实在,直呼羊白肠。“旋煎”二字甚为关键,先说“煎”,现在的人大多认为煎就要用油,其实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煎”还指用水熬煮,把东西放在水里煮,使所含成分进入水中,羊双肠汤不就是如此吗?再说“旋”,更是开封方言特色,开封人常说的“旋发旋卖”、“旋做旋吃”是也。现今的羊双肠吃法仍是沿袭北宋先人之法,将羊肠等放入笊篱中在滚汤中稍微煮一煮(旋煎),也称之为“氽”。由此看来,孟元老所记载的东京朱雀门当街头家的“旋煎羊白肠”和今日开封街头的“羊双肠”绝对有相同的DNA!将开封名扬四方的羊双肠汤至少追溯到北宋一朝应是板上钉钉吧。有《东京梦华录》注释者,将“旋煎羊白肠”仅与北京所谓的“霜肠王”联系起来,而未提到开封羊双肠,实为缺乏东京开封地域生活之故。
五、汤锅春秋。开封的汤锅,作为饮食市场的一个独特现象,肯定有其经济、历史、风俗、文化背景。如今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开封,在上世纪的“城市人民公社”期间,大多数人都有“吃大锅饭”的感受。那时在和如今汤锅直径相仿的大铁锅内,常年煮着的不是肉和骨,而是“低标准、瓜菜代”的稀汤,今日诱人的汤锅当时没有生存的条件,直到后来的经济困难时期,在开封,“汤锅”几乎绝了迹。为什么?因为经济不允许,政策也不允许。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封有名气的几家汤锅,像河道街李家羊肉汤、味美丁家羊肉汤、西门里石牌坊的牛肉汤等,此一时也不如彼一时。经济困难时期结束不久,又开始了“文革”,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相关政策收得更紧。市场管理十分严格,“坚决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如悬在人们头顶的一把利剑,如今鲜见的“投机倒把罪”,那时是个十分盛行的罪名。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开封的汤锅不但得到了恢复,而且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达到了汤锅满城的地步。这一巨大的变化使人们不但充分享受到一种传统的美味,也感觉到社会的变迁和人生的百味。在“汤锅春秋”一节内,我们应该介绍一位开封汤锅一行中非同一般的人物——张文春老先生(1921~2014)。这位闻名全市的汤锅老板,原来没有正式工作,靠看水管、爆米花来维持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鼓励个体经营的一系列政策先后出台,张文春先在洪河沿街口开了一口羊肉汤锅,汤客日益增多。在区政府的帮助下,他扩大规模于南土街路西开了个八间门面房的羊肉鲜汤馆。不但他独特的芙蓉酥肉和美味的鲜汤吸引着全市的汤客,那让上班族汤客举目可望、掌握时间的大钟表,那香郁清爽的茶水,那摆放有致新到的报纸杂志……开创了传统开封汤锅现代版的一流服务,都让人刮目相看。辛勤的劳动、经营的智慧,加上其乐善好施、广交票友(先生是位京剧迷),张文春好事喜事接踵而至。作为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全国总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特邀代表,他曾有幸获得邓小平的接见。张文春老先生的后半生,可以说是开封汤锅兴盛的一个人文缩影。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