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有信陵君窃符救赵,有围魏救赵,这些史实都是围绕开封的魏姓而发生的。”河南省史志协会原副会长、文史学者沙旭升先生介绍,魏姓是中华大姓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其起源,魏姓主要有以邑为氏和以国为氏两支,开封魏氏就是以国为姓者。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三代君主,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0年。公元前364年,他把都城从山西夏县迁至大梁(今开封)。魏国在开封建都长达139 年,历经6代君主,魏国王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魏姓的主要来源。
以国为姓的魏姓世居中原。魏国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名扬天下,其后人在中原一带族旺人众。信陵君的嫡孙魏歆汉代时任巨鹿郡守。其后,自汉至唐,魏氏族人在巨鹿枝繁叶茂,入仕者每代都有。唐代魏姓最为显赫,有魏征、魏玄同等6人先后为相。
魏征,唐太宗朝为谏议大夫,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诤之臣,其“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古训已成为古今名言。据说,由于父母早逝,魏征少年时出家为道,侨居洧上(今开封尉氏县洧川镇)。魏征去世后,归葬洧川。其墓位于尉氏县洧川镇西北魏征庙村,墓前有魏征庙。
汉唐以来,由于巨鹿魏氏名人辈出,因而形成郡望。魏征的17世孙魏弥于唐末入闽,魏弥长子魏进富,徙居福建永定苦竹堡,次子进兴居南靖梅林乡。
据广东《五华魏氏族谱》载,南宋末年,开封兰封人(今兰考县)魏良佐(魏征裔孙),字子元,授福建布政司参政,赴任途中经江西赣州遇乱,遂落户江西石城,魏良佐在石城传二世,其子魏淑玉生子元、亨、贞、利4人。兄弟4人逃往福建南靖。元公迁居惠州长乐(今广东五华),成为五华魏姓一世祖。亨公徙居福建汀州,后又居惠州龙川。元公在五华下传13世至应浩公时,于清乾隆年间渡台,在新竹新浦镇开垦基业。其后,应浩公后裔在台繁衍,成为台湾魏姓大族。时至今日,居于台湾台中、新竹、台北等地的魏姓,以巨鹿为堂号,其先祖都曾居住开封。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