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郑姓在成书于北宋初的启蒙读物《百家姓》中排序第七,不是说其人口多寡,而是从当时该姓氏人的社会地位来说的。作为中华姓氏文化的一部分,郑氏得姓于开封。如今,郑氏枝繁叶茂,已经遍天下,南迁的郑氏人成为客家人中的重要一支。在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今天,在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即将在开封举办之时,重提郑氏渊源,自有其意义。
一座故城一段历史
7月16日,骄阳似火。记者乘车出了朱仙镇,沿柏油路一直向东南方向走。行驶大约3公里向东拐弯,便看到了起伏不平的地势,远处一片绿树掩映的土丘分外突兀。那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启封故城。
穿过庄稼地,走近土丘,只见上面满是挺拔的槐树,还有农民种植的一排排杨树。如果不是土岗上层叠的夯土层,以及夯土层土岗断面上碗口大的夯窝,你根本想不到这里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启封故城。
一个神秘的城池就这么近了。在启封古城遗址上放目四望,从大量的古陶碎片遥想往昔的城池气象,累累夯痕像塑在发黄书卷上的一个个印章,千百年之后望去,仍隐隐透出一股王气。多少刀光剑影,多少呐喊欢呼,终于平静了。当无数的轰轰烈烈都幻化成风化的遗址,当无数的雍容华贵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古城池四周日渐冷落,只有这些夯痕依旧招展,让游客不禁展开无尽的联想。
启封故城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列国争雄。当时的朱仙镇古城村一带恰为郑国的东北边陲,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春秋初霸”之一的郑庄公命大将郑邴在古城村一带屯兵筑城,并取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进入战国时期,启封城属魏,成为国都大梁城的南大门,其军事地位更加突出。直至西汉景帝刘启即位时,因避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是为“开封”,这便是如今“开封”的由来。
而后,由于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使得汴州(今开封市)一跃成为繁华鼎盛的水陆大都会,相距数十里的启封城则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唐延和元年,启封县治所移至汴州,之后就成为现在的开封城。启封城则逐渐废弃,历经水患之后,沦为一个村落,这就是今日的古城村。其实,勘测结果表明,故城遗址呈一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不规则方形,其四墙全长为3330米。在今天看来,这只是一座小城池,而按照当时筑城的规制,列国都城的规模不过900丈,而作为边陲的启封故城已经达1000丈,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
1986年,启封故城被开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启封故城从唐贞观年间以后,就再也无人修葺,加上黄河泥沙的“侵蚀”,几乎使启封故城在地表上荡然无存。
今年50多岁的当地人李先生向记者描述了他眼中的启封故城。在李先生很小的时候,城墙尚高,也比现在长得多,他和小伙伴经常在那里玩耍,启封故城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在那个一大二公的年代,大家只知道这是一段古城墙,并不知道其珍贵。由于这片地是“公家”的,即属于大队(当时人民公社下的建制,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所有,大队便在这里开了一座窑厂,用城墙上面的土烧砖,当时人们认为这叫废物利用,好好的一段城墙就越挖越短,直至成为现在的模样。
头顶上,阳光热烈,天空湛蓝。环顾四周,只有西墙一段高7米、宽30多米的残垣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夯筑城墙时留下的夯层、夯窝和柱洞历历在目,昔日繁华竟然如此。
启封故城——郑氏得姓之地
启封故城,是开封城最初的家园,也是郑氏得姓之地。关于启封这一名称的来历,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史志协会原副会长沙旭升介绍道:“有关启封的早期文献资料虽难寻,但其来历仍能在文献中找到踪迹。”
据《汇考》卷七记载:“开封者,故宋微子启所封地因以为名。汉讳改开封。”文献中明确指出了启封城因建于故宋微子启的封地而得名。到了汉代,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称开封。微子启,《史记》称微子开。《尚书·微子命篇》云:“命微子启代殷后,今此名开者避汉景帝也。”微子启也因避汉景帝“启”字之名讳,被司马迁在史书中称作微子开。
周武王伐纣灭商,微子启降周,被受封于宋,以奉汤祀。西周时期,微子启受封都城于宋(今商丘县城南2公里老南关村北)。其境内平旷四达,尚有多处未开垦之土地。向西,南有陈、蔡,北有曹、南燕、卫。周封微子启于宋,既可安抚商人后裔不再作乱,又有方国互相牵制、互为防范,加之西与东都雒邑也相距不远,更加利于周人的控制。
宋在西周时即为强国,春秋时期为“五霸”之一。当时,宋国的疆域向西一直延伸到开封境内的蓬泽一带。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蓬泽在县(开封)东北,或曰宋之蓬泽也。”汉代之前开封尚在今开封朱仙镇东南2.5公里启封故城。《括地志》也载“蓬泽在汴州浚仪县东南十四里”,浚仪在今开封市区,春秋及其以前开封蓬泽启封一带是在宋微子启封地宋国的疆域之内。
宋《能改斋漫录》记载:“京师开封县,其城本郑庄公所筑,昔卫之水有浚,浚之地有仪封人,掌仪地之封疆,郑人得而城焉,以为开封(启封),此其始也。”此处所指郑庄公所筑开封城,即春秋时期之启封城。
郑庄公,名寤生,13岁即武公位为郑国国君和周王朝卿士。春秋初年,郑虽为小国,郑庄公雄才大略,发展经济,强兵富国,曾在中原称盛一时,史称“春秋初霸”。 公元前701年5月,庄公卒,郑国由此转向衰落。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国,郑公子鲁率族人迁于陈、宋之间的今开封朱仙镇启封至陈留一带。此后郑国子孙以国为氏得姓郑。郑氏在开封(启封)形成之后,于魏晋南北朝时成为望族,因唐代之前开封(启封)一直为县治,隶属荥阳郡,所以出现了历史上的荥阳郡望。
荥阳郑氏县籍开封
西周末期,刚刚分封不久的郑国面临着生存的严重困境,不得已开始谋划举国东迁,向中原拓展之路,将“根据地”选在今开封陈留附近。
关于这一历史事件,公元前156年-143年汉代景帝时期定稿编成的典籍《公羊传· 桓公十一年》中,曾明确记载说:“古者郑国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而野留。”郑国当初先是在留地定都,之后才把国都从留地迁到郐国故都,是为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所灭,王室子弟和臣民四散逃难,其中主要一支在公子鲁的率领下,在启封城及邻近的陈、宋之间生息繁衍,他们没有了国家,为怀念先祖,就以国为姓,自此始有郑氏,郑氏当中又以荥阳郑氏名头最响。至于荥阳和郑姓的关系问题,是因为两汉以后,居住在开封的郑姓人成为天下望族,开封成为郑姓最有名的聚居地,而开封长期归荥阳郡管辖,再加上当时社会上标榜郡望的风习,于是荥阳郑氏的叫法在社会上便广为流传了。
开封郑氏为何称荥阳郑氏?著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朱绍侯告诉记者,魏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门阀士族为标榜门第高尚纯正,就以本族发家时所居郡作为郡望,汉魏时期的开封郑氏,至晋时由于荥阳隶属开封,便称为荥阳郑氏,荥阳郑氏成为郑氏家族中最辉煌的招牌,这就是“荥阳郑氏县籍开封”。入唐以后,虽然荥阳郡不存在,但由于长期的习惯影响,荥阳郑氏(实际是汴州开封郑氏)的叫法仍然十分风行。宋代以后,虽然士族已走向衰落,但“荥阳郑氏”的叫法仍然延续到现在。
魏晋时期的荥阳郑氏是开封根亲文化的又一张名片,也是开封近年姓氏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研究队伍中,既有文物考古、地方史志、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也不乏民间爱好者,人员众多,从基础性研究到全方位的文化审视,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研究视觉和领域也在不断地转换和拓展,成果丰硕。
20世纪80年代,荥阳郑氏在开封的家族墓地遗址得到考古方面的确认,出土了《开封县郑胡铭》墓志砖。1984年,开封市文物工作者在开封县朱仙镇老谭寨发现一方北魏墓砖,墓主人系北魏镇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平阳太守郑胡。据墓砖记载,墓葬位于开封(启封)城西门西二百步、横道北五十步。在这一墓葬中共有17座墓,郑氏四祖在其中。郑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是开封的世家大族。
郑金河的《郑氏起源与发展》、郑鸿恩《启封故城与郑氏溯源》等专著先后出版。 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权威确认了荥阳郑氏祖源开封。历史学家朱绍侯《荥阳郑氏县籍开封》一文以正史为据,考证严密,字字珠玑,对荥阳郑氏研究起到了正本溯源作用,得到史学界广泛赞誉;开封市文物公园局张武军同志在丘刚、刘顺安等人前期研究基础上,据此撰写了《郑邕墓志铭考——兼论荥阳郑氏祖茔在开封》,刊登于《殷都学刊》;河南大学文学院杨松岐先生以年迈之躯,数易其稿,无私奉献,将《郑邕墓志铭》完整翻译;郑氏在开封的根亲文化研究中所占分量之重,由此可见一斑;在社会上反响之大,也远超预期。2004年,开封市社科联、民政局批准成立了开封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延续多年的开封郑氏研究步入坦途。
开封郑氏播迁海内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郑氏寻根,开封不可不说。开封郑氏文化渊远流长。
在中国历史上,开封(启封)郑氏人才辈出。东汉时,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北魏开封人郑道昭,好为诗赋、书法,官至秘书监。隋代开封人郑译,字正义,公元540年生于启封(今属朱仙镇)。北周武帝时,郑译开始踏上仕途,先后任银青光禄大夫、御正下大夫、太子宫尹等职。公元581年,杨坚废静帝自立,建立了隋朝,因同郑译有“同生共死”之交,请郑译参与制定乐律。鉴于北周礼乐的废缺和陈旧,经过反复修改,郑译制定出《乐府声调》八篇,受到隋文帝杨坚的嘉奖。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郑译因病死于官位,死后被追封为莘公。
开封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郑金河告诉记者,据文献记载,秦末至晋代,郑氏大多分布于今浙江、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省。郑氏南迁始于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陈、林、黄、郑、何、胡、詹、丘八姓”。首次南迁开封人郑庠,三国吴车骑长史,为郑氏南渡之始祖。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渡江居于秣陵。其后的子孙分支迁徙广泛。其后郑庠次子郑昭为西晋龙骧将军,为避永嘉之乱,南迁入闽居上杭,被称为郑氏入闽始祖。唐代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朝廷派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蛮獠啸乱”,后朝廷又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领五十八姓军校组成援军去闽。此次,随军将士、河南光州固始人郑时中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其后人在闽、粤繁衍,成为闽、粤郑氏一大支派,漳州、同安至今都是其后人聚集的地方。唐朝末年,又有河南光州固始郑麟兄弟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而固始郑氏源自开封,鲁公21世孙郑泰,东汉时为征东大将军,因与荀攸谋杀董卓未遂,举家迁往淮河以南避难,世居固始。
郑氏入粤大约始于宋末时期。宋孝宗时,太师郑清被贬往福建上杭,其后人多散布于广东省惠、潮、嘉及广州府属各县。
郑氏在台湾是一个满缀着荣耀的姓氏,在台湾是第12大姓,说到台湾的郑氏,人们自然会想起明代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是他率领数万将士驱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民族英雄郑成功与祖籍开封的荥阳郑氏一脉相承。
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氏族人随之去台湾。明、清两代闽粤郑氏族人大批入台开垦基业。台湾郑氏追根溯源,不少来自中原。郑氏渡台始于明末清初,以闽籍者为多,明天启、崇祯年间,福建漳州、漳浦人郑联长入台迁居澎湖县白滗乡通粱村。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后,福建泉州、南安大批郑姓人随郑成功入台,后人多居于台北、南港、南投、竹山、台南、高雄、路竹等地。清康熙初年以后,福建同安、漳州海澄、潮州饶平的郑姓族人六次迁台,后人现多居于澎湖白沙、台北士林、新竹关西镇、屏东下淡水、高雄、茄定等地。乾隆年间,福建嘉应、同安、漳州、泉州,广东惠州、陆丰、海丰、潮州、饶平郑氏族人先后迁台30多次。清嘉庆年间,福建同安郑文漠、漳州平和郑文宗、泉州惠安郑佛以及来自广东客家地区镇平的郑连洪、广东客家梅县郑阿吉先后迁台,今后人多居于新竹、云林、桃园、苗栗一带。到了清朝末年,又有广东揭阳人郑振科、郑振清携家人入台,其后人居于新竹县竹东镇和芎林乡。而后,郑氏子孙又移居到美国、日本、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入台郑氏的后人先后在新竹、嘉义、台北、屏东、花莲、苗栗、中坜、台中成立了郑氏宗亲会或郑姓宗亲会。“在传承中华文明到台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十分无私地将中原文化的内核——血缘文化传承到了台湾的每一个角落。”郑金河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大批郑氏后人不断来开封寻根祭祖,沐浴中原古风,接受中华文明的洗礼。启封故城已成为海内外郑氏后人的寻根热土。”
“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即将在开封举办,南迁郑氏族人作为客家人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此次恳亲大会非常关注!”郑金河说,“大家对祖源地开封充满感情,纷纷表示要参加大会,与亲人相聚古城,共同慎终追远,缅怀祖先,共创未来。”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