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开封书法世家祖孙三代合作三代合璧折扇受称赞
开封书法世家祖孙三代合作三代合璧折扇受称赞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7/31 10:11:3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阅读提示丨在开封书法界,有一个祖孙三代合作的书法作品被书法爱好者们广为称赞——“三代合璧”折扇。爷爷桑凡,中国著名书法家,以小篆见长;父亲桑大钧,中国书协协会会员,以隶书见长;桑立,自幼练习书法,他的楷书获得书法爱好者的好评。出生在书法世家的桑立,从小却没人教他练书法,长大后,桑立逐渐才明白:“书法就是玩儿,是一个人的业余爱好,同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

    出生在书法世家,但没人教他

    在开封市一家书画店“容奇阁”里,有一幅书法作品,这幅作品临摹的是《般若波罗蜜心经》,署名桑立。店老板何女士介绍,这是桑立送给她的,她只收藏不出售。

    “许多书法爱好者来店里都问我关于桑立的事情。他们评价这幅作品直笔用笔均匀有力,弯笔轻盈有弹性,每个点都写得不一样。如‘心’和‘空’字里的点都不一样。写楷书需要静的心态,三十多岁的桑立写出了四五十岁的心境。当得知桑立是大书法家桑凡的孙子时,许多人连连点头,说书法世家啊,怪不得。”

    桑凡,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曾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协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篆刻展览,曾获1979年“全国书法评比”二等奖。其传略辑入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录》。

    一位桑立的朋友曾问过他:“书法在你们祖孙三代间都没有丢,而且你们祖孙三代的书法作品都这么好,你们家是不是有什么传世珍宝,或者是祖传的字帖?”这位朋友望女成凤,让自己的女儿4岁就开始练习书法,可女儿到了12岁后说什么再也不想练了,所以他急切希望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桑立哈哈大笑,拿着一个铜环递给他:“给,这就是我家的传世珍宝。”——一个有铁片厚度的铜环,是桑立小时候的玩具之一。

    “我小时候看爷爷、爸爸、姑姑和叔叔们都练书法写字,我也跟着写。但只是‘描红’,‘临帖’。用这个铜环放在散装的字帖上,先描出字的轮廓,制成空心字,然后再练习。”

    在桑立的记忆中,爷爷和父亲从未专门指导和要求自己练习书法,相反,更多的是带他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听京剧,玩二胡,给他讲舅爷张伯驹“玩儿”的事。

    上小学时,桑立的一位美术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不忍心桑立一直“荒废”下去,于是为桑立“开小灶”,每周固定的时间让桑立临帖。

    有一次,为了参加开封市相国寺小学生书法大赛,桑立央求爷爷桑凡教自己几招“独门绝技”。

    爷爷桑凡对他说:“我的作品集开篇有句话,你看看吧。”以为是什么独门秘籍,他找出了这句话:“唯生性鲁钝顽劣,虽经师长们口传指授,终未能领略艺术的奥秘,胡涂乱抹的所谓作品,皆覆瓿物也。”

    “当时看完这段话后我直接蒙了,啥意思啊?后来长大后查了查,才知道覆瓿指的是盖酱坛子,比喻作品毫无价值。”桑立笑着说。

    桑立转而央求爸爸桑大钧。父亲桑大钧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开封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开封书法家协会理事。结果父亲甩给他三个字“玩儿呗”。

    中学、高中、大学期间,桑立迷上了画漫画,自此,仿佛逐渐地远离了书法。毕业工作后,桑立仿佛突然“开窍”,自2003年至今系统练习书法从未间断。

    “现在,我才明白爷爷和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们的理念就是书法是一项兴趣爱好,就是玩儿,你想玩儿的时候就玩儿,不逼迫你练习,不让你产生逆反心理。他们一直带我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和书法是分不开的,所以我对书法的兴趣一直都有。上学期间,有时遇到不想听的课,我就会偷偷用手指在腿上写字。”桑立说。

    书法仅是一个人的业余爱好

    在桑立家中的三楼,有一间不起眼的小阁楼。通过两米高的旋转小楼梯才能进入这个房间。房间的面积大概有十平方米,仅有一扇小窗,放了一个书桌和一个低矮的木床。书桌上放满了笔墨纸砚,木床上放着字帖和墨迹未干的书法作品。

    由于位于顶楼而且没有空调,记者在这个房间呆了仅十分钟,后背就湿了。据了解,桑立每天下班后在这个房间练习书法已十多年。

    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韩伟业一直在书法上指点桑立,他评价道:“如果不是对书法的兴趣和爱好,桑立不会在这样一个地方天天练,也不能坚持十多年。”

    “大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数学就是好玩儿。同样,书法也是一件好玩的事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是抱着功利主义,那练习书法就是短期行为。桑凡和桑大钧都是把书法作为一辈子的爱好,一辈子都是在‘玩儿’。”

    在桑立的记忆中,自己很小的时候,来家中向爷爷桑凡求字的人络绎不绝,家中的客厅一直坐满了人。可爷爷一直在开封市粮食局工作,从未开设画廊经营自己。

    父亲桑大钧的书法作品一直被书法爱好者称赞,可他一直在开封市工艺美术厂的美术组从事画画,现在开封市群众艺术馆工作,每周周四免费向开封市书法爱好者讲授书法。

    “我曾问过爷爷,为什么没有开画廊,既赚钱又招徒弟,岂不是名利双收。爷爷就说了一句话,‘我只是一个书法爱好者’。现在长大了,我慢慢明白了爷爷的话。书法是自己的一个爱好,不应该贴上功利主义的标签,否则不会练好的。”

    在桑立的书房里,有一副父亲桑大钧收藏的折扇扇骨。在小小的扇骨上,雕刻着人物、风景等,栩栩如生。“这是我父亲的一个老同事,开封市工艺美术厂的一位技师雕刻的。你看他的功夫相当了得,能在这么小的扇骨上雕刻出这么多内容。可他一直默默无闻,他就是把雕刻当成了自己的爱好。”

    练好书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桑立说:“韩伟业老师经常说练习书法一辈子不够用。我理解的意思就是书法是门艺术,它是根植于文化土壤上,不到一定的年龄段,对文化不可能有自己的领悟。”

    韩老先生认为把书法作为兴趣,有文化的滋养和师资的传承是开封书法界人才辈出的原因。

    “梅兰芳经常说,京剧到最后比的就是文化,同样,没有文化底蕴就不可能领悟书法。”韩老先生铺开一张白纸,随手写了一个美术字“人”字。“美术字的‘人’讲究上顶天,下立地,左靠墙,右靠壁。而书法的人字有多种变化,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写法,既对称又不对称,讲究对立统一。”

    书法的写法是一门艺术,同时书法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韩伟业指着恩师武慕姚的一个作品说:“你看,书法家们的作品一般都有诗,有自己作的画。而诗词和山水画都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

    在韩伟业的记忆中,恩师武慕姚从未直接指导自己的书法写作,反而常常给自己讲传统文化。“许多写法,都是在他讲传统文化时潜移默化传授给我的。”

    桑立对此深有体会:“爷爷、父亲从未专门教我写字,而是经常给我讲名家或字帖背后的故事,他们都兴趣广泛,玩二胡,玩钟表,听京剧。许多时候,耳濡目染,我了解了许多。”

    在桑立书房里,有大大小小的京胡十余个。全是父亲桑大钧自己手工制作。琴筒和琴杆用竹子制作,弓子用马尾制作。“看着父亲天天做京胡,我渐渐对京胡产生了兴趣,从而喜欢上了京剧。”

    桑立时常带在身边的有一把名为“三代合璧”的折扇。他小时候,在家门口花9元钱买了一把白色的折扇,随性在上面画了几条金鱼和荷叶,然后拿给爷爷桑凡看。爷爷看了后很欣赏,即兴在折扇上用篆书字体写了“鱼乐图”三个字,父亲桑大钧在旁边题乐府诗《江南》隶书,桑凡再题此次祖孙三代的合作过程和“三代合璧”四个字。

    “如果说我们家有啥传家宝的话,那么这就是。”桑立小心翼翼地将折扇装在套子中。

(作者:未知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国槐与洋槐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