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岗,三里长。”
这是开封县城关镇独乐岗老辈人流传下来的民谣。如今的独乐岗,楼宇鳞次栉比,已与一座现代化的开封县县城融为一体。似乎只有在村庄纵深处的老街巷中,偶尔响起的几声犬吠里,才能依稀可辨独乐岗人悠然的生活节奏。
历史上的独乐岗,地处京畿重地。盛极一时的北宋王朝,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厚重的烙印。
“全德元老”墓葬今安在
相传,一代名相王旦的墓葬就在独乐岗。
王旦,北宋宰相。宋真宗时主政18年,善知人善任,被真宗称为“致太平者”,死后得谥号“文正”。宋仁宗时,范仲淹奉君命为其撰写《太尉文正公神道碑铭》,碑额为宋仁宗亲笔御书“全德元老”。
生拜宰相,死谥文正,是士大夫的世代梦想。大宋数百年历史,只有王旦一人获此“无上殊荣”。
《宋史·王旦传》中,详细记载了王旦的雅量。
王旦与寇准是同年进士。前者主政中书省,后者主政枢密院。在皇帝面前,寇准常揭王旦的“短儿”,王旦却常论寇准的长处。宋真宗把寇准常打“小报告”的事儿告诉给王旦后,王旦说:“臣担任丞相职务很久,处理政事很多,过失也必然多。寇准对陛下不隐瞒,更加体现他的忠心正直。”
一次,中书省送一份文件到枢密院,文件书写违反了格式,寇准将此事报告给皇上。被皇上责问后,王旦到寇准家表示认错并致谢,还对办事员进行了责罚。可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一份文件送达中书省,也犯了同样的错,王旦却下令将文件退回枢密院。寇准见到王旦后感慨地问:“您怎么这么大的度量?”
后来,寇准被免职,托人求王旦给弄个使相(与宰相平级)当当,王旦惊讶地说:“将相的任命,怎么能要求呢?”看到王旦一口回绝,吃闭门羹的寇准不免有些失望。之后,寇准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见皇上后答谢说:“如果不是陛下知道臣的才能,我怎么能够获此重任?”宋真宗这时才说是王旦举荐的,寇准顿时惭愧不已。
1017年9月,王旦去世,宋真宗悲恸不已,一连3天没有上朝。据史料记载,王旦葬于“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即现在的边村之东独乐岗。再具体点说,就是独乐岗老辈人口中念叨的“三道碑”所在地。
独乐岗村委会副主任胡向东对村里的历史如数家珍:“相传,独乐岗西地有三道石碑门,人称‘三道碑’,有石人、石马,听说是一位大人物的墓地。我小时候,还在那儿见过一对大石狮子呢!”
在胡向东的带领下,笔者来到老人们常说的“三道碑”处。如今,这里已经是宏达拨叉集团的生产车间。在厂房墙外,胡向东指着一块玉米地头的大柳树说:“就是这儿,当年一辆东方红拖拉机犁地时,犁出一尊大石狮子,当时就放倒在这里,另一尊大石狮子在厂区,后来这对石狮子被人拉走了。”据胡向东回忆,这对石狮子和龙亭午朝门广场上的石狮子大小差不多,五六个小孩子骑在上面玩耍都不成问题。
在宏达拨叉集团厂区北一片废墟旁,一排坚强生长的杨树绵延数百米,郁郁葱葱,俨然一道绿色屏障。“这里应该就是王旦墓葬遗址。”胡向东说,“听村里的老人说,这里原来还有很多松柏。可惜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据独乐岗现年73岁的韩学文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他还在“三道碑”处亲眼见到过石碑。1958年搞“大跃进”,黄龙寺建石灰厂时,石碑被打碎烧石灰用了。该石碑究竟是不是王文正公神道碑,现如今已无从考证。
常年从事开封旅游文化研究的宁富海说,综合相关史料及宋史专家考证,可以断定,历史上记载的“大边村”(即现独乐岗境内)的确为王旦墓葬所在地。而在上世纪50年代,还有石人、石马、石羊、望柱等露出地面。据说,王旦墓规模宏大,有神道和石像生,后石像生等被移至铁塔公园。
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外国人来到这里,举起手中的相机为我们留下了王旦墓唯一一张老照片。从照片上看,一片高岗上,石人、石兽、两道残破的碑门清晰可见……
“徽宗羡乐”扬美名
若不是风流倜傥的宋徽宗微服私访,独乐岗恐怕不会留下“独乐”的美名。
关于独乐岗名字的来历,最早见于明代李濂所撰《汴京遗迹志》:“独乐岗在城东十五里。相传宋时有富翁居此。男女婚嫁已毕,翁不问家事,日邀故旧饮酒为乐。徽宗微行见之羡曰:‘斯人其独乐哉。’后因名其岗。”
历史果真如宋徽宗所说,独乐岗是“一人独乐”之地吗?非也。由于地处北宋都城东京郊外,宋人有重阳登高的风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乐岗,自然而然成了东京城的“后花园”、“众乐岗”。
孟元老将这一幕盛景写进了《东京梦华录》:“九月重阳……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岗)等处宴聚。”
民间关于独乐岗的由来,有这么几个说法。一说,很久以前,独乐岗是一个大土岗,地质是青沙地,树木茂盛,下雨不积水,刮风不起沙。有一位老人路过此处定居在此,后人称之为独落岗,渐渐演化为独乐岗。另一说,一位姓茹的富翁在兵荒马乱时搬家,将八缸银子埋在这里,人称此处为“茹八缸”,到后来,一人挖出这八缸银子独落了,后人就称之为“独落岗”,后谐音为独乐岗。
据韩学文回忆,在他小时候,独乐岗果园多、树林多,整个村庄被遮蔽在丛林中,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氧吧”。想必,这么一个让大自然垂青的避暑地,北宋时成为登高宴聚之地当实至名归。
在开封县农村,流传着“有岗必有庙”的说法,独乐岗亦不例外。年逾七旬的原独乐岗生产队队长刘全江说,独乐岗以前有七八座庙,如关公庙、祖师庙、天爷庙、奶奶庙、黄龙庙等,后来破除迷信才被拆除。如今的独乐岗小学就坐落在一座庙宇的遗址上,学校的后墙就是用当年拆庙的砖堆砌的。据历史记载,宋朝祭祀先祖成风,独乐岗庙宇之多或许与此不无关联。
独乐岗不仅庙多,姓氏众多也可称“一最”。在这个拥有2000多口人的村庄,就有46个姓氏。“俺村姓氏很杂,常、池、庄、刘、柳、商、韩、朱、胡……而且从根儿上说,同一个姓也不是一个族系,有‘刘家不一刘,李家不一李’的说法。”刘全江说。
“俺村人不排外,不怕硬,不欺软。新中国成立前,一些逃荒要饭的流落在独乐岗,说落户就落户了。”刘全江说。
独乐岗的开放包容由此可见一斑。
胡向东家门口有一条通往商业街的东西路。这条路曾经是历史上的陈留县去往开封城的必经之路,即当地人俗称的“官道”。大约200年前,胡家来到这里开了一家饭店,从此世代居住在这里。
当时为交通要道的“官道”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如今,“官道”仅留下200米长,繁华早已风吹雨打花落去。然而,在“官道”的东端,一条南北走向、集“吃住行游购娱”业态为一体的商业街正试图再现昔日“官道”的繁华。
从“独乐”到“与人同乐”,独乐岗在复兴之路上完成了华丽的回归。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