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辘轳
辘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7/11 10:07:3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辘轳,已经消失了的物件。几千年来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葵》:“井别作桔槔、辘轳。”原注:“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槔。”商代人们就会使用桔槔汲水,就是在河边或者浅井里,使用一根长棍支在一个树杈上,长棍一端绑上汲水的器具,一端绑上配重的石头,利用杠杆原理,使用较小的力气就可以把水提上来。如果井越深、用水越多的话,用这种方法提水便越是费力。于是便从杠杆式的桔槔发展为改变用力的方向以便于提水的辘轳。

    辘轳的起源很早,据《物源》上说,是“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公元前1100年左右周初的史官。可见,辘轳滑车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时期,辘轳的使用仍然相当普遍。陈章在《水轮赋》里说水车是“殊辘轳以致功”。辘轳和水车一样,都促进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到了宋代,辘轳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从《农书》所绘的辘轳图来看,在井旁皆有井架。清楚地表现了在北宋时代已经使用在水井上安装曲柄手摇辘轳。缠绳下头装置的铁钩连接水桶的技术,却是很大的创造发明。人们可以手摇曲柄,让绳子一圈儿一圈儿地缠绕在辘轳上,从而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盛满水的水桶从井中提上来。

    我对辘轳的印记有三处。一是童年时期,母亲曾经给我破的谜语:“奇怪奇怪真奇怪,肠子缠在肚皮外。”谜底就是过去打井水用的一种工具——辘轳。我生活的年代已经见不到辘轳了,也仅仅是从大人的叙述中努力拼接辘轳的形状。二是少年时代有个电视连续剧叫《辘轳·女人和井》,剧中出现有辘轳的形象,且剧中歌词尤为难忘,其中一句“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把那井绳缠在自己身上”。那个时候我正读初中,少年的轻狂与不羁被一句歌词所概括并点燃,于是早自习或者晚自习后常常扯着嗓子唱起这首歌。三是到开封上大学之后,毕业寓居古城,闲走民间,得知有个“辘轳湾”的街道,东与水车胡同相通,传说北宋的时候该街中部有一弯道,形似辘轳的摇把儿,所以就命名为辘轳街。乾隆《祥符县志》中还专门有记载。

    三个阶段的不同印记,不断强化我对辘轳这一物件的兴趣,真正见到实物是在今年参加岳飞诞辰纪念活动之后,与文友们闲走朱仙镇,在一座偏殿里面见到了辘轳的实物。辘轳下面是一处老井,辘轳安详地架在井口,虽然不再摇动取水,但是绳子依然整齐地盘在上面。文友们争相与辘轳合影,也许是首次见到实物,也许是再次回望生活的记忆,拍下一个辘轳,不仅仅是对过去农耕文明的怀念,更是对旧物的喜爱和对往事的追忆。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