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抽陀螺
抽陀螺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7/1 9:21:2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开封话中,玩家管陀螺叫“得漏(音)”,“抽得漏”、“打得漏”就是抽陀螺的意思。开封有句俗语,“擦擦鼻,抽得漏”。

    对于陀螺的称呼,闽南人称“干乐”,日本语中以“独乐”表示。我想,这是很有意思的。无论是“干乐”还是“独乐”均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暗合了陀螺是中国最早娱乐工具的说法。由此,我觉得开封方言里的“漏”应该是“乐”。开封方言中的“得漏”就是“得乐”。不是吗?在开封方言里,风筝不是叫“嚎”、鸡不是叫“纠”吗?

    这只是一家之言。但毫无疑问的是,抽陀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游戏。在北宋开封人苏汉臣的《婴戏图》中,画面的前方就是两个孩童正抽陀螺。在他的另一幅作品《秋庭戏婴》中有个推枣磨的游戏,游戏时,谁能让枣磨保持平衡、转得久,谁就获胜。这幅画能证明当时已有多元的陀螺玩具形态出现。

    “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在明朝时,陀螺正式定名,抽陀螺成为儿童春天的一项流行活动。

    旧时,开封人大多不富裕,木陀螺大多是孩子们亲手做的。据说,枣木自古是做木陀螺的最佳材料。枣木质地坚硬密实,纹理细腻致密,耐腐耐磨耐虫蛀。枣木陀螺旋转稳定有力,不怕磕碰,稍加清理即光亮如新。心灵手巧的孩子将质地坚硬的木头削成锥体,然后在其尖端钉一颗耐磨的钉子或者钢珠,最后在顶部刻上几条方便缠绕鞭子的槽,一只精巧的木陀螺就做好了。抽打陀螺的鞭子通常也是孩子们自制的,鞭绳的长短粗细是关键。鞭绳太粗,不仅抽不动陀螺,而且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响声,鞭绳太细则容易断。鞭绳太短,会使不上劲,陀螺转不了几圈就会倒地;鞭绳太长,会绊住使鞭人的胳膊,最适合的长度就是能把陀螺缠上三四圈。

    如今,陀螺比赛通常分为两种形式,比赛的最终目的就是看看谁做的陀螺好,谁的陀螺转得最久。

    玩陀螺时,孩子们先用手捻动陀螺,让它旋转起来,再用鞭子使劲抽打,使它像上了发条一般不停地转起来。一般孩子抽陀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弯身从身体一侧把陀螺往前抛,当陀螺离手后,绕在手上的绳尾迅速向后一抽,陀螺就会沿着地面水平旋转前进。二是将陀螺高举过顶,由上向下,边抽边打。

    孩子们玩陀螺通常都是在冬季,结冰的河面是抽陀螺最理想的地方。在冰面上抽陀螺,孩子们会分成两拨人马比赛。他们先在冰面上画一个大圈,每一回合都由两边各派一个代表进入圈内抽动陀螺。两个孩子必须把各自的陀螺逐渐往圈中心抽,等两个陀螺都转到中心位置,比赛正式开始。一方的孩子要将自己的陀螺抽向对方的陀螺,使两个陀螺相撞,谁的陀螺先倒下,谁就输了。倒在地上的陀螺,就被称为“死陀螺”。

    据说,宋朝宫女玩一种游戏,名字叫“千千”,类似目前的手捻陀螺。它是由象牙做成的,其玩法是将一个针状物体插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捻使其旋转,等到它快停时再用衣袖拂动,让它继续旋转。最后,谁的“千千”转的时间最长,谁就是获胜者。

    抽陀螺本身是一种儿童益智游戏,当它与高贵的象牙联系在一起时,又有多少乐趣呢?难怪,人们把玩“千千”叫做高贵的游戏,是无聊的宫女为打发时间用的。原来,她们的青春比烟花还要寂寞。

(作者:任崇喜 责任编辑:李海粟)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