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洛宁丝竹声:飘摇入青天
洛宁丝竹声:飘摇入青天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6/27 8:50:04 来源:洛阳市旅发委 点击次数:

    洛阳人家里或有一两件竹器,多是竹茶台、竹箩之类的实用器具,为的是满足物质生活需求,有了更好,没有了也可用木质器具、塑料器具将就。

    人们寻求竹笛、竹箫等物则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一旦迷上了,必求最好。所以,洛阳民乐教师韩振国时常到洛宁选竹子,制成笛、箫,分给学生们吹。

    韩振国曾与竹笛大师刘森、周林生等人齐聚洛城,探讨竹笛发源史。他说,洛宁竹子竹节长、纹路清晰、内腔圆滑,是制作乐器的上等材料。

    据史书记载,5000多年前,黄帝派乐官伶伦制乐。伶伦四处寻访,反复比较,最后选用洛宁金门山解谷之竹造出了笙,创制了音律。华夏大地从此有了美妙音乐。

    为啥选金门山的竹子?《后汉书》里有解释:永宁金门山竹管厚薄均,断其两节,间而吹之,可应凤凰之鸣。

    永宁是洛宁的旧称。伶伦做笙用的竹子,又名洛宁淡竹。因竹笙是管乐器(或曰中国古典音乐)的源头,后世人们便以“丝竹”作为音乐的代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丝竹既出,所向披靡。

    《商君书•画策》有云:“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统治者躺在床上,听两段曲子,就把天下治理好了。

    这显然夸大了音乐的效用。虽然音乐是有魅力的,可陶冶情操、完善德行,但终日沉迷于靡靡之音,也可能误事亡国。

    隋炀帝、唐玄宗皆好音律。前者的下场就不用说了,大伙儿都知道。唐玄宗跟杨贵妃琴瑟和鸣、浑然忘我,“干儿子”安禄山趁机造反,害得杨美人不得不在马嵬坡自尽,这也不是瞎说的。

    “洛阳陌上人回首,丝竹飘摇入青天。”唐代诗人韦应物描绘的画面真美,绘声绘色。可也有人因前车之鉴,看透世事,厌倦声色犬马。

    与韦应物同时代的刘禹锡,宁愿居陋室,也要避开“丝竹”。

    他倒不是排斥音乐,因为他会“调素琴”。不过,他的琴只为知音鸣。不像现在有些人,即使弹琴像弹棉花,吹笛子像索命,也要“晒”在微信、微博上,求人点赞。

    李渔——写《闲情偶寄》的那个清代才子,早有高论:伯牙不遇子期,相如不得文君,尽日挥弦,总成废鼓。

    吹笛子要找知音,弹棉花要找对地方。没有知音,音乐就成了噪声。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庄周故里商丘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