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姬:知恩图报大忠大义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6/13 9:07:1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地处中原,曾是八朝古都,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自然非常多。如果编纂一部《八朝古都开封故事大全》,不知道能整理出多少卷呢?在这里,笔者只想说一说相当遥远的一桩往事,那就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魏公子列传》中所记述的“如姬窃符”的故事。
一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58年。诸国争雄,干戈不止。强秦欲吞并各国,派上将白起率大军讨伐赵国。长平一战,赵国军队大败,秦军坑杀了40万降军,并乘胜进逼赵国都城邯郸。
都城被秦军团团包围后,赵王急派人向魏国求救。魏国是赵国的邻邦,国都大梁(即开封),魏王异母弟信陵君的姐姐是赵王之弟平原君的夫人,姻亲相联,唇齿相依,救赵责无旁贷。魏王便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强军救援。
秦王得知魏王派兵救赵后,十分恼怒,遂派使者去威胁魏王。魏王惧怕引火烧身,便急令率兵救赵的晋鄙停止前进,没有王命,不得进军。信陵君闻讯后十分着急。他一向主张抗秦,便一再申明大义,劝魏王进兵,但迫于秦国压力,魏王坚持按兵不动。无奈之下,信陵君听取谋士侯嬴献计,请魏王妃子如姬窃取虎符,以取得指挥军队的兵权。
如姬是魏王身边的宠妃。其父被人杀害后,她欲报仇,苦苦寻了3年也未找到凶手。信陵君帮她查到真凶,并斩其首级报仇雪恨。如姬心存感激之情,一直想报恩但又没有机会,现在信陵君有求于她,便立即答应,并趁魏王酒醉熟睡之机窃得虎符。信陵君有了指挥军队的兵权,终于击败秦军,解了赵国之围。
也许有人会问,虎符究竟是何物,为什么这么厉害?史料记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时的信物,名曰虎符。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一半留存中央,一半发给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
二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四大著名公子之一(另三位是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素怀济世安民的大志,主张合纵抗秦。他礼贤下士,养食客三千,天下许多有才能的人都被他接到了魏国,可是他的哥哥魏王偏偏不采纳他的主张。如姬是魏王最宠爱的妃子,偏偏信陵君有恩于她,而她又是一位知恩图报、大忠大义之人。同时,信陵君的姐姐嫁给赵国的平原君,赵国受到秦国的攻击,信陵君岂能坐视不理?这中间的矛盾既复杂又尖锐,是绝好的戏剧故事。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同时是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自然不会放过“如姬窃符”这一题材。1942年2月,他仅用9天便完成5幕话剧《虎符》,速度之快、剧情编织和人物刻画之好,令人惊讶和赞叹。郭沫若在《写作缘起》一文中说:“《虎符》是把信陵君救赵盗窃虎符的故事拿来做题材的。故事本身相当有趣……司马迁也是用了力量在写,便不用说还是很简单。不过就在简单的叙述中,司马迁替我们留传了一位值得赞美的女性——如姬。凡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提到信陵君,没有不知道如姬的。如姬这个人物我最感同情,她的父亲被人杀了。她蓄着报仇的志向3年,终于不惜向信陵君哭泣,请求援助,足见得她是笃于天伦的人。她分明知道魏王嫉妒他的异母弟‘宽厚爱人’的信陵君,而她偏偏要甘冒死罪,为他盗窃虎符,这怕是不能由纯粹的报恩感德来说明的。我相信他们应该还有一种思想上的共鸣,便是她也赞成信陵君的合纵抗秦的主张,本剧是把她写成了那样的人物。她又是魏王最爱的宠姬,一定年轻貌美。这样的人对于人人所敬爱的信陵君,不会说没有情愫。但在故事里却丝毫嗅不出这样的气息,足见得他们很难以礼自闲,我在剧中也就写了这样。而且不惜加油加酱,在魏王对于信陵君的嫉妒里面,加添了一层醋意。这也是想当然的事,就单为增加戏剧的成分上,我想也应该是可以得到允许的。”
从上述郭沫若的写作自述中,不难看出他对剧中主要人物如姬、信陵君和魏王的斟酌定位,从整个剧作来看,作者的这一设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既有鲜明的个性,又不失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
剧本中除了信陵君、魏王和侯嬴、朱亥等《史记》中有根据的男性人物之外,第一女主角如姬身边不能没有女性人物,这是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真实的需要。所以,作者特意塑造了信陵君的母亲魏太妃、侯嬴的女儿侯女和朱亥的女儿朱女。这3位女角虽在史书上没有根据,但作者却写得有声有色,刻画人物非常成功。
对信陵君的母亲刻画得相当用力,是作为当时的贤母塑造的。郭沫若认为像信陵君这样的人物,应该是有位好母亲的。经过认真思考,作者便在剧中用力刻画出了信陵君之母魏太妃的形象。特别是当如姬窃符之后,魏太妃主动担当,说虎符是她取出给信陵君的。为了掩盖真相,她挥剑自刎,用生命保护如姬逃出和支持信陵君救赵。
作者把侯嬴的女儿侯女写成向善走的后一代,把朱亥的女儿朱女写成向恶走的后一代。作者认为这和家庭教育有关,也和生活环境有关。郭沫若不想把她们写成点缀品,更不想写成可有可无的“龙套”。此外,作者让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夫人也参与进来,而且出场时带着几名女兵。这在一般读者中可能造成错觉,那个时代有女兵吗?郭沫若是历史学家,他不会是反历史主义者。据他的考证,女兵在《史记》的《平原君传》中就有了记载。
众所周知,郭沫若爱写历史剧,也非常会写历史剧,剧中人物再多,也都掩盖不了如姬这一主要人物。无论读剧本,还是看演出,读者和观众都会异口同声地赞扬:“如姬,太可爱了!”她不仅貌美庄重,而且心灵圣洁、行为高雅、处事果断、爱憎分明。尽管她的人生结局是悲剧式的告终,但她虽死犹生。特别是剧本的结尾,当她得知魏太妃为掩护她而自刎后,在面对大梁城准备告别人生时那段长长的诉说,把如姬的内心世界推向了极致。如果是在剧场里演出,观众肯定会边流着激动的泪水边报以热烈的掌声。郭沫若是在尽其所能来塑造一位具有中国特色的、完美无缺的东方女性。
三
《虎符》问世在1942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又是在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之后,其“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面目已经暴露无遗。此时,郭沫若借“窃符救赵”的故事写剧,其真实的用意就是宣传和弘扬爱国思想,号召团结抗敌。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严格审查,《虎符》在重庆只演过一次,引起极大轰动。后来,郭沫若把剧本转送到延安。
《虎符》有日译本,在日本曾有过演出。上世纪末,河北省邯郸市东风豫剧团曾将《虎符》改编成豫剧演出,如姬的扮演者是全国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桑派”传人苗文华,后来拍成电视戏曲片在中央电视台多次连续播放,效果极佳。尤其苗文华的表演,豫腔豫调,激情四射,朴实感人,把如姬的美丽从内到外展现得有声有色。
有一次笔者到北京探亲,顺便与在京的几位话剧界朋友聚会,闲聊中谈起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有位朋友颇为感慨地说:“凡是排演《虎符》的剧团,在选角色时,饰演如姬者必定是全团最漂亮、表演能力最强的女演员。否则,整个戏必定砸锅,更别说上座率了!”另一位年长的朋友立即接过话题高声道:“没错、没错,当初我们剧团就吃过这方面的亏。依我说,剧团里没有漂亮的女演员,应该向外团借一个女演员来,借不来,就别演《虎符》。依我看,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哪一个也比不上中原开封的美女——如姬!”这位朋友的话音一落,在场的人都望着笔者笑。因为在座的七八个人中,只有笔者是开封人。
(作者:郑元 责任编辑:李海粟)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