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是我国清朝后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有“民族英雄”之誉。林则徐来开封可以说是一次十足的意外。他的到来,不是度假旅游,而是鸦片战争后受朝中投降派的诬害在充军途中奉旨到开封来“效力赎罪”的。当时,他怀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在开封留下了光彩照人的诗篇,世世代代的开封人民敬仰他、感激他、难忘他……
一
1839年3月,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一到广州就深入到各地、各个阶层了解情况,研究如何禁烟和加强防务,随后下令封闭广州所有烟馆并发出收缴鸦片的通令,很快便从外国鸦片贩子和中国奸商手中缴获鸦片19179箱和2119袋。由于清政府上下腐败,朝野官员吸食鸦片者为数甚多,刚开始,许多外国人对林则徐禁烟抱有怀疑。当看到他动真格时,有人认为收缴的这些鸦片定会被林则徐和其他官员所私吞。所以,1839年6月3日,当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烟时,不少外国人都想去亲眼看看,有的人特地带女眷从澳门乘船“光临”虎门。
那天,数十艘中国战船整齐排列,严阵以待。当身着大清官服的林则徐精神抖擞、威严地登上指挥台时,礼炮轰鸣,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少顷,只见被分割成碎块的鸦片在石灰池中翻滚,冒出白色烟雾,在场的人们纷纷拍手叫好。林则徐彻底销烟的壮举和周密措施,使那些从国外过来的洋人目瞪口呆,他们不得不信服林则徐的正直无私,有正义感的一些洋人特地走到林则徐面前,摘下帽子,对他表示敬意。有一位叫裨治文的美国传教士著文写道:“我曾反复考察过销烟的每一个过程,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出于我们的想象,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会比执行这一工作更忠实的了……目击后,我不得不相信这是一个事实。”
林则徐的禁烟打碎了外国侵略者用毒品换取中国白银的美梦。1840年6月,侵略者公然派兵挑起侵华的鸦片战争。林则徐毫不示弱,发动并组织广州军民奋起反击。侵略者在广州不能得逞,率军舰北犯厦门,继而侵犯浙江定海、江苏吴淞,后又进犯天津。
腐败的清政府惊恐万状,朝中的投降派穆彰阿、琦善之流,纷纷在道光皇帝面前诬告林则徐。道光皇帝便下令将林则徐撤职议处,并充军新疆伊犁。
二
开封城濒临黄河,2000多年来,仅在开封附近决口就多达121次,其中洪水入城7次。距今最近的一次,就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的1841年。当时黄河水面已高出大堤外滩地面,成为地上悬河,开封如在釜底,处境十分危险。开封的河防主要有三道:黄河大堤、护城大堤和开封城墙。由于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毫无防洪准备,大堤长年失修,加上那年入夏以来气候异常,阴雨连绵,河水暴涨,令当时负责河防的官员十分震惊,急忙向上级报告。可是包括当时的河南巡抚牛鉴在内的一些官员,对此并不重视。1841年农历六月十六,黄河洪水在城北张家湾决堤,浊浪猛渲,犹如万马奔腾,迅速冲破护城大堤。次日,滚滚洪流直扑开封城下,惊涛骇浪,奔腾咆哮,响声如雷,水面几乎与城墙持平。开封5座城门紧闭,后来南门被水冲入,沿街漫流,平地水深数尺。逃入城内的郊区农民和城中被淹的居民只得露宿于城墙之上。大雨如注,狂风迅雷,人们痛哭之声,日夜不息,真是惨不忍睹。城墙被浸日久,多处坍塌,险象环生。城里洪水遍地,房屋倒塌,不计其数。
在严重水灾面前,河南巡抚牛鉴束手无策,只得派人快马报与朝廷,道光皇帝特派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前来开封察看险情。面对钦差,地方官员们议论纷纷,有人主张放弃开封,将省城迁至洛阳,待水势减弱后再堵口筑堤挽救开封城池。王鼎据实向道光皇帝奏以险情后,朝廷立即免去东河河道总督袁文冲之职,由王鼎代理河道总督。王鼎上疏认为,洪水围城,百姓度日如年,堵住黄河决口、修复大堤乃重中之重的大事,不容推迟拖延,特请求立即调富有治水经验的林则徐前来担当堵口复堤的重任。道光皇帝批准了王鼎的请求,降旨命林则徐从充军途中折向开封“效力赎罪”。
林则徐充军行至江苏扬州时,听到命他前去开封堵口治灾的帝令后,心情十分复杂,写下七律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尺书来讯汴堤秋,叹息滔滔注六州。
鸿雁哀声流野外,鱼龙骄舞到城头。
谁输决塞宣房费,况值军储仰屋愁。
江河澄清定何日,忧时顿倚中宣楼。
林则徐接到圣命后日夜兼程,火速向开封进发。抵达开封后,他顾不得休息,日夜操劳在治黄工地上。他冒雨查险情和水的流势,与当地的基层官员和民工一起制订堵口方案,并于农历九月初七正式动工修堤堵口。年近花甲的林则徐事必亲躬,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日夜和民工吃住在大堤工地上,深入劳动现场,精心施工,这不仅大大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也加快了进度、保证了质量。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大堤终于在翌年农历二月初八堵口合龙,迫使咆哮的河水回复故道,为拯救百姓大众、保住古都开封建立了历史性功勋。
堵口成功之后,王鼎和当时的其他地方官员都认为,林则徐是“效力赎罪”,现在修堤堵口任务完成,即使不被重新起用,至少可以将功折罪免于流放。所以,在庆贺堵口成功的宴会上,林则徐被王鼎等官员请上首座。正当大家举杯畅饮之际,圣旨忽然传来,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仍由工次发往伊犁”。这无情的圣旨,让王鼎和林则徐心中明白,道光皇帝仍和朝中投降派沆瀣一气,不肯放过林则徐。当朝的圣旨,谁敢不遵?林则徐没有在开封久停,便带着黄河岸边的风尘和疲惫的体躯,启程西行。王鼎抑制内心的愤怒,泣泪送别。林则徐赋诗两首相赠,安慰老友,其中“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期望,盼圣上能回心纳谏、严惩投降派、挽救国家危亡。
林则徐迈着沉重的脚步,告别开封古城,继续踏上流放充军之路。
三
在我国封建社会,自古就有“尸谏”的说法,意思是做臣子的以死来劝谏君王。据史料记载,林则徐来开封完成堵口筑堤任务之后不久,在清廷的京城就发生一次“尸谏”事件,主角是王鼎,起因是为林则徐鸣不平。
王鼎,陕西浦城人,从1825年起至1842年,一直任军机大臣。王鼎比林则徐长十多岁,非常了解林则徐的为人和品德,也很体谅林则徐的处境。林则徐对王鼎也十分敬重。他们二人交谊之深,非寻常可比。这次林则徐来开封堵口治黄,日夜在工地操劳,是王鼎亲眼所见,确实艰苦异常,立下大功。
王鼎在开封泣别林则徐后回到北京,正值英军大举进犯浙东,形势危急。为此,他多次向道光皇帝上疏,建议重新起用林则徐,但都遭到拒绝。根据多种清人笔记记载,当时王鼎与穆彰阿同为军机大臣,常为意见不合发生激烈争吵。有一次,王鼎当着道光皇帝的面,厉声斥责穆彰阿为秦桧、严嵩,惹得道光皇帝“拂衣而起”,“命太监扶之出”。当天夜晚,王鼎便怀着抑郁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仿照古代“尸谏”的办法,上吊而死。王鼎死前曾写有一封几千字的奏折,历数穆彰阿欺君误国的罪行,但奏折却遭穆彰阿的扣留,根本未能送到道光皇帝的手里。
四
林则徐的父亲是个穷秀才,家境贫寒,靠在私塾教书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林则徐的妻子郑淑卿是河南省永城县知县的女儿,16岁嫁到林家,开始有些过不惯贫寒的生活,但她手脚勤快、温柔贤惠,婚后与丈夫情深意笃、形影不离。她分担了许多家庭事务,每当林则徐遭遇挫折时她都尽力为他排忧解难。正因为他们夫妻感情深挚,林则徐为官数十载,从未沾染拥姬纳妾之陋俗,这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鸦片战争爆发后,当郑淑卿得知丈夫被革职并流放新疆伊犁时,虽然身患风湿症、行走不便,但她还是毅然率子女陪同林则徐西行,一路上关怀照顾丈夫的衣食起居。林则徐在充军途中奉皇帝诏令临时到开封治理黄河水患,其妻是否也跟随着,笔者虽多方翻阅史料,但未发现线索,应该说她不可能不跟着来照顾,可惜,在开封的地方史料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令人惋惜。
林则徐在开封亲自率领民工修复的黄河大堤,西起现在的水稻乡马头村,东至柳园口乡小马圈村,全长7.5公里,整个工程由东西两端相向推进,合龙处在今柳园口乡和尚村北一带,由于这段大堤较决口前向北推移约两公里,所以,人称“前进大堤”。这段大堤由于弯弯的,又被人称为“月牙堤”。开封老百姓为感念林则徐救城救民之功,就把此堤命名为“林公堤”,在堤的一侧建了林公祠、塑了林公像。林则徐遗像前有一副挽联,写的是:
哀国步维艰,焚烟评忠,近代首写攘外史;
痛民生疾苦,兴利除弊,千秋敬仰文忠公。
170多年过去了,林公堤安然无恙,犹如一道高高耸立的坚固巨壁,成为保卫古都开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热爱它、颂扬它、珍视它,一年四季,游人不绝。现在,它已成为开封黄河游览区的明星景段。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