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在北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5/20 9:04:3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历史上,北宋王朝已经有着较为完善的文官政治体系,但方士在北宋王朝的上层政治生活中依然时有惊人之举,他们的活动甚至偏移了士大夫政治轨迹,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神秘而又清晰的背影。
方士指道教中的术士或相士,他们一般都自诩能预知未来、未卜先知,并且能引导人们逢凶化吉、趋利避害。道教是集合本土巫术信仰、方士术士、老庄玄学等形成的中国本土宗教。到北宋时期,道教已从初期原始的“丹药派”发展到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符录派”,进而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教派之一。方士们以他们“先验”的预言、“深奥神秘”的相面术深深地影响着北宋王朝的历代皇帝,并因此大大增加了士大夫政治的不可知系数。
经历了诸侯混战、朝代更迭频繁的五代十国,以殿前都点检出身而被“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自然不愿看到“皇帝乃兵强马壮者为之”的局面,为了强化赵氏乃“真命天子”的形象,赵宋王朝一开始就想到了能降天书、会相人贵贱的方士。继太祖之后,太宗在“斧声烛影”中披上了令人眩目的黄袍。这次不再是“麾下欲富贵”,而是使人不禁记起了道教的“降神”思想,紧接着又以“城中三天子”的谶语,确立了自己“天之子”的神圣地位。到了真宗时期,道教更是一片繁荣。皇帝自称“天尊下降”,广建宫观,大肆庆贺,加老子尊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真宗一朝,皇帝接受“天书”的记载不可胜数,最为有名的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接到“承天门天书”后,奉天书建造玉清昭应宫,从开始到竣工,凡14载。
徽宗一朝,对道教的尊崇与迷信与前朝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徽宗不仅崇信道教,大建宫观,而且更进一步地开始置道官、道职,诸州设道学博士,并给道观田地,每所数百顷至千顷不等,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据记载,北宋哲宗元符末年(1100年)宫廷内传言有鬼怪出现,当时有茅山道士刘混康,能“逐捕鬼物”,于是出入禁内,以法录符水驱邪,据说还“颇有验”。这样,刘混康逐步取得宋王朝的信任。不久,宋徽宗当政。史载:“佑陵登极之初,皇室未广,混康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倘形势加以少高,当有多男之祥。始命为数仞岗埠,已而后宫占熊不绝。上甚喜,由是崇信道教,土木之工兴矣。”政和七年(1117年)十二月,徽宗不顾诸大臣的极力反对,在内忧外患之际,依然决定兴建天下无二的艮岳,由此,花石纲方大兴全国,最终落下个天怨人怒,连“太上老君”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他的信徒家灭国亡。
综观北宋一朝,无时不闪现着道教方士的身影。由于受道教的影响太深,面对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北宋统治者不是积极出击,而是一味的逃避,逃避战争,逃避矛盾。在天书的麻痹下,一意孤行地推行着“掩耳盗铃”式的“政治不作为”政策。
宋代帝王笃信相士之言、注重相术,甚至在预立王储、任命大臣时也受其影响。深谋远虑的宋太宗为避免自己死后九个儿子骨肉相残,决定早立王储。他虽然对被封为寿王的第三子比较中意,但也不敢贸然定为王储。于是把当时著名的高道兼相术家陈抟请进王宫,替九个儿子看相,然后再作决定。周敦颐《周濂溪集》卷一《太极图说》:“太宗……命陈抟历抵王宫,以相诸王,抟回奏曰:‘寿王真他日天下主也。臣始至寿抵,见二人生于门,问其姓氏,则曰张、杨尚勋,皆王左右之使令,然臣观二人,他日皆至将相,即其主可知。’太宗大喜。是时真宗为寿王。异日,张侍中,杨尚勋使相,皆如抟之相也。”据《宋史·和传》记载,宋太宗很赏识贵族出身的和的文才。原想把他调入翰林委以重任,但观察到他的眼睛不够明亮,按照传统相术理论,宋太宗又推断出和的品格不够正直,不宜呆在自己的身边,因此把原先的任命取消。
另据《宋史·赵昌言传》记载,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顺率领人马在四川起义。朝廷中,有人主张派大臣前去抚慰招降,有人主张趁早发兵镇压,免得蔓延开去。后来,宋太宗派赵昌言率领人马前去征讨,将行之际,有人奏:“昌言无嗣,鼻折山根,颇有反相,不宜遣兵入蜀。”宋太宗觉得此话有理,不久,下诏书解除了赵昌言的兵权。
《宋史·萧注传》载,北宋大臣萧注懂相术,宋神宗曾向他咨询过朝廷重臣的前景。史载:“注能相人,自陕西还,帝问注:‘韩绛为安抚使,施役如何?’对曰:‘庙算深远,臣不能窥,然知韩当位极将相。’帝喜曰:‘果如卿言,绛必成功。’问王安石,曰:‘安石目虎视,视物如身大,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然不如绛得和气多,推气和能养万物尔。’王韶为建昌参军,注曰:‘君他日类孙沔,但寿不及。’后皆如其言。”
北宋一代,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相当的发展,特别是政府决策体系更趋于合理、科学。但就在这种大背景下,北宋的国家运行机制在道教的影响下,在愚昧欺罔的术士的煽动下,竟然一次又一次的脱离其正常的发展轨道,走上了一条不可知的“天路”。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作者:海风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