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公堤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5/8 9:09:0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调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实际在任近半年时间,任期虽短,但在治河史上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黄河自古就有悬河之称,在开封段高出城区地面十几米。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于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改道,主流经开封城北20里,向东流去。有人戏说:开封城城摞城的奇观要“归功”于黄河。为了治理黄河,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在这里洒下了辛劳的汗水,留下了不朽的事迹。明时黄河水患严重,从洪武初年到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黄河共决口25次,开封百姓深受其害。时任河南巡抚的于谦决心治理黄河,下令加固险工险段,还设立了基层管理机构,按里设亭,每亭设有亭长负责本地段的大堤管理事务。于谦还深入工地指挥抗洪抢险,并命人铸造了一座镇河铁犀,安放在当时的黄河大堤上用以镇治水妖。五百六十多年过去了,这座铁犀依然伫立在河堤上,默默地记录着一段治黄历史。
清乾隆以后,黄河形势日趋恶化。嘉庆朝二十五年中,几乎年年河决,朝廷和河臣为堵口抢险而疲于奔命。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河东河道总督张井曾奏报分析河南、山东河道淤积状况:黄河自河南荥泽县,出自邙山以后,地势平缓,土性沙松,水势迅猛。又夹带大量泥沙。自古以来河患不断,造成水灾。并且屡治屡坏,没有什么好的修守办法。遍查史籍,考查今昔,道光初年河防的凋零敝坏、河防的费用繁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都糜费。张井当时曾多次查视沿河各工所:黄河大堤外的河滩高出堤内平地有三、四丈左右。据载: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以前大堤内外高下相差不过一丈左右。黄河河口入海不畅年年淤高。特别是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特大洪水,水位高于堤顶,仪封、兰阳(今河南兰考)等多处溃决。河南、山东一带黄河两岸堤防几乎成了平地,旧堤或淤与滩平,甚或埋入滩底。由于河床连年淤高,城乡居民都生活在河底之下。每年花费无数的金钱,只是把黄河抬到高处,高悬两岸之上。黄河灾害多,堵口工程多,用费浩繁,成为河工上舞弊之渊薮。
林则徐当年十二月正式接任河道总督,时隔一个月,道光十二年正月,林则徐再次亲赴山东境内河段催验清淤工程。对所挑挖清淤宽深尺寸逐段丈量,对工程质量标准严格认真,一丝不苟。查验中发现巨嘉汛挑挖工程有稍微偏于东岸,林则徐就当机立断责令该汛主簿停职检查,立即翻工,务使工程标准一致。林则徐事必亲躬,遇有问题,弄清原委,亲自处理。他发现从河内挑挖出的淤泥抛撒沿河两岸,由于气候寒冷,一段段、一层层都冻结成块,河官民夫称其为:泥龙。往往清淤工程完了,而泥龙尚在。他又了解到,以往都是全线完工后,再清除岸上淤泥,不仅挑挖困难,特别天气一转暖,泥泞难行。再若遇雨,淤泥又被冲入河心。林则徐弄明情况后,严格饬令各段主管人员,要求民夫每挑挖完一段河道,就立即清理岸上泥龙,不得堆积。使清淤进度加快,工程质量有所保证。
清代河工用费浩繁,民力不支,实际用于治河的经费了了,河官贪污十分严重。林则徐耳闻其弊,于是此次查验一边催办土方工程、督查春修工程质量,一边特别注意查验料垛,查治贪污之风。林则徐周历履勘,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河南、山东两省南北15厅的7千多个料垛逐一查看。他率领随员,每天在防汛料垛中间穿行,严查料垛的数量和质量,实地测量料垛的高宽尺寸,检查料垛是新是旧、是虚是实。发现料垛堆放松散、从中能抽出料草,就说明料垛中料物数量不足。只要发现有可疑的现象,立即就拆开料垛查验。每一料垛按规定数查验束数,每一束按规定数称量斤数。林则徐指示手下不能漏掉一垛不检查。林则徐此举大得人心,工夫河兵、村夫居民群居观看。在料物上贪污、做了手脚的官吏不能掩藏罪行,其贪污行径暴露无疑。
林则徐查视到兰仪厅(今河南兰考)蔡家楼处的料垛,发现垛底有潮湿的秸料,经了解是上年冬雨雪天气里赶买赶堆的,来不及晒凉。虽然眼下没有发霉变烂,但这部分秸料凉干后重量肯定不够。这部分防汛料物是兰仪厅同知于卿保所办理,本应革职查办,林则徐实际分析于卿保所办湿料有客观原因,与存心短斤缺数实不相同。林则徐欲责令于卿保将料物翻晒补足,又恐于卿保在任,可能会出现虚假掩饰情况。于是请旨将兰仪厅同知于卿保撤任,暂不革去顶戴,又责令接替的官员逐垛拆开凉晒,秸料凉干所有寻损耗,仍有于卿保陪补。林则徐尊旨责成接任的邹鸣鹤逐垛拆凉,并饬开归道张坦往来督查。蔡家楼存料有23垛,逐一查看,有12垛垛底潮湿。立即雇夫在堤上凉晒,干了才准许堆放起来。经过凉晒称量计数折耗近十分之一。于卿保照数赔偿不敢短少。林则徐此举深得民心,也使犯错或贪占的官员口服心服。林则徐经过一个多月的检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贪官贪占行为了解的清清楚楚。他在《查验豫东各厅料垛完竣折》中指出:秸料为修防第一要件,即为河工第一弊端。他揭露道:本来料物应贮于有工之处,而河堤地段本不甚宽,兵夫堡房即经林立,积图杂料又复纷纭。秫秸每垛长至六丈,宽至一丈五尺,占地已多,故堤顶未能尽堆。头一层在堤上者为之“门垛”,其余则为“滩垛”、为“底厂”。大抵“门垛”近在目前,多数完整;“滩垛”、“底厂”即为掩藏之薮,最易蒙混。其显然架井虚空、朽黑霉烂者很难一望而知。更有埋旧翻新名曰“并垛”,以新盖旧名曰“戴帽”,中填碎石杂草以衬高宽,旁插短节秸根以掩空洞,若非抽拔拆视,殊难悉其底里。
强埽工。埽工,中国古代创造的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可用于护岸、堵口和筑坝等。道光二年,公元1821年,南河总督黎世序,以黄河上个别堤段用石料修建堤防险工的事例为鉴,提倡在埽工前抛砌碎石块,用以巩固堤岸。并向朝廷奏报建议在东河也实行之。当年河东河道总督严琅在黄河北岸黄沁厅原阳马营挑坝抛碎石,道光五年又在南岸兰仪厅柴坝十三埽以上用碎石糊护岸,效果比较明显。不少河段都要求抛砌碎石护岸,以固河工。朝廷也降旨准许一些地方购置碎石抛护堤岸。此后,年年都有碎石工程,但是各个河段上报的购买下一年防汛秸料和请拨的防汛银两丝毫不见减少。有大臣责问,碎石工程是否有益于黄河?为什么每年购买秸料和防汛费用不见减少,反而白白添上购置碎石一项费用呢?朝庭对碎石防护工程持怀疑态度,疑虑不决甚至要明令禁止,以省银两。正值“碎石工程”或上马或下马之时,林则徐走马上任河道总督,道光也旨令调查此事。林则徐在两次查视巡访河工期间,悉心体察。他指派随员在埽前有石工之处仔细测量比较,访询年老兵民。不少民夫说,没有采用碎石抛护以前,不知道这样做有没有用处。自从抛护碎石后,每当遇到工程出现险情、就要埽溃堤塌时,只要抛护碎石,就不至于溃塌成灾,功效是十分明显的。林则徐面对凿凿人言,又查阅了抛护碎石的档案材料,得出了肯定的结论。道光十二年三月,林则徐在《访查东河抛护碎石工程情形折》中奏道:缘埽工势成陡立,溜行迅急,每易淘深。是以埽前之水辄至数丈,而碎石斜分入水,铺作坦坡,既以偎护埽根,并可纾回溜势。豫东河堤多系沙土,不能专恃为固。堤单而护之以埽,埽陡护之以石,总在迎溜最险处始行估抛。东河采运碎石比南方运价倍蓰,难以多办,而其化险为平,频岁安澜之效,未尝不资于此,是碎石之于河工有益。
林则徐不仅断然肯定了抛护碎石的做法,并对埽工、碎石、岁修经费,埽工、碎石互相配合运用,如何节省料物避免浪费及戒治贪占弊端等,向朝廷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林则徐积极的支持下,朝廷也顺应时流,石工逐步在东河推行起来,这是下游修防工程的一大进步。直至今日黄河下游两岸堤防仍都悉用石工,林则徐是提倡用石料修建河工的创始人之一。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再次堤决城破,水淹开封城,形势万分危急,道光皇帝派大学士王鼎赴东河主持祥符大工。王鼎深知林则徐对治河抢险有研究,经验丰富,办事认真,就想请他出来帮助治水抗洪。但这时林则徐已因虎门销烟抗击外侮而遭到投降派的诬陷,被革职发配往新疆伊犁。王鼎再三上奏请道光皇帝,恳留戍遣伊犁的林则徐襄办祥符堵口事宜,皇帝允准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祥符绅民闻:林制军将来,无不喜跃,额手称庆。这时林则徐正在戍遣途中,他在江苏扬州接到道光皇帝谕令,就日夜兼程赶到开封,协助大学士、钦差大臣王鼎堵塞张湾决口。
当时开封城已被洪水围困数月,有些官吏对堵口失去信心,提出迁城主张。对此,林则徐斥之为:咄哉此论乘舆评,三诰奚必同盘庚!坚决反对那些人模仿商朝盘庚多次迁都的做法,决心率领士卒和民夫,抢堵决口,保住开封城。他查看张湾决口,决口宽303丈,决口原因是汛期形成湍急横河冲开河床高滩,急流冲向大堤造成的。他决定先在被冲开的河床高滩处开挖挑河,堵住急流冲向大堤口门。然后,在张湾决口处分左、中、右建三坝向中间抢修“埽工”。他带领民众经过几个月的抢修,正当决口即将合龙时,突然上游一场凌汛急冲而下,冲开口门。林则徐毫不气馁,坐镇工地,率领士卒和民夫继续抛石压埽护坝。到第二年,公元1842年,二月,历经八个月的努力,率众修筑了从马头到小马圈的防洪新堤,并在张湾村北不远的柳园口合龙,堵住了决口,使黄河重回故道,解救了被洪水围困的开封城。这次堵口,共修筑大坝303丈,其中正坝埽宽15丈,上水边埽宽7丈,下水边埽宽5丈。两坝上边埽及金门抛石4段,坝外厢做护埽6段,共长81丈,抛护石一段。这次堵口共支出白银600多万两。
林则徐修复的这段黄河大堤西起开封水稻乡马头村,东至柳园口乡小马圈村,全长7.5公里,较决口前旧堤向北推移了约两公里,离河道较近,故人称前进大堤,也有人因这段大堤形似月牙,而称它:月牙堤。新中国成立后这段堤不断加高加宽,并加贴了片石,十分坚固,现仍屹立于开封城北的黄河岸边。开封人民还把林则徐修复的这段黄河大堤命名为林公堤。依托这段大堤,开封市河务系统在这里开辟了柳园口“黄河游览区”。内有一尊林则徐雕像。雕像身后是一排展览室,用文字、图片等记述了林则徐在这里治黄堵口的事迹。柳园口黄河游览区林公堤上,高大的林公塑像迎风而立,凝视前方……
王鼎对林则徐在堵口复堤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称许和感激,他上书道光皇帝: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请求免去对林则徐的谴谪,重新启用。但道光皇帝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未予批准,复旨依原令执行。于是,林则徐又踏上西去伊犁之路,当与夫人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鼎返京复命时,正值中英战局恶化,浙江前线惨败、乍浦失陷之际,道光皇帝在投降派、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等的怂恿下,决定与英国停战议和。王鼎在朝廷上据理力争,要求道光皇帝收回和议成命,启用林则徐,严惩穆彰阿。但道光皇帝终不采纳;六月八日早朝,王鼎再次力争,上怒,拂衣而起。第二天夜,王鼎草疏千言,置于怀中,自缢于圆明园寓所,其遗疏内容大意为: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则徐)不可弃。可惜王鼎之子听信了穆党陈孚恩、张芾之劝,未将遗疏上报,而以暴病亡故上奏。王鼎死后,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后道光帝追念王鼎忠言,将林则徐由新疆召回、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洪杨事起后召为钦差大臣;中途卒,加太子太保、谥文忠。
哀国步维艰,禁烟评忠,近代首写攘外史;痛民生疾苦,兴利除弊,千秋敬仰文忠公(林则徐祠楹联)。这就是人民对林则徐一生的最好评价!
(作者:海风 责任编辑:明媚)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