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江南俊才秦观与开封
江南俊才秦观与开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5/6 9:59:2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少年立志学王观

    报国之志冲破天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宋词,人们按其风格的不同分为两大派:一是婉约派,以细腻含蓄、情绪委婉为艺术风格;一是豪放派,以气势豪放、笔力纵横为特点。柳永、秦观、李清照均属婉约派著名词人。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太虚,后改为少游,扬州高邮人。出生于江西九江,因排行第七,人们常称他“秦七”。4岁时,其祖父在九江任职期满,全家回到高邮;6岁时,开始读书。由于私塾老师知识渊博,秦观小时候即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父亲自京城开封游太学归来,给他讲了太学士王观的学问,因慕王观的才华,秦观央求父亲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秦观,希望能像王观一样名扬天下。秦观自幼学习刻苦,读了很多书,学习进步很大,文章也写得好,常慷慨论事,字里行间表露出他要报效祖国的冲天志向,乡里皆称之为神童,相信他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秦观19岁那年,高邮人徐成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任宁乡主簿,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遂将女儿徐文美嫁给他为妻。

    有幸结识苏子瞻

    二人友谊深似海


    青年秦观在诗文、书法上已崭露头角,得到许多名家的欣赏。他的老乡、前辈孙觉(黄庭坚岳父)对他指导多多,影响较大,孙觉将他收为幕府做差,加以培养。

    秦观最仰慕的还是大文学家苏轼。一次,苏轼从杭州移官至密州(山东诸城)路过扬州,他便请求孙觉将自己的诗词带给苏轼品评。苏轼阅后大喜,秦观的名字从此深入脑海。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已经28岁的秦观准备赴京应试,特去徐州拜在苏轼门下。苏轼鼓励他进京赶考,秦观受到很大鼓舞。秦观在分别赠诗中写道:“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心中充满了对苏轼的敬意。不久,秦父去世,母亲也生起了病,生活拮据。苏轼寄钱给他,然秦观很有志气地表示,唯以老师的精神支持即可。元丰二年(1079年)春,秦观去会稽(绍兴)探亲,其叔父在那做通判,秦观得知苏轼调往湖州,便相约结伴而行,两人遍游无锡和湖州的山水才分手。苏轼很想帮他出道,后无奈“乌台诗案”中自己被抓回京城大牢而未成。秦观闻之,不怕被牵连,特从钱塘赶往湖州,探其究竟,还托人带书请苏辙转以问候。从此,苏、秦二人结下了深似海的友谊。

    人未到京名先到

    京城四处吟秦词


    在绍兴,秦观与太守程公辟最为契交。临行时程公设宴送行,尽管一美丽歌伎多情相伴,但回想自己人到中年仍前途未卜、毫无建树,不免有些惆怅,遂作词《满庭芳》一首:“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此词一经传出,名噪一时,随即传遍京城开封。从此无人不知秦观名。元丰五年(1082年),秦观二次到京赶考,结果金榜遗贤,再次落榜而归。失落的秦观在归途中游了庐山,面对滚滚长江,心潮逐浪高,决心回去认真复习再考。

    后苏轼获救又起,便向王安石推荐秦观,并将秦观之诗附上。王安石看后十分惊喜,可惜次年王安石病逝,没能助秦观一臂之力。

    元丰八年(1085年),36岁的秦观三入京城考试。这次他信心百倍,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结果得中金榜跃入进士行列。秦观遂改字为少游,被任定海主簿,后又调往河南蔡州(汝南)任教授。

    元元年(1086年),朝中政治风云突变,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司马光为相主政,尽废新法。司马光将苏轼纳入组阁人选之中,被授为翰林学士,秦观也被起用调往京城。这是秦观第四次入京,是做京官。他以满怀豪情伏案疾书,针对施政、理财、用人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国论》、《治势》、《人才》几篇文章里,秦观切中时弊,一一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了他对国家关切的拳拳之心。不过此时宋室党派之争不断,他的主张并未被重视,这使秦观很失望。不久,以苏轼和程颐为首的洛蜀之争愈演愈烈,作为苏门弟子,秦观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到派系斗争中去了。

    苏门弟子聚京城

    共结政坛风雨情


    元五年(1090年)至绍圣三年(1094年),秦观先后在京任宣教郎、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和国史院编修等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和秦观都在秘书省工作。四人同师一门,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个个能诗善画,故常设宴摆席、作诗填词、切磋学问。这段时期乃是秦观在精神上最为满足的黄金时期,也写下了许多优秀诗文。

    御史贾易因和苏轼政见不合,便想乘机整垮苏轼。元六年(1091年)七月,秦观升为秘书省正字,负责掌握订正典籍讹误。上任才不到一个月,贾易便上书弹劾秦观行为不端,要求罢秦观的官。苏轼识破其阴谋,上书为秦观辩解,然贾易并不是孤立的,遂组织人进行反扑。苏轼是个做学问的人,无意与这等无耻小人纠缠,即请外放,皇上调其任颍州(安徽阜阳)知州,同时也将贾易等人逐放出朝。秦观感到自己连累了老师,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孤立无援,也要求外任,未准,皇上只罢掉了其正字官职,仍在秘书省任职。

    元七年(1092年)初春,秦观参加了皇上赐的酒宴。他与其他馆阁成员一起游玩金明池、琼林苑,写了许多诗词。同年苏轼又被调至京城开封,出任兵部尚书兼侍读,为皇帝讲课,不久升为礼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秦观也恢复了正字,并升为国史院编修,这是秦观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刻。此时他43岁,正处在年富力强之际。

    一贬再贬为哪般

    却叫才子何日还


    在京的日子并不轻松。元八年(1093年),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去世,19岁的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章为相,随即组织蔡京、蔡卞重用新法,对朋党大加排斥,苏轼及其子弟尽遭厄运,一一被逐。秦观于四月调任杭州通判,未到任即又被贬为处州(浙江丽水)酒税,降级使用,秦观万念俱灰,心苦无处诉。后南宋诗人范成大任处州知州时,因怀念秦观,还建亭以为纪念。

    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秦观作词《鹊桥仙》一首:“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中“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遂成为描写爱情的千古佳句。

    绍圣二年(1095年),秦观又被贬至郴州,真乃“恨悠悠,几时休?”十月路过汉阳,开封籍诗人、好友贺铸赶到,隔江相望,亲来送行,可见二人情感之深。绍圣四年(1097年),秦观被贬到人口稀少、边远荒凉的横州(今广西横县),秦观真是欲哭无泪,求助无人,想到自己飘零凄苦的身世,心重如铅。住在孤馆,春寒袭人,他想赦归无望,不禁作词《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王国维先生评价此词道:少游词境最凄婉。

    这里人少事少,倒也清静,不时有老少书生慕名而来,请他饮酒叙话,很是热情诚恳,使秦观略得安慰。不久秦观又被贬到雷州(今广东海康),雷州与琼海隔海相望,而被贬在琼海的苏轼虽不能过海与之相聚,两人却寄诗致意,互为勉励,精神上都得以慰藉。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神宗妻向氏垂帘听政。这太后倒是贤明之人,遂令大赦元党,远谪元党官员得以北迁。苏轼过海前来探望,两人互诉衷肠。分离时百感交集,临行前苏轼安慰秦观:“只须少时,必为重用。”不久,秦观即接到诏书,恢复宣教郎,允许北归。沉冤终得昭雪,苦难终于结束。不幸的是在北归途中,年仅51岁的才子秦观病死路上。1101年其子秦湛赶来,将其葬于潭州,6年后改葬于无锡惠山。30年后,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龙图阁学士。
(作者:翟宏魁 李天富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走进宋陵
下一篇: 岑参与三门峡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