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的乞巧节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3/28 8:51:1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约成于西汉。其后,代代相传,不断丰富演变,连农历七月初七也成了一个重要节日——乞巧节。在北宋时期,从宫廷到民间都极为重视。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中有专章介绍。
一进入农历七月,人们就着手过节的准备了。先是将绿豆、小豆、小麦等在瓷钵内用水浸之,谓之“泡巧”。继而裁制节日服装,用凤仙花汁将女孩的无名指和小指的指甲染红。七夕前三五日便车马盈市、罗绮满街了,人们争相购买一种叫“摩喉罗”的塑像。“摩喉罗”来自佛经,可见佛教在北宋时已渗透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有木雕的、泥塑的,彩绘衣饰,孩童般的形象,手拿荷叶,立于莲花宝座上,外罩红纱碧笼。宫廷里则是用金、银或象牙雕刻,全身珠宝装饰,外罩五色镂金纱厨。嫔妃从农历七月初一起就要穿鹊桥补服,直到十四日。百姓们则到街市上采买特制的节日果品——巧果,以便七夕供奉牛郎织女和食用。农历七月七日晚,要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主角是妇女儿童,中心是乞巧。
一般百姓家要洒扫庭院,富家则结扎彩楼,谓之乞巧楼。还要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摆放瓜果、酒馔等供品,将已生芽数寸的“泡巧”用红蓝彩线束之,用青竹竿撑绿荷叶竖于庭以承接玉露,再点燃将西瓜镂刻成花的“瓜灯”。而宫内则设乞巧山,由兵杖局进乞巧针,各宫供牛郎织女像,供品则是用糖浇铸而成的麒麟、象、羚羊、海马、狮子、兔等。布置完毕,穿着华丽盛装的妇女、儿童开始礼拜牛郎织女,拍手唱《乞巧曲》,向牛郎织女双星抛洒香粉。之后,大家便饮食作乐,讲牛郎织女故事和有关乞巧节轶闻。
礼拜双星之后,便是虔诚乞巧。乞巧,主要是乞求织女赐予智慧。乞巧之法有两种:一种是礼拜双星之后,妇女和孩子各用手薅“泡巧”之苗,抛洒水面。到第二天日出前,如水底反射的苗影细长,形如针,就是得巧了,粗短就是没得巧。男孩如得笔影,为得巧。另一种是捉小蜘蛛放在盒里,第二天看其结网之疏密,是否圆正,其密而圆者谓之得巧。在宫廷里是以五彩丝穿九孔针,先穿完的为得巧,迟者为输巧。当时,诗人郭应祥就指出,乞巧不过是一种游戏:“罗花列果,拈针弄线,等是纷纷儿戏。巧人自少拙人多,那牛女,何曾管你。”
最后是看鹊桥会。据说牛郎织女天河阻隔,为使其相会,七夕之时天下喜鹊齐集于天河之上架桥。夜半时分,可敛声屏气躲在葡萄架下观其桥上相会。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只有幸运儿例外。如果在牛郎与织女相会时乘机下拜、求富、求寿、求子,可得其一。也有的说,这时若抛一块砖上天,落下来便成金砖。
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优美动人,东京乞巧节的内容丰富而多彩,所以,宋代很多诗人都有关于七夕的动人诗词。
(作者:海风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