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谓(962—1033年),字谓之,苏州长州人(在今苏州市西南)。太宗淳化年间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被封为晋国公,宋真宗时官拜宰相,有“鹤相”之称。这个名称的来历,原自《宋人轶事编》卷五《东轩笔录》:三司使丁谓善于奉迎,每当有祭祀的时候,他就向真宗上奏有仙鹤舞于某殿某宫;每次有“天书”降临,他就上奏有仙鹤为先导。人们知道他的脾性,自然不会相信他的话。有一天,寇准与闲人坐在一个山亭上,看到天空飞过十几只乌鸦。寇准笑着对身边的人说:“如果让丁谓看见,他会说玄鹤过际”。人们大笑,从此丁谓的“鹤相”名称就传开来。
丁谓比较有才华,诗、画、博羿、音律无不洞晓。他著有《茶录》,介绍了采茶的方法,和蔡囊首倡的“龙凤团茶”贡茶,为茶中极品。丁谓还做《天香传》,记述了沉香的药效,为医学界的一大发现。可惜丁谓虽然聪明,但是为人比较奸诈,著诗“天门九重开,终当掉臂入”,一副市井流氓文人嘴脸。他喜欢巴结上司,极力阿谀奉承之事,为此有不少的典故。“拍马溜须”中“溜须”的典故,就是由他而起的。因为丁谓有才,寇准很爱惜他,于是竭力提携。丁谓也紧紧的抓住这个机会巴结寇准。有一次吃饭,一粒米粘在了寇准的胡须上,丁谓就动了心,庄严地给寇准捋起须来,使寇准大为感动,于是大力向真宗推荐丁谓。后来丁谓做了宰相,寇准也就显得无用了。丁谓也没有再巴结寇准,反而把寇准排挤下去了。
成了宰相后,丁谓的巴结对象就变成了皇帝。有一次,丁谓陪宋真宗钓鱼,真宗钓了半天也没有钓到一条,闷闷不乐,这时丁谓立即吟出一首诗来:“鱼畏龙颜上钓迟”。诗句很聪明,宋真宗立即高兴了。还有一次,丁谓跟从皇帝巡幸,大礼已毕,皇上下诏赐随的辅臣玉带。当时辅臣有八个人,行宫里库存玉带只有七条,尚衣局有一条玉带,名叫“比玉”,价值数百万两白银,皇上想加上这条玉带以凑足八条之数。丁谓很想得到这条玉带,但他排名第八,忖度这条“比玉”肯定轮不到他,就对皇帝说自己有一条私用小玉带,可以带上上朝谢赏,等到回京后再另外赏赐一条也可以,真宗同意了。后来另外七名大臣各自受赐玉带,丁谓也带了自家的玉带。但是丁谓所佩戴的玉带仅一指宽。皇上看着寒碜,回头对近侍说:“丁谓的玉带与同列相比太悬殊了,马上找条玉带给他换上”。近侍奏称:“只有尚衣局有一条玉带”。于是这条玉带便归了丁谓。既显示出了自己的大度,又不影响自己所得实惠,这种伎俩水平,只有丁谓能够做得出来。
当然丁谓还是做过一些好事的。宋真时,皇宫曾起火。一夜之间,大片的宫室楼台殿阁亭榭变成了废墟。为了修复这些宫殿,宋真宗派丁谓主持修缮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重大的建筑工程,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第一,需要把大量的废墟垃圾清理掉;第二,要运来大批木材和石料;第三,要运来大量新土。不论是运走垃圾还是运来建筑材料和新土,都涉及到大量的运输问题。如果安排不当,施工现场会杂乱无章,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件差事在别人看来肯定是一件棘手的苦差事,但是丁谓还是面不改色的接了下来。
在仔细研究工程之后,丁谓制订了这样的施工方案:首先,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深沟,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于是就解决了新土的问题。第二步,从城外把汴水引入所挖的大沟中,于是就可以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了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使沟重新变为平地。按照这个施工方案不仅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经费,而且使工地持续井然,使开封城内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响,确实体现出丁谓过人的头脑。
其实丁谓的得势,与真宗的政策也有一定的联系。鉴于五代时期武人当政的弊端,宋太祖开国后就重用读书人,以文仰武,规定不杀士大夫。到了宋真宗时,真宗牢记太宗的教导,“书中自有千钟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这三句话就是宋真宗实实在在的许诺。真宗对文人采取偏斜的政策,原谅一些文人的过失,在这一背景下,就出了不少奸滑狡诈之人。被称为“朝廷五鬼的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圭,都是宋真宗时有文采的文人。后来真宗去世,宋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丁谓开始失宠,被罢免宰相,贬斥远荒,1033年病逝。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