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是“文房四宝”之一,是古代文人写字作画的必备之物,比起其他“三宝”笔、纸、砚来,墨更有特别独到之处,它不但有使用价值,还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历代出了许多有名的制墨家,宋代时在京城开封大相国寺卖墨的潘谷就是其中一位。
历代名师出名墨
古人对用墨非常讲究,好墨要质地细密、芳香怡人,还要便于研磨发墨,写到纸上乌黑光亮,永不褪色。一代代制墨人经过研究实践,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制墨方法,也涌现出许多制墨名家,其中最出名的制墨大家要数五代时南唐宫廷制墨师李廷。
李廷原姓奚,他父亲奚超原来是河北易州的制墨人。唐朝末年,为逃避战乱,奚超带着一家人来到安徽歙州,看到这里盛产制墨的原料松木,就在这里开起了制墨作坊。奚家制墨作坊因制墨技术高而很快出了名,南唐国主就任命奚超当了制墨官,并赐他姓李。李超及其子廷、廷宽,其孙承宴、承安等人都是制墨名家,他们为南唐王朝生产了许多珍贵的名墨,号称“李墨”,其中最好的是李廷墨。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曾这样评价李廷墨:“李廷墨能削木,坠沟中经月不坏。”就是说李廷墨质地细密,研磨至薄片时,能像刀子一样坚硬锋利,可以削木头;如果墨掉到水沟里,泡一个月也不会软化腐坏。南唐时还有一个制墨名家张遇,他制作的墨也是神品。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冬天,宋朝大军攻克金陵,南唐灭亡。宋军除了把南唐后主李煜等押至开封外,还把南唐宫中珍宝都一股脑地掠到了宋朝宫中,其中包括大量李墨。这些李墨并没有被珍惜,在维修大相国寺时,大量李墨被制成黑漆来油漆大门,李墨因此损耗大半,后来李墨又被用来作为赏赐给大臣的赐品。到了宋徽宗年间,李墨已相当稀少,那时有“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也”之说。
由于北宋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图画、书法对佳墨的需求量很大,制墨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也涌现出许多制墨名家,如陈瞻、张滋、潘谷等人都很有名气,其中在开封大相国寺开店售墨的潘谷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
大相国寺卖墨的潘谷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内有万姓交易大市场,每月五次开放,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是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在大相国寺内靠近佛殿的孟家道院中,有赵文秀笔、潘谷墨等一些店铺。能在京城开封的市中心开店售墨,说明潘谷此人的确不简单。
潘谷又称潘翁,生年不详,卒于北宋元末年(1091年~1094年),他的制墨活动时间最少也有30年之久。潘谷是哪里人,有几种说法。元代陆友《墨史》中说潘谷是“河洛间墨师”,即河南洛阳一带的人。也有人说潘谷是安徽歙州人。这些说法现已无法考证,但潘谷在开封大相国寺卖墨,在开封与文人雅士有交往,并且死于开封,是《东京梦华录》及许多宋人笔记中记下的事实。
潘谷所制之墨有很高的质量,他亲手制作的“松丸”、“狻猊”等墨,“质地细密,遇湿不败”,并且有浓郁的香味,“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被视为墨中神品,享誉全国。潘谷制的墨不但质量高,而且价格公道,因此很受当时读书人的欢迎,其生意非常好。有时潘谷还背着墨箱,到一些会馆、书院为那里的读书人送墨上门。如果买墨人暂时无钱,他可以赊给,有些穷苦的读书人无钱买墨,潘谷就把一些碎断的墨块送给他们,这些墨块的质量也非常好,一点儿也不影响使用。
潘谷和当时的文人雅士多有交往,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和他很有交情。潘谷有一天到黄庭坚家做客,黄庭坚拿出自己珍藏的墨请他辨认。潘谷隔着锦囊摸了一下里面的墨块,立刻把此墨连锦囊恭恭敬敬地放到几案上,对着它磕了一个头说:“此天下之宝也。”拿出来一看,里面装的是半丸李廷墨。黄庭坚又另取一个装墨的锦囊,潘谷用手摸了一下,叹口气说:“我老了,现在做不出这样好的墨了。”拿出一看,原来里面装的是潘谷20年前所制之墨。潘谷鉴墨的本领就是这样出神入化,使人佩服。这个故事还有一种说法,是著名词人秦观请潘谷隔囊辨墨,情节大同小异。还有人说潘谷辨的不是李廷墨,而是李承宴墨。我想,也有可能是黄庭坚和秦观两人分别请潘谷隔囊辨过墨。
苏轼诗赞潘墨仙
苏轼和潘谷虽然没有见过面,但苏轼对潘谷的人品和制墨技艺非常赞赏,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潘谷,还专为潘谷写过几首诗。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写了一首《赠潘谷》诗:
潘郎晓踏河阳春,
明珠白璧惊市人。
哪知望拜马蹄下,
胸中一斛泥与尘。
何似墨潘穿破褐,
琅琅翠饼敲玄笏。
布衫漆黑手如龟,
未害冰壶贮秋月。
世人重耳轻目前,
区区张李争媸妍。
一朝入海寻李白,
空看人间画墨仙。
本诗开头说的“潘郎”指晋代著名诗人潘岳。潘岳,字安仁,他很注重仪表,号称美男子,曾任河阳县令,在河阳种满桃李,一时被传为美谈,但他人品不好,巴结当时的权贵贾谧,所以为人诟病。诗中“晓踏河阳春”是说他种桃李一事,“望拜马蹄下”是说他没有骨气,巴结权贵,被人看不起。苏轼诗中对潘岳的批判性描写是为了衬托另一个姓潘的人“墨潘”,即本诗的主人公、制墨师潘谷。潘谷虽然身穿漆黑的破衣衫,手也皲裂了,张着大口子,但他品德高尚、技艺超群,能造出质量非常高的墨来。最后四句是说世人只知道过去李廷和张遇制的墨好,却不知道潘谷是当代的制墨高手,是“墨仙”。
苏轼是宋代大文豪、诗人,也是那时最著名的书法家,他对墨有特殊的爱好和很高的鉴赏力,他对潘谷的人品和制墨水平作这么高的评价,可见潘谷确实有过人之处。苏轼这首诗很有名,其中的“未害冰壶贮秋月”还引申出成语“冰壶秋月”,形容人心地纯洁、品德高尚。
有一次,苏轼的好朋友孙觉(号莘老)给苏轼寄来了一些好墨,其中就有潘谷墨。苏轼收到墨后非常高兴,一连写了四首诗,诗名叫《孙莘老寄墨四首》,其中第一首就是写潘谷:
徂徕无老松,易水无良工。
珍材取乐浪,妙手唯潘翁。
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
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
蓬莱春昼永,玉殿明房栊。
金笺洒飞白,瑞雾萦长虹。
遥怜醉常侍,一笑开天容。
这首诗说,盛产木材的徂徕山的松木不是制墨的好松木,以多制墨师而闻名的易州那里没有真正的好制墨师。制好墨的好材料取自乐浪,即朝鲜半岛那里,真正的制墨高手、妙手是潘谷。制墨的胶用鱼胞熬成,墨中香料的成分中有珍贵的犀角,经过千辛万苦才能制成墨。
潘谷制成的好墨自己不敢使用,一般人也不能使用,要进贡到“蓬莱宫”,即皇宫里面供皇帝使用。“蓬莱春昼永,玉殿明房栊”是写皇宫的豪华,皇帝用好墨在“金笺”纸上写出“飞白”体的字,非常高兴,所以“一笑开天容”。我们从这首诗可以知道,潘谷墨当时已作为贡品,被进贡到皇宫里面了。
潘谷之死
潘谷是一个闻名全国的制墨大师,他不但制墨手艺高超,为人处世也和一般人不同,就连他的死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一天,潘谷拿出别人欠他墨账的欠条,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然后饮酒三天,喝得酩酊大醉,出门不归。几天后,他的家人发现他在郊外一口枯井底里坐着,手里拿着一串念珠,静静地死去了。人们发现他时,他的身体还没有僵硬,仍像平时一样柔软。
潘谷的死因是一个谜,没有人能说清楚,可能是他承受不了生活和社会的压力,以醉酒的方式来寻求解脱,醉后癫狂出走,迷失了道路,不幸跌入枯井而死。也可能是他看破了红尘,厌倦世俗生活,早已找好了那口枯井,自己走进去了却一生的。当时的人们都说,潘谷之死是得道成仙去了,这也应了苏轼的诗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对于潘谷的死,当时的人都感到非常惋惜。苏轼在潘谷死后曾多次著文说到他,在《书潘谷墨》中说:“卖墨者潘谷,余不识其人,然闻其所为,非市井人也。墨既精妙而价不二,士或不持钱求,不计多少与之。此岂徒然者哉!余尝与诗云:‘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一日,忽取欠墨钱券焚之,饮酒三日,发狂浪走,遂赴井死。人下视之,盖趺坐井中,手尚持数珠也。”
潘谷死后,潘谷墨也更加珍贵了。苏轼一次给他的好友王禹锡寄去一些墨,其中也有潘谷墨,在给王禹锡的信中他说:“又大小八丸(墨),此潘谷与一贵人造者,谷既死,不可复得,宜珍秘也。”
潘谷墨是墨中珍品,为当时人和后代人珍藏 和喜爱。宋徽宗御藏之极品墨“八松烟”(又称“八松梵”)皆出于潘谷之手,后来这套墨又曾为清代安徽歙州制墨名家胡开文所收藏。时至今日,潘谷墨已不可得了。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