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而杨延昭作为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更是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自古至今,关于杨家将以及杨延昭的故事流传很广,演义的版本更是层出不穷。
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每战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注意教其实战的经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等到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文韬武略的著名将领,在其父杨业去世之后担当起北宋的抗辽大业,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地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又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多次击退辽的进攻,维持了当时宋辽的对峙局面。
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辽国南下进犯,身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的傅潜率领重兵驻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极避战,不积极打击进犯的辽军。而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傅潜都不听从,龟缩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将领出击取胜,傅潜也掩盖他们的功绩。后来宋真宗得到报告,将傅潜削职流放。宋真宗召见杨延昭,向他询问边防策略。宋真宗对杨延昭的表现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给他很优厚赏赐。
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将杨嗣,并称为二杨。
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远,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杨延昭仍然担任莫州团练使。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便宜行事,可以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
面对辽的疯狂进攻,杨延昭主张主动出击,而不应该一味的死守。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
杨延昭英勇善战,战争胜利之后得到皇上的赏赐,全部分给自己的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战功,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多年,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保得北宋边境平安,赢得百姓的爱戴。
杨延昭于大中祥符七年死于任上,终年57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很多都围着灵柩而失声痛哭。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从杨延昭从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
至于杨延昭被称为杨六郎的原因众说纷纭,在历代杨家将传说中,都认为杨延昭是杨业的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杨延昭应为长子。真实的原因是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就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杨六郎。
至于众多版本的《杨家将演义》大部分内容也与历史事实不符,只不过是中国古代强调忠孝思想的服务而已。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到了明朝,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传》。
时至今日,在杨延昭当年抗敌的倒马关城仍存有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修建的“六郎碑”。碑身由汉白玉大理石砌筑,朝南正面书有“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楷书字体雄浑有力,两侧雕云图案技法娴熟,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凭吊杨家父子忠魂功绩。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