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经这样告诫过他的儿女们:读中国,必读三国;读三国,必读曹操。可见三国、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在伟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三国文化犹如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一颗颗珍珠,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捡起来,它都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和耀眼的光芒。曹操作为一个历史名人,他的粉丝群之多,没有谁能与之相比。他自己绝对不会想到,在1800年后,因为他的墓冢真假也会让海内外吵翻了天。有意思的是,2010年,就像是曹操年,当大家正为他的高陵真假而激动不已,吵吵嚷嚷之时,《新三国》也开始热播了。新一轮的曹操热再次在神州大地掀起。
历史,没有了曹操,就不会波澜壮阔;文学,没有了曹操,就不会有建安风骨;许昌,没有了曹操,就不会是三国胜地。可以这样说,曹操因许昌而昌盛,许昌因曹操而辉煌;三国因许昌而鼎立,许昌因三国而名扬;历史因许昌而改写,许昌因帝都而流芳。这才有了“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之说。
曹操生于亳州,葬于安阳,建功立业是在许昌。他的人生,在亳州画了个逗号,在安阳画了个句号,留给许昌的却全是惊叹号。随着《新三国》电视剧的热播,许昌这个名字也跟着曹操越来越清晰地走进人们的视野。因为在《新三国》里,“许昌”是朝廷的代称,“许昌”成了曹操的代名词。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120回中有51回172处写到许昌和与许昌有关。最著名的有,14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20回中的“曹阿瞒许田打围”,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等章节,写的都是发生在许昌的故事。
那是196年,曹操把东汉最后一个皇帝迎到了许昌。这一年,曹操42岁,是最年富力强的时候。从这一刻起,曹操也把他最为辉煌的最为精彩的人生与许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当年曹操为什么把帝都迁到许昌,这也是许多人想知道但又说不清的事。也许正是那个特殊的时期,有曹操这个特殊的人物才选择了许昌这个特殊的地方。
特殊的时期——宦官亡汉
东汉时期,时兴宦官政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一点是皇帝继位时往往年龄很小,于是母亲临朝,孤儿寡母的就需要有人帮忙,让谁来帮忙呢?母亲想,还是交给自己娘家人放心,于是外戚就走上了政治舞台。等皇帝长大了,就不想让姥爷舅舅们管了,想把权力要回来。但想要回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靠谁去要呢?外戚把持朝政,皇帝无法同内外臣僚接近,身边除了宫女就是宦官。宫女肯定不行,那就只有依靠宦官了。宦官也走上了政治舞台。所以,朝廷上就出现两股势力:一边是皇帝的亲戚(外戚),一边是皇帝身边的太监(宦官)。他们就围绕皇权斗来斗去,一下子就斗了100年。他们争斗的恶果就是,外戚、宦官控制皇帝,皇帝就成了傀儡。外戚、宦官凌驾于大臣之上,肆意干政。这就加速了统治集团的腐败,给老百姓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当时宦官有皇帝撑腰,每次斗争,他们胜利的把握就大一些。他们胜利了就一定是诛杀外戚。宦官斗完了外戚又开始斗大臣,在东汉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五次大的宦官与大臣的冲突中,竟都是以宦官的胜利而告终,实在令人惋惜。宦官成为了东汉帝国肌体上的一颗毒瘤。这帮生理有残疾的人,他们有报复社会的动力,所以就拼命地折腾。
什么事就怕折腾,折腾婚姻伤情,折腾家庭伤心,折腾企业伤财,折腾皇权流血,折腾政治就会天下大乱。
到了公元189年,汉灵帝死了,皇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外戚何进掌握了政权。先是宦官想杀何进,何进幸免;何进掌权后,袁绍劝他尽诛宦官,何进还在犹豫不决之时,宦官首先发难,杀死何进。然后,袁绍、袁术看不下去了,尽杀宦官二千多人。杀到什么程度呢,当时在大街上只要看到没有胡子的男性就杀,吓得好多没长胡子的男性,看到军人就脱衣服让验证自己不是宦官。
东汉的灭亡,尽管不是宦官夺取了刘汉的江山,但史者称是“宦官亡汉”是有一定道理的。
宦官是被袁绍杀得差不多了,眼时是不需要再担心宦官夺权了。但只要皇帝有老婆,就还会有外戚。况且皇帝的老婆还那么多,三宫六院。远的不说,就在许昌成为都城这25年间,仅许昌城的周围就有好几座妃子墓,还有一座皇后墓。
许昌东区迎宾馆的东面有个贵妃苑。贵妃苑的得名就是因董贵妃墓在此而得名。董贵妃是汉献帝的妃子,董承的妹妹。董承向汉献帝进言谋杀曹操,并让汉献帝手书诏书藏于袍袋中。董承出宫后,遂于王子服等人密谋行动,后因家奴告密,事情败露。董承等被腰斩,董贵妃也被勒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衣带诏”事件。
许昌西南25公里处有个蒋李集乡冢字刘村,那里还有一个伏皇后墓。伏皇后叫伏寿,比汉献帝大1岁。16岁时被立为皇后。她和汉献帝是一对患难夫妻,在一次逃难时,献帝连吓带饿,走不动了,伏皇后就背着皇帝逃难。董贵妃死了,她有点害怕,但又不甘心,于是她就写信让自己的娘家人除掉曹操,不幸被曹操发现,就把伏皇后打入冷宫让她自缢。死后,曹操按照皇家的礼制安葬了她。她的墓至今保存完好。
董贵妃、伏皇后都是后来外戚与曹操斗争的牺牲品。娘家人要干政,要杀曹操,曹操肯定不会答应,换了谁都不干,自己在前方卖命,他们在后方算计着要杀自己,不杀他们杀谁。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大家都认为曹操下手太狠。如果大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就能理解曹操的这些做法了。政治斗争向来都是残酷无情的。
曹操后来干脆自己做外戚,于是他让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一个做了皇后,两个做妃子。一个年纪还小,先给皇帝养着。前赴后继把自己的女儿送给皇帝做老婆,历史上曹操也算是首屈一指。这样曹操就少操了一份防范外戚的心。
乱世就是一个社会重新洗牌的过程,不在乱世中崛起,就在乱世中灭亡。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的冲突,袁绍来了,宦官遭殃了。后来董卓也来了,皇帝小儿被废了,皇帝的娘也被杀了。董卓军团在长安大肆屠杀,汉献帝及众大臣束手无策,叫苦连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女貂蝉出场了,把董卓消灭了。但董卓的小兄弟们(郭汜、李傕jue)又不愿意了,策划美人计的王允也不得不以身以身殉国了。就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时曹操出场了,他把汉献帝刘协迎到了许昌,历史一下子把许昌推到了顶峰,成为了当时的国都。
特殊的人物——宦官后代闹革命
曹操不仅出生于这样的乱世,而且他的出身还和宦官有点关系。他是宦官养子的儿子,这很使他蒙羞。陈琳在讨伐他的檄文中就骂他是“赘阉遗丑”。
曹操的祖父叫曹腾,是个老宦官,曾为五个皇帝服务共三十多年。身为宦官后代的曹操目睹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数以千计的正直之士被囚禁,被杀戮,使得东汉王朝毫无生机。富于政治抱负的曹操,不愿看到宦官这颗“毒瘤”侵蚀国家肌体,于是他要革自己家族的命了。他为官之后,他曾多次抨击宦官行径,还棒杀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还总是积极地献计献策摘除宦官这颗毒瘤。他的这种离经叛道之嫌,却让他赢得了一片掌声。直到现在,人们骂曹操什么的都有,但就是没有人骂他是不孝子孙。
人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和时代,但时代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英雄。可乱世的英雄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生活在这个充满挫折与苦难的时代,青年时期的曹操就经常感慨万千。他经常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他有一首诗《对酒歌》。从这首诗里就能看出曹操的政治理想:那就是太平盛世,君王圣明,忠臣良将,百姓安康。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理想能实现吗。肯定不可能。那么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为它去奋斗,去拼搏。这样他就需要寻找一片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根据地。为自己这颗革命的良种寻找一片肥田沃土。
环顾四周,曹操把目光停在了许昌这个地方。那么他为什么选择了许昌。
特殊的地方——许君以昌
从当时的局势看,东西南北群雄环伺。许昌还是个真空地带。它处于豪强势力的包围之中。袁绍、袁术、刘备、刘表、吕布、韩遂、马超、张秀在许昌的四周,势力都很强大。但曹操发现,就是在这群雄环伺的许昌,有时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天子在许昌,有人来打许昌,其他的军阀可能就会来勤王救驾;反过来,如果用天子的旗号征讨军阀,战线又不会拉得太长。这是客观原因。
还有一个主观原因是许昌是曹操最初的建功立业地。为什么这样说?这还得感谢“黄巾军”。
你想一个好端端的国家让不懂事的皇帝、穷凶极恶的宦官以及争权好斗的外戚折腾的国败民穷、社会凋零、政治黑暗,老百姓会愿意吗?肯定不愿意,所以他们开始造反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而当时的曹操是朝廷的秘书长,他已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六年。在那社会动荡的年代,对胸怀大志的曹操来说,他一定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以面对朝廷军队在镇压黄巾军不利的情况下,曹操自动请缨,上前线。于是他脱下了文官的制服,换上了戎装。曹秘书长成了曹师长。曹师长带上他5千人的中央直属骑兵师开往了前线。这个前线就是许昌,那时候叫颍川郡。在行军路上,曹师长不断接到最新情报和命令,中心意思只有一个:颍川前线战事吃紧,火速增援。正当朝廷的军队退守到许昌长葛的城内快坚守不住了,我们曹师长的骑兵师到了,内外夹击,黄巾军就败了。那真是旗开得胜,曹到成功。
那一年曹操刚30岁。从此人们对他就刮目相看了。开始重新认识曹操了,看来这小子不仅文章写得好,带兵也很有一套。他也获得了政治资本,他被提拔了,被重用了,官职升为了济南相。
曹操是最善于在大风大浪中游泳的健将。他有效而成功地利用历史提供的机遇和有利地势,从微弱逐步走向强大。
在升官的同时,曹操借机开创性的工作,将投降的三十万黄巾党人作了有计划的编组,老弱妇孺遣返田间耕种,壮年的编入正规军进行训练。从此,曹操不但有人种地,更有了日后与群雄争霸的精锐部队。
曹操在许昌立下的军功是他飞黄腾达的开端。许昌成了他的发迹之地,后来他倾注了半生的精力苦心经营,铸就了曹魏时代的辉煌。对于许昌这个大本营,曹操应该是充满感情的。后来魏文帝曹丕登基后,认为“魏基昌于许”,就把原来的许县改名为“许昌”了。所以才有了许昌许昌,许君以昌之说。
曹操来了,天子来了,许昌的天更灿烂了,许昌的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了。因为对许昌而言,在当时军阀混战的情况下许昌却因为天子的原因方能得以保护。许昌百姓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因天子在,免受了战争的涂炭。天子的到来,不仅使全国各顶级的人才云集许昌,还为许多许昌人提供了展示自己形象,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最佳舞台,不仅使许昌这座城市永垂史册,许昌人也名人辈出,流芳千古。许昌的经济发展了,文化繁荣了,我们怎么能不感谢曹操呢。
不仅许昌人感谢曹操,历史也应该感谢曹操。
曹操的迎帝迁都到许昌,在那个特殊时期,首先对国家、对人民来说。它给一个国家保留了最高权力的象征。使不少割据势力的野心、行为,受到了遏制,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有力控制了割据、分裂局面的恶性发展。其次,给老百姓了一个主心骨,一颗定心丸。有天子在,老百姓就有了精神的寄托,就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其三对汉献帝而言。使其不再颠沛流离,忍饥挨饿。在局势极为混乱的情况下得到了保护,使其免除了被废、被杀的危险。其四,对曹操来说,在他充当皇帝的保护神的同时,他最得意做的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了。不仅使自己获取了高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而且还可以名正言顺地置对手于被动地位。
在当时来说,曹操迎帝都许,真是功莫大焉。
曹操迁都许昌,远不是只有这些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许昌还有更吸引他的地方。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