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是唐末五代最具深远影响的山水画家之一,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出生地为河南济源。士大夫出身,工诗文,通经史,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
荆浩擅山水,注重师法造化,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写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画山水师承张璪、吴道子、项容,师长舍短,加以发展,形成笔墨两得、皴染兼备的独特风貌。其画多作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主峰耸立,乔柯杂植,溪泉坡岸的全景式山水画。对北宋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有《匡庐图》传世。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认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凡此等等,皆反映了山水画于唐末五代在理论研究上所达到的水平。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