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午朝门前的石狮子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9/17 10:02:2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这片浸透了历史沧桑的土地,古老而又沉重。有人说,在这里,随便捡拾起一片残砖旧瓦,就是半部中国史,就是半部华夏文明史。
龙亭公园午朝门前的那对石狮子,外观大气、体型高大、巨口卷鬃、头颅高昂,状似远眺,祥和安静却不失威武,睿智大气又气宇轩昂,让人油然生出与其亲近的愿望。东边的雄狮足踏彩球,威猛异常;西边的雌狮爱抚幼狮,形态慈祥。尤其是那缠在母狮妈妈怀下的小狮子显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深受人们青睐。来开封游玩的人一般必来游龙亭,这对石狮子成为龙亭公园吸引四海宾朋目光的第一道风景线。
据《如梦录》记载,周王府“大门外有石狮子一对,连座高丈五尺,狰狞古怪,宋之镇门狮子也”。这对石狮子伴随开封人民度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是千年古城辉煌厚重历史的见证。在开封人眼里,这对石狮子是果敢刚毅、蓬勃向上的象征。有许多浪迹天涯的开封游子,会魂牵梦萦着龙亭,想起午朝门前的这对镇门狮。
据开封历史学家韩顺发介绍,西汉以前,我国的宫门、府第、陵墓前是不摆放狮子的,而是摆放雕刻的老虎。古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风俗通义》上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在大量发掘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可以时常见到虎的形象。宫门、府第、陵墓前摆放狮子,是在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4年)以后。西域安息国进贡的狮子,使中原地区的人逐步认识了这个动物界的庞然大物。狮子的凶猛更甚于老虎,而且吼声如雷、惊天动地、声闻数里。正因为狮子有“一声吼,百兽惊”的巨大威力,人们欣然接受它代替老虎,以新的兽中之王的形象成为中国雕刻艺术的素材。
中国古人喜欢借助狮子的威风来驱妖辟邪。帝王将相的宫殿以及府衙门前都陈列着石狮子,彰显王权的神圣,显示主人身份的高贵。门前摆放石狮子在中国古代有严格的规定:七品以下官员府第的门前不允许摆放石狮子。
佛经上说,佛祖释迦牟尼为“人中狮子”。《传灯录》上说,释迦牟尼诞生时,众妖魔围攻他,释迦牟尼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状,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狮子代表佛震动世界的神威,因此,狮子在佛教中也有着崇高的地位,意味着勇敢。
宫门、府第门前的石狮子都是成双成对的,居左的为雄狮,居右的为雌狮。午朝门前的那对石狮子从造型来看,东边的雄狮脚踏绣球,民间俗称“狮子滚绣球”。雄狮脚下的这个绣球,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统一寰宇的象征。雌狮身旁那只可爱温顺的小狮子,则象征着子孙昌盛。
午朝门前的那对石狮子原来在老府门即今新街口处摆放。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4年)河南总督王士俊修万寿宫时,在此地建了一座通天柱式的牌坊,移石狮子于牌坊前。冯玉祥主政河南时,曾命人在石狮子的颈下刻“睡狮猛醒,勿伤我种”八个大字,字迹至今犹存。
开封有一句歇后语:“午朝门前的石狮子——当干爹叫。”足见开封人把这对石狮子当成家人般看待。每逢小孩过生日,大人会带上贡品领孩子到午朝门石狮子前祭拜,希望孩子能像石狮子一样健壮。
风吹过,雨打过,无忧无伤、不烦不躁,恰似睡狮猛醒。穿过历史的风烟,拂去时光的尘埃,午朝门前的那对石狮子仍透出藐视一切的信心和啸傲天下的力量!
(作者:魏东柱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