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隍庙的来历,一城一城隍 讲述郑州城隍庙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郑州城隍庙全称是“郑州城隍灵佑侯庙”,在郑州市商城路北,职工路(原名:城隍庙街)北端。建于明代初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是目前河南省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之一。数百年来,虽屡遭兵燹、火灾及人为破坏,后经多次营建修葺,基本上保留了历史原貌,因此弥足珍贵。
郑州城隍庙供奉的是汉刘邦麾下大将纪信。
汉高祖刘邦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危难之中,纪信冒充汉王,使刘邦得以逃走。《资治通鉴》记载:“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干余人,楚因而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出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以数十骑出西门遁去……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就是说的这个故事。
在郑州有这样的一个去处,它是一处古朴幽静的院落,红墙碧瓦、斗拱层叠,显示出古朴与凝重;大殿内神像庄重、壁画传神,透视出神秘与威严。这就是郑州城隍庙,是郑州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城隍原本不是神,“城隍”二字,从字面上解释,城是城墙,隍是没有水的城壕,俗称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古代传说中把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而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就是一城之主,在道教,把城隍当做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它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能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一方百姓平安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所以,中国自古有供奉城隍的习俗,到了明朝,全国县以上的城邑都建有城隍庙。
据史料记载,周代就已开始祭祀“水墉”神,即护城河渠中的神灵,是城隍的原型。又据《礼记》载:“水,隍也;墉,城也;岁时天子蜡祭,其祀典与山川、社稷同,只设土坛,无神像与祠庙,城隍之称始于此”。三国时期,吴国出现了第一座城隍庙,它是三国东吴孙权赤乌年间所建的“芜湖城隍庙”。后来北齐书《慕容俨传》中记载着:“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称城隍神,公私每祈祷。”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平民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保护城市乡土的城隍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加强了。城隍神的职能逐渐扩大到主管生人亡灵、水旱疾疫、赏善罚恶,俨然成为该城市的行政长官。唐代张九龄在《祭洪州城隍文》中有云:“城隍是保,氓庶是依”。意思是说城和城中的老百姓,都要依赖城隍神的保护。信仰城隍神至唐代日趋兴盛。唐代的大文豪张说、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皆有“祭城隍文”,多为祈雨丰收、求晴禳灾等事而作。
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庙里的小和尚,做了明朝皇帝后,对城隍庙神极为尊崇,下旨命令京城和各府、州、县都要建庙供奉本地的城隍神,并给城隍神以“王、公、侯、伯”等“爵位”,使得城隍信仰可谓是登峰造极。据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几乎在每一座城市至少有一座城隍庙。洪武元年,朱元璋平天下后,又对城隍神分级加封:府为“威灵公”、州为“灵佑侯”、县为“显佑伯”,将城隍神以帝称之,享有黄龙袍。同时,诏告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时,规格要与当地官府正衙相同,甚至连几案都一样。这样,各地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
城隍神的出身本是城市保护神,经过朱元璋的提升后,权力变得更大,主要职责成为“鉴察司民,施以善恶”,而所谓善恶的标准,当然就是忠孝节义、纲常伦理之类的封建意识形态。
城隍神也因城市而异,城隍神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多为曾在该城市为官或生活过的廉吏、忠臣、品行正直或做善事的人,如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镇江的城隍是霍光,而郑州的城隍则是舍命救刘邦而被项羽火焚的纪信。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