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早年曾发现一块董仲舒墓砖,有关学者也曾以《董仲舒葬温县》为题目写文章,发表在有关报纸媒体上。董仲舒是否葬在温县有何历史渊源,尚待进一步考证。笔者认为,董仲舒并未葬在温县,温县的董仲舒墓只是衣冠冢。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他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作出了贡献。
公元前130年,董仲舒因辽东高庙火灾案,被下大狱,获赦后复为中大夫,先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和胶西王刘端的国相。晚年居家讲学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去世后,葬于西安和平门内下马陵。
董仲舒作为一个大儒,广收弟子传授儒学。他讲学的方法是“下帷讲诵”,讲课时用幕布围起来,只教高才生,一般学生则由高才生去教,因此很多董派弟子根本没见过董仲舒本人。他的著名弟子有3人:兰陵褚大为梁相,东平嬴公为谏议大夫,温人吕步舒为丞相长史。
温县人吕步舒是董仲舒的得意弟子,官至丞相长史(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奠定了正宗神学的基础,喜欢谈论神秘莫测之事,善为灾异之说,这导致了董仲舒的一次牢狱之灾,而这次牢狱之灾就与他的学生吕步舒有关联。据《董仲舒传》记载,汉武帝元光5年(公元前130年),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发生了火灾,董仲舒推测其意,写《灾异之记》,尚未完成,主父偃私见其稿,因嫉恨董仲舒,把书稿窃走上奏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让学者审阅讨论,认为该书讥讽朝政。吕步舒不知是老师董仲舒的作品,公开批评此书是“大愚!”结果,董仲舒被下大狱,判了死罪,后来汉武帝念及董仲舒是经学大儒,将他赦免。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对吕步舒则是痛恨之极,出狱后曾写文痛骂吕步舒,师徒二人反目成仇。
董仲舒墓砖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温县董杨门村的卜子夏墓封土内。董仲舒墓砖的发现,有两个版本。《温县地名考》中说,1961年村人打红薯窖于子夏墓顶,发现古砖一方,正面刻“汉儒董仲舒之墓”,背面刻“祖居豫州汝阳,葬于北邙温地”。1975年批孔评儒,温县第五中学讨走董仲舒墓砖,后来不知所终。另一种说法是,1963年春,孟县的卜姓后裔前来子夏墓前祭拜先祖,在铲土扫墓的时候,在墓冢附近发现董仲舒墓砖。此砖棱角有残损,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6厘米。正面刻“汉儒董仲舒公墓”,背面偏上刻两行字“祖居豫州汝阳,葬北邙温地”。此墓砖出土后,原由董杨门村董永昌保存,“文革”中转存温县文化馆,后不知所终。
尽管两种说法不同,记述的墓砖文字稍有差异,但都确定是上世纪60年代,在卜子夏墓发现的董仲舒墓砖。查《董仲舒传》及温县墓砖发现经过,我们可以确认,董仲舒墓并不在温县,只是董仲舒的衣冠冢。
其一,史书明确记载董仲舒葬于下马陵,今西安市和平门内。其二,从董仲舒、吕步舒师徒恩怨来看,董仲舒不可能葬在温县,但在温县有衣冠冢的可能性很大。吕步舒因无意中差点害死老师而心里愧疚,他在家乡温县设置衣冠冢纪念,或许有之。其三,董仲舒墓砖发现于子夏墓,只能说明是后世有意为之,属于纪念性质。董仲舒专治《公羊春秋传》,而《公羊春秋传》则是子夏传给公羊高,公羊高子孙相传,六世传至胡母生和董仲舒,子夏可谓是董仲舒的祖师。在祖师的墓冢内发现董仲舒的墓砖,可能是后世弟子的有意之举。其四,作为一代硕儒,如果董仲舒葬在温县。事实上并未见片言只语的记载,只是上世纪60年代发现墓砖,才有董仲舒葬温县的说法。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