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给许昌留下了什么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2/25 15:03:1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曹操把一堆白骨留在了安阳,把他一生的精华留在了许昌,把英雄的足迹印在了许昌大地上。
曹操生于亳州,葬于安阳,建功立业在许昌,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说曹操就离不开许昌。没听人们常说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离开许昌说曹操,那说的是传说,是故事,那不是根,不是源,会讲不清,说不透。
那么曹操都给许昌留下了什么呢?
一座城市的文脉
曹氏父子在许昌经营了25年,历史老人就深情地把三国文化这枚打印庄重地盖在了许昌,任凭岁月的冲刷,谁也抹不去。曹魏文化,成为了镶嵌在许昌这座古老城市上空的一颗璀璨明珠,成了屹立于中原大地的巍峨丰碑,向人们昭示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许昌有关曹操的史书奇闻,街谈巷语,传说故事,俯首皆是。许昌不仅有昔日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丞相府,神奇诡秘的藏兵洞,还有曹操与王公贵胄狩猎的射鹿台,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青梅亭,曹操送给关羽的宅院—春秋楼,送别关羽的灞陵桥,保证着80万大军军需供应的碾上村,输送军粮的运粮河,还有屯兵数万的九营十八寨,稼穑丰实的许下屯田处。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国鼎的受禅台,记载了王朝禅让更替的“三绝碑”,曹氏家庙魏文帝庙,神医华佗墓等。汉魏张潘古城遗址尚在,皇帝祭天的毓秀台犹存。曹操父子为许昌留下了独有的而又极为灿烂的曹魏文化遗址和名胜遗迹。
走进它,能感受到它昔日作为国都的辉煌;走进它,看到的到处是曹魏文化的符号。在市区,路是“魏武大道”、街是“府前街”、广场是“魏武帝广场”,府是“曹丞相府”,河是“曹操运粮河”;在乡村,当年曹操屯田的地方,军屯的就叫“XX营”,民屯的就叫“XX屯”,加工粮草的叫“碾上”……
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还有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表现于百姓的话语中的曹操。在古老的许昌城,老少爷们最喜欢听的就是三国戏,而三国戏里最让他们入神的人物是曹操。在许昌老百姓眼里,曹操是一个大英雄。就是传说故事,许昌的版本也绝不与外地一样。如《三国演义》中有“刘玄德三顾草庐”,许昌就有“曹操三请诸葛亮”、“曹操三请荀彧”等故事。对于那段久远的三国往事,不管历史对曹操如何褒贬,许昌人说起曹操,就会想起那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英雄;就会想起那迎天子都许的大家;就会忆起欲效吐甫之心,但求天下归心的伟人;谈起曹操,谈其风流而失笑,说其智谋而心折,论其用人而钦佩,话其霸术而惊叹,读其诗歌而豪迈。但许昌人也不会忘记,卓尔不群的许昌籍文臣武将也为家乡留下了绝然瑰丽的背影。他们有被曹操称为第一谋士的郭嘉,盛称“子房”的荀彧,拜为军师的是荀攸……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曹操成就霸业立有不朽之功。
奉天子的胆识
当时的汉献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当时的军阀,谁把他争夺到手,他反倒成了烫手的山芋,就会遇到其他军阀的讨伐。他在军阀的你争我夺中,除了身上披的龙袍以外,可以说一无所有。公元196年7月1日,当经历了纷扰离乱的汉献帝从长安再回到洛阳时,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不复存在,都城变成了废墟。更要命的是,吃饭都很成了问题。更为荒唐的是,两名张姓和潘姓的村姑,硬是用一把桑葚就换了个皇妃的头衔。许昌张潘的地名就因她们而来。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将窘困流徙中的献帝迎到许都,这是曹操政治生涯中的成功之作。曹操以独有的眼光看到,窘迫中的汉献帝就是自己的政治招牌,曹操高举起这一招牌不仅为自己获取了高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而且把微若丸卵的皇权变成了自己统一战争的工具,也使命悬一线的汉献帝找回了帝王的尊严。从此,他无论是征伐异己还是任命人事,都可用皇帝的名义,名正言顺地置对手于被动地位。
在许昌县东张潘镇古城村的麦田里,有一处城垣遗址,夯土层清晰可见,那就是当年的皇宫所在地。1918年,毛泽东去北平走到许昌,专程停留与朋友寻访许都古城遗址,并留下“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的豪迈诗句。
修耕植的战略
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都后,被封为丞相,这时曹操已经成为汉朝政权事实上的掌控者。然而,许都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又三面受敌。更为致命的危机,是军粮的匮乏。曹操几次征战,由于粮食供应不上而不得不中途退兵。 许昌人枣祗向曹操建议,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颁布《置屯田令》,在许都周围进行屯田,以解决日益急迫的缺粮困难,史称“许下屯田”。屯田首先在许都周围地区推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曹操用军队形式加以编制组织成屯田民,或称田客。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军屯以军营为单位,每营60人,称其为佃兵;民屯以民为单位,每屯50人,称其为屯田客。屯田时,无牛者,公家贷牛,所获公家得六成,私人得四成。有牛者,所获平分。通过屯田粮食满足了军需和国用。今天许昌的望田乡的名字就是曹操当年在许都推行屯田时所筑的观稼台,曹操曾在这里亲自督耕观种。 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实际上建立了一个军民合一的新社会。它的特点是居住方式军事化,耕作方式集体化,军民平时耕作,战时则出征,可谓当时的“生产建设兵团”。曹操既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又是大农场主的老板。《三国志》记载,许下屯田的第一年,即获得收谷百万斛的好收成。汉代时以10斗为一斛,每斗按15市斤计算,百万斛折合1.5亿斤。这几乎是解放初期许昌县全县粮食产量的总和。
曹操实行屯田短短几年,各地收获的谷物总量每年都能够达到数千万斛之多。这些谷物储存在各地,能够就近供应军队,既免除了转运之劳,又能保证及时供给。许下屯田,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从而加快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这也是在中国的屯田史上第一次在内地屯田并举得巨大成功。
从公元189年董卓之乱时首起义兵,到最后称雄北方,曹操战胜了一个接着一个的危机,最终从不利走向有利,从弱小变得强大,许昌屯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赋诗用人的才情
曹操在御军的三十多年中,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他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外,还拥有一流文学家的美誉。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那样动荡的年代能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还团结起周围优秀的文化群体,共同形成一种文化传统而被接受下来,并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纵观历史,唯曹操一人。这一方面,后人对他没有任何争议。
曹操的爱才和善于用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美谈。即便是在今天看来,曹操对于人才的发现和重用,也堪称范本。
建安十五年春,曹操颁布了一道著名的《求贤令》,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它改变了帝国的用人制度,两汉察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而后代之以魏晋荐举制度,致隋唐始改为科举制度。从建安十五到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共发布三道求贤令。这三道求贤令,内容一次比一次具体,措辞一次比一次坚决。曹操打破了世族门第和资历的观念,唯才是举,凡是具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都委以重任。曹操主张用人不避亲,不避仇;归从者不疑,降顺者重用;拔猛将于卒伍之间,招俊秀于闾阎之处。曹操手下的大将、智囊,大多来自敌营。如跣足相迎的是许攸,既往不咎的是陈琳,捐弃前嫌纳张绣,盛称“子房”的是荀彧,拜为军师的是荀攸,官渡问计的是贾诩,询梦改名的是程昱……从曹操的人才队伍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宽容和气度。正因为如此,曹操不仅在地盘上三分天下有其二,在人才上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在曹操去世时,他身边的智囊人物就有102人。
尽管两千年过去了,但曹操在许昌的经营谋略和文学华彩,一直是许昌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曹操谋事的前瞻性,鲜明的创新性和强烈的进取心,永远是许昌人学习的典范。曹操创造的那个时代也成为了许昌一个不可复制的绝版时代。千年虽逝,但那个时代却久久地为后人所称道。
(作者:解淑云 责任编辑:丁永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