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最早称宛丘、陈、陈国。什么时间称淮阳?清顺治《陈州志》、清乾隆《陈州府志》《淮宁县志》和民国《淮阳县志》等均一致说: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以陈在淮水之北,改陈为淮阳。今据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木牍“家书”可以认定,淮阳早在战国末期就称为淮阳了,其时间应为公元前226年前,并与秦始皇有关。
1975年冬,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4号秦墓木质套棺的陪葬箱内,发现了两块制作精湛的木片,长约20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正背两面均有墨书文字,字体为隶书,共计527字,经专家鉴定是秦代家信,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士兵家信。内容是:“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书衣之南军毋……不也?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乐孝须(嬃)故尤长姑外内……为黑夫、惊多问东室季须(嬃)苟得毋恙也?为黑夫、惊多问婴记季事可(何)如?定不定?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匾里阎诤丈人得毋恙……矣。惊多问新负、妴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战国时期士兵家书)
从木牍上的文字发现,古墓的主人是战国晚期普通的秦人。写信的是兄弟两个,一个叫黑夫,一个叫惊。战国末期,社会处在急剧的动荡之中,这两兄弟为什么离家在外?黑夫在信中说,淮阳发生了叛乱,他们正在攻打淮阳。参照当时的一些历史文献发现,淮阳之战就发生在秦灭楚期间,黑夫和惊正是统一战争期间秦军攻打楚国的部队中两名普通的士兵。
史料记载:秦王政六年(前241年),楚与韩、赵、卫、魏共击秦,失利,楚由郢陈迁都到寿春。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派李信率兵20万伐楚,被楚军击败;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复遣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与秦军决战。王翦采取坚壁自守、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王政担心王翦“心怀不轨”,以巡游为名,亲自到淮阳督战。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
木牍中,参加王翦伐楚部队的黑夫和惊兄弟两个向家中要钱和衣服,其中惊显得十分着急。他说,如果母亲不快点寄钱的话,他的命很可能都保不住。钱不够用了,借了一个叫垣柏的钱。因为被征兵攻打淮阳的时候是冬天,以为时间不长,穿的是比较厚的衣服,现在天热了,没有衣服换了,黑夫希望母亲把夏天穿的衣服寄来,越快越好。如果家那边布贵的话,就多寄些钱,他自己买布做夏衣。黑夫和惊能在信中直书“黑夫等直佐淮阳”,说明这时淮阳已经称淮阳了。
淮阳之名最早见于文献的是《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张良是什么时候学礼淮阳的?张良先祖原为韩国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韩被秦灭时是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他游学淮阳当在秦王政十七年以后,证明“淮阳”地名这时已经出现。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载:“二十年(前227年)韩王安徙居□山(□为残字,应为陈城西面的西铭山)。”“二十一年(前226年)韩王安死。昌平君居处其处,有死士属。”《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陈。”秦简和《史记》的记载说明:秦灭韩时,陈县也被秦占领,划归颍川郡,不然,已经作了三年俘虏的韩王安不会被押解到陈城。
秦王嬴政要统一六国,灭掉韩国后准备攻楚。因为陈县曾经是陈国和楚国的都城,是淮河以北最大的城市,为了把陈县作为前沿阵地,又把陈县从颍川郡中析出,成立了淮阳郡。昌平君熊启是考烈王在秦为人质时与秦昭王的女儿生下的儿子,他虽然继吕不韦之后做了秦王嬴政十二年丞相,但他是楚顷襄王之孙、考烈王之子,是楚国王室血统,他的爷爷顷襄王就葬在淮阳,故反对秦灭楚。秦王嬴政怒,所以被贬相,让他到淮阳郡做了郡守。不久,秦王嬴政派李信攻楚,昌平君反秦,李信大败。次年,秦王嬴政又派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首先攻打淮阳城,所以黑夫和惊的家信中说“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由此可以证明,淮阳之名是在公元前224年前就有了。具体时间应该是昌平君被贬的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前。
关于淮阳郡设立的时间,在木牍没发现前历史学家也作了推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于是,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对于秦三十六郡的郡名,传世史集中最早明确记述的是刘宋时裴骃的《史记集解》,此后重要的历史典籍基本上都是沿用了这种传统的主流观点。裴骃的《史记集解》中所列秦三十六郡没有“淮阳郡”或“陈郡”。但是至清代,乾嘉学派学者开始摆脱了后人注疏述说的束缚,直接分析最早的文献记录。依据这一思路,清代学者全祖望、近代学者王国维以及当代学者谭其骧等人对《史记》等早期文献进行考究,摒弃了裴氏旧说。辛德勇更进一步认为:秦始皇在二十六年(前221)吞并六国前,就已置四十二郡,其中有“淮阳郡”;不久置为三十六郡,“淮阳郡”并入“颍川郡”;而到了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攻取岭南及闽地,又析分增置八郡,使秦郡总数增为四十八个,“淮阳郡”又析出。也就是说,秦代划分郡制并不止一次,秦占领了郢陈后,本来设了“淮阳郡”,后来统一六国后,撤“淮阳郡”置为陈县。但随着疆域的扩大,郡数增加,因为秦始皇崇信“六”和“十二”之数,把天下分为四十八郡,又重新设了“淮阳郡”。
根据考古、历史文献和专家的考证,可以得出结论: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灭韩后占领了郢陈,把郢陈归属颍川郡,公元前226前郢陈又从颍川郡析出,置了“淮阳郡”,淮阳之名自此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后,想到在淮阳督战时了解到太昊伏羲、女娲、神农都在淮阳定都,疆域远远不如自己,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王号不足以显其业,所以改称“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秦楚情仇》因为战国士兵家书的发现而创作,详细描述了秦始皇设置淮阳郡的过程。201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