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霖与河南图书馆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7/30 9:10:0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2018年6月,开封市图书馆新馆对读者开放,开封又一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
开封市图书馆老馆位于龙亭东湖(即开封人常说的潘家湖)南岸。其实这个地方原来也不是开封市图书馆的馆址,而是河南省图书馆的老家。所以,到省城郑州,每每路过嵩山南路或者伊河路的时候,看到宏伟气派的河南省图书馆大楼时,笔者总是禁不住想对它说上几句:你还记得你的老家开封吗?当年你所在的开封老馆址,那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
河南图书馆是 清末新政的产物
我国图书馆藏历史悠久,自夏商以来,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图书馆,却是近代清末新政的产物,更是近代有识之士大力宣传和推动西方图书馆观念传入中国的结果,其历史才不过一个多世纪。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建设成果,除京师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外,其中省立公共图书馆在全国多地的建立,是清末民初图书馆建设成果的主体部分。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大学堂当附设图书馆一所,广罗中外古今各种图书,以资考证。”同时设掌管图书馆事务的“图书馆经营官”一职。这是“图书馆”一词出现在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的最早记录。随后,科举制度废除,负责全国教育事务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设立。学部分设5司,其中的专门司、会计司就分别负责主管全 国图书馆事务和图书馆馆舍建设。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曾被晚清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派往日本考察教育的学部参事罗振玉,在当时著名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上发表题为《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的文章,文章呼吁“保固有之国粹,而进以世界之知识,一举而二善备者,莫如设图书馆”。这一年,学部奏准的《各省学务详细官制及办事权限章程》,将当时的省级教育行政机关“学务处”改为“学务公所”,“学政”改为“提学使”。学务公所的一项职责是图书课,即负责管理各省的图书馆事务。至此国家图书馆制度逐步确立下来。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九月,张之洞以学部的名义上奏《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当日清廷即下旨准行。次年清政府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这是我国官方颁布的最早的图书馆章程。《章程》明确规定:“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为宗旨。”《章程》还规定了图书馆的设置与名称:除京师设京师图书馆外,各省及各府、厅、州、县均得设馆,并均以“图书馆”为其名称。
《章程》颁布后,各地地方官员积极响应,纷纷上奏请求创设省立图书馆。由此开始了清末民初的省立公共图书馆建设,也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运动。此时,西方发达国家在大都市设立公共图书馆已有近60年的历史,近代中国发展的差距与落后也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我国建馆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的河南图书馆,于1909年2月在省城开封建成并对外开放。所以,位于郑州的河南省图书馆大门正中的门面墙上镌刻的是“1909”的字样。这样算来,河南省图书馆与京师图书馆算是同龄,都具有近110年的历史。
这一桩近代河南的文化盛事,离不开当时的河南省提学使、河南图书馆创办人孔祥霖的远见与心血。
孔祥霖与河南图书馆的建立
孔祥霖(公元1852年~公元1917年),字少霑,号恫民,山东曲阜人,孔子第75世孙,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等职。1906年至1911年任河南提学使。
孔祥霖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眼光的人。他重视教育,在考察日本的学务和实业后,他在《东游条记》中提出“国力之强弱,系乎教育之轻重;教育之轻重,系乎风气之通塞”的思想。所以在山东老家,他就筹建了山东各地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在河南任上,针对“豫省深居腹地,锢蔽者多”的现状,他同样大力兴办学堂,积极推行新式教育,以科学知识育人。在省垣开封,他还积极筹划推广官办阅报机构,“于通衢设立阅报处,购备各报,任人观览,以增进智识,灌输文明”。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孔祥霖提出在省会开封兴办公共图书馆,“陈列图书仪器,以开拓腹地见闻”。次年7月,他呈奏河南巡抚林绍年(公元1845年~公元1916年)《请创建图书馆并拟订章程文》。他说:“窃维万化之原,由于学校;学无新旧,所藉以启发愚蒙、增进智识者,其功用莫过于图书。”“南北胜地,莫不纷罗卷轴,振起文明,盖不独国粹隐存,且可使人人知读书、识字之美,日开灵钥,以渐悉中外古今,诚引导之最神,亦教育行政至急之务也。”所以他提出:“汴省地处至中,岂于此独容缺略?”在草拟的《河南图书馆章程》中,他又明确提出办馆宗旨:“本馆搜集中外古今图书,以保国粹而进文明,供学人阅览参考之,资省士子购求搜寻之力为宗旨。”为此他还明确要求:“凡悖逆、猥亵、迷信等图书,概不收受。”孔祥霖的这些主张对于闭塞的中原河南来说,无疑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影响力。
由于孔祥霖的奏请非常合乎时宜,所以很快得到林绍年“甚善、甚善”的批复。接下来,孔祥霖便着手选址建馆。馆址就在开封市刷绒街二曾祠旁的许公祠内。许公祠是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为纪念已故的东河河道总督(管理山东、河南段黄河、运河及附属河流、湖泊和水利设施的最高行政长官,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河长)许振祎而建。许振祎是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进士,曾任河南按察使。他是曾国藩的弟子,在曾国藩幕府任职16年,深得曾国藩赏识,所以二曾祠即为他生前纪念曾国藩及其弟曾国荃而建。
河南图书馆选用了许公祠的12间房屋作为馆舍,分别作藏书室、阅览室和经理室等,另拨二曾祠东北院之漪箓山房作为总督﹑巡抚等要员临视及闲坐之所。这样说来,成立之初的河南图书馆,馆址就占用了两个地方。至于最初的图书来源,1933年出版的《河南图书馆馆刊》记载是“多由明道、大梁等书院移存”。明道书院为河南学政邵松年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奏请而建,大梁书院为清代河南巡抚佟凤彩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而建。而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的《河南图书馆书目跋》则称“其图书则尽发公所图书科旧藏,益以省垣各学堂暨各直省寄送”。两种说法有出入,也许都属实。至于图书数量,有1600多种、43000多卷和1200余种、56000多卷之说。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二月初八,河南图书馆在古城开封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了,馆名就定为“河南图书馆”。河南提学使孔祥霖兼任图书馆总理(馆长),委任林之桓为经理(执行馆长)。开馆后,史载“数月以来,规模略具,向学人士陆续往观”。
由于种种原因,河南图书馆馆址在开封几经迁移,这里不再细述。民国成立后的1915年,根据当时的教育部令,河南图书馆更名为“河南省立图书馆”,1928年又更名为“河南省图书馆”。抗战时期河南图书馆迁至南阳、淅川等地,1946年迁回开封。1950年再次更名为“河南省立图书馆”,1953年又更名为“河南省图书馆”。1957年迁往郑州。
在开封时期,历任河南(省)图书馆总理(经理、馆长)的有孔祥霖、林之桓、颜锡尧、连文渊、熊坤、王尚济、田春同、斐希度、王静澜、朱珊、陈国瑛、武玉润、齐真如、何日章、贺升平、吕德润、井俊起、孟新元、王拱壁、王怀顺等20人。
今天,公共图书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的重要任务。古都开封是河南省省级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起源地。因为省会迁郑的原因,河南省图书馆也随之迁走了,但创建于1956年的开封市图书馆诞生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封市图书馆新旧两馆一起,必将为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开封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作者:入云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