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汴梁人物 “汴梁神笛”林国友
汴梁人物 “汴梁神笛”林国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1/18 9:50:3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2017年国庆节前夕,为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开封市老艺术家协会艺术团走进启封故园,为祥符区群众献上一场艺术盛宴。雄浑的铜管乐合奏拉开了演出的序幕,郑、汴两地的戏剧名角和歌唱家献上一曲曲对党对祖国的深情颂歌,著名相声演员陈冠义父子同台表演的相声让人捧腹大笑,炉火纯青的二胡、唢呐演奏,分别展现出中国民乐的艺术之美。而著名笛子演奏家林国友的笛子独奏《扬鞭催马送粮忙》,在欢快的节奏中让人心中涌动起一股股热浪。
    舞台上的林国友,仿佛回到了2013年的那个冬夜——百年名校河南大学庄严古朴的大礼堂内灯火辉煌,为纪念河南大学校友马可诞辰95周年而举办的“人民音乐家马可作品音乐会”正隆重上演。当深红色的大幕徐徐拉开,紧锣密鼓中,八杆梆笛、曲笛、新笛齐刷刷一个合奏亮相,激昂而雄浑的旋律在大厅中响起,随后插入欢快的唢呐,接着是琵琶、古筝、扬琴等拨弹乐的加入。气势恢弘的民族管弦乐演绎的《陕北组曲》,将人们带回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大家共同领略时代歌者的绝代风华,深刻品味马可经典音乐作品的魅力与辉煌。
    那夜,作为音乐会特邀的梆笛首席演奏家林国友先生,心情是激动的,他那昂奋而富有穿透力的笛子最高音融入这华美的音乐盛宴。那一刻,他热血沸腾,因为,扎根这片沃土的他,心中飘扬着马可这位革命音乐人的旗帜。
    一
    “在这个时代,不怨天,不求人……是汉子,就该自己创造自己!”这是马可于1936年4月25日在母校河南大学化学系写给自己的,也是46年后踏入河南大学艺术系(现为河大艺术学院)深造的林国友的座右铭。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筹建中国音乐学院、后担任《人民音乐》主编的马可先生,在病榻上仍笔耕不辍。而刚上小学的林国友则整天蹦蹦跳跳跟着“红小兵”宣传队到街头唱歌跳舞。一天,一个卖竹笛的老人吸引了他。他慷慨地摸出了积攒很久的两元钱,挑选了一支心爱的笛子,从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曲不离口,笛不离手。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小国友边走边吹着小调,笛声在开封窄窄的胡同上空打着旋儿,伴随着他成长的串串脚印。
    作为知青下乡时,他才十四五岁,堆满泥土的大筐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一走三晃荡。收工后,他拿出竹笛,用悠扬的笛声消除一天的疲惫。冬天的小河边、枯树旁,北风如刀,他双手冻得红肿,却在忘我地吹奏,雪花飘进了他的笛声,大自然的辽阔壮美融入他的乐曲。尽管几位学笛子的伙伴当初的热情被生活消磨殆尽,可年轻的林国友还在坚持,笛子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在民乐方面崭露头角的林国友,作为回城知青被分配到开封市豫剧团,从事专业演奏工作。在启蒙老师、从河南大学艺术系毕业的赵泉老师的指导下,他考入了河南大学艺术系学习理论作曲和竹笛专业,并师从马殿泉教授。这期间,他还接受了中央音乐学院蒋志超、上海音乐学院陆春岭和中央广播交响乐团简广易等著名演奏家的精心指导。林国友如饥似渴地对音乐理论的系统学习、视野的开阔、演奏实践的历练和探索,使他的笛子演奏水平突飞猛进。他的演奏功底深厚、技艺娴熟、音色圆润并极富表现力,兼北派雄浑和南派婉约之长。
    就这样,林国友带着他的笛箫,参加了开封市豫剧团在全国的巡回演出,曾在首都大剧院、人民大会堂及中南海等地汇报演出,受到王光美、杨得志的亲切接见和好评。那是开封豫剧的火红年代。
    二
    马可的音乐是接着陕北的地气、染着抗日的战火、连着时代脉搏的民族音乐,是200多首百唱不衰的经典。马可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音乐理论书籍。在林国友身上,这种执著探索的精神和与生俱来的对民族音乐的钟爱,全都浓缩于他手中那杆小小的竹笛。
    他深知这“东方魔笛”的分量。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6个音孔的骨笛,是距今约7000年前笛箫类乐器的远祖。而1987年河南贾湖遗址中出土的21支用鹤类尺骨制成的精致的骨笛,大多钻有7个孔,它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8000年前,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出现的古笛要早2000年,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乐器。然而,在这商品经济发达、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有谁还能放慢步、沉下心欣赏品味民族音乐的曼妙意境?有谁还在坚守华夏传统文化的瑰丽深邃?
    林国友就是传统民乐和东方文化的守望者之一。
    1993年,因种种原因,林国友下岗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他开过出租车,打过零工,生活艰难却“不怨天,不求人”,一切都默默扛起。此间,他唯一不能忘情的是他的舞台、他的笛箫。月夜,他的长箫如泣如诉;清晨,他的笛声与朝霞齐飞。6年后,他开办了艺术培训中心,致力于民乐的教学和推广,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与民乐的不解情缘。
    林国友性格内敛、不喜张扬,但一上舞台或一握横笛,从内心涌出的激情立刻让他整个人生动起来。对中国传统民乐、传统曲目的痴情真爱,在他的肢体、眉目间荡漾,在他的笛声中翻滚,深深感染着他的学生,使东方艺术之美的种子在或幼小或年轻的心中生根发芽。林国友强调“乐为心生”,因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苏霍姆林斯基)。林国友牢记马可所言:“民间音乐是在人民的斗争生活中产生的,人们歌唱着它、演奏着它,总是有感而发,所表现的感情是真挚的、质朴的。”
    作为音乐教育家,他的弟子众多,在全国及省级以上音乐才艺大赛中获金奖银奖及其他奖项者有50多人,以特长生考入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及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大有人在,还有10多位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的洋弟子慕名投师学艺。近两年,他应邀参加河南省首届和第二届笛、箫、葫芦丝艺术夏令营及“美丽信阳手拉手”公益活动,与几百名热爱民乐的青少年一起,学习交流,切磋技艺。从示范演奏到指导点评,他倾心尽力。作为河南大学民乐团竹笛声部的外聘专业教授,他带着对艺术、对人生的经验感悟,为河大艺术生讲评吐音、节奏、音准及和声等,话语不多却颇有分量。这半年来,他忍受着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的痛苦折磨,从事民乐笛箫的演奏及推广工作。前些天,他常常是刚拔掉吊针便急忙赶到河南大学,指导民乐团排练迎接新生的演奏节目。
    三
    聆听林国友的笛子独奏,是一种艺术享受。他演奏的经典名曲《鹧鸪飞》笛音纯正、手法流畅,强而弱、刚而柔。在音乐营造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缥缈朦胧的云烟晨光中,数只小精灵在轻飞旋舞,似乎感受到它们那忽快忽慢的振翅节奏。他演奏的《春到湘江》《姑苏行》则婉转抒情,颤迭增打的演奏技巧运用自如,民族乐器竹笛在他飞动的手指和唇间流泻为清新荡漾的春水,幻化成沁人心扉的春雨。他从20多岁就开始演奏高难度的南方婺剧曲目《三五七》,攻克了循环换气这一演奏技艺的难关,他高超的气息控制更为业内人士所称道。
    民乐演奏家林国友,以其孜孜以求的艺术追求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吹奏出自己的一曲曲盛世金曲,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首届河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笛箫委员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民乐团竹笛声部外聘专业教授,并多次担任省级以上音乐及才艺大赛的评委。他不仅竹笛演奏出神入化,而且在长笛、箫、葫芦丝等乐器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录制的竹笛专辑和葫芦丝专辑即将面世。
    林国友坚持文艺为大众服务并热心公益事业。他曾跟随市豫剧团上山下乡,到各地演出,跑遍了全省各地。他带领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三套组织的2006年“拥抱明天——知荣明耻 我们先行”大型公益晚会等演出。2013年,在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期间举办的开封票友演唱会上,“全国十大票友”之一的张淑华演唱昆曲折子戏《牡丹亭》,邀请“非你莫属”的林国友担任笛子伴奏,可谓珠联璧合,为戏增色。
    林国友是开封市老艺术家协会筹建发起人之一,并被推举为副秘书长。不论大事小事,不论分内分外的事儿,他都踏实认真去干。他多次参与组织老艺术家协会艺术团的艺术拥军、文化下乡、新年联谊及其他公益演出活动,参与抗震救灾公益书画笔会的服务工作。他还是个大孝子。95岁高龄的老父亲经常生病住院,他们夫妇俩细心照料,从无怨言,而且不论家务再忙,对公益活动和协会义务工作从不推脱。他说:“能够克服的不叫困难,能够奉献的必须奉献,比起马可等音乐前辈,咱是掉到福窝里了。如今习近平主席教导我们的‘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更为我们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在开封市老艺术家协会艺术团兰考广场演出中,林国友的笛子独奏《苗岭的早晨》等曲目,清新欢快悠扬,在惟妙惟肖的演奏中,人们似乎看到晨雾缭绕青山,听到各种鸟儿清脆的鸣叫,如入画境。怪不得,北京知名画家王本源先生在被其演奏感染后挥笔作画。画中,绿水盈盈,水牛悠悠,牛背上一红衣牧童竹笛横吹,笛声中又一新春来到了。王本源挥笔题书云:“汴梁神笛”。
(作者:黄萌生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