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人情味儿和收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1/8 9:02:1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包公其实是暖男
包公做这两件事,都不违背政令与法令,是他对师长的孝心。
对于自己的亲人和族人,包公从不徇私枉法,但是能帮的忙他还是帮的。族人经济上有困难,“拯无所吝财,自奉虽薄而喜于周急(《野客丛书》卷九)”,包公自己过俭朴日子,把钱省下来,帮助别人渡过难关。
由此可见,包公虽然看上去难以接近,但他身上其实洋溢着可爱的人情味。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骨子里是一个“暖男”。
南宋多战乱,有人问岳飞:“何时才能天下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方能太平。”其实爱钱是绝大多数人的天性,文臣爱钱并不过分,因为爱钱而贪污受贿才过分。
包公是清官,他爱钱吗?或许不爱。南宋时,朱熹给弟子们讲过包公不爱钱的故事。
包公年轻时与同学在合肥老家寺庙里读书(寺庙环境清幽,房租低廉,保不齐还能遇上美女崔莺莺,唱一出《西厢记》,是古代书生理想的读书场所),饿了回家吃饭,每天往返于寺庙和家之间。他们路上要经过一个富人的房子,但是从来没有去富人家里拜访过。有一天,富人看到他们经过,非常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吃饭,被他们婉言谢绝了。第二天,富人专门跑到庙里邀请。同学说:“人家诚心诚意请咱们,不如过去试试看?”包公正色说道:“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这是个有钱人,现在我们吃他一顿饭,将来中了进士,做了本地的官员,如果他找上门来,让我们徇私情走后门,我们答应还是不答应?如果应了他,违反国法;如果不答应,违背私情。为了安全起见,我看咱们还是不吃他的饭为妙。二十年后,包公果然回到合肥做官,因为他不欠任何人的私情,所以做起来得心应手,在合肥没有干过一件徇私枉法的事情。
朱熹是南宋人,与包公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距离,他讲的故事可能出自当朝史志(宋朝史志浩如烟海,大半因为战乱而遗失了),也可能得自民间传闻。从包公一贯刚直的秉性上看,这个故事多半是真实的。
欧阳修与包公同朝为官,熟知包公性格,他评价道:“拯性好刚,天资峭直。”包拯脾气太硬,天生一副难以接近的性格。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包公有些不近人情。
大凡举世闻名的清官,都有些不近人情,明朝清官海瑞就是一例。梁云龙《海忠介公行状》:“前娶许氏,生二女,出。后娶潘氏,不数月亦出。”海瑞先娶妻许氏,人家给他生了两个女儿,他把人家休了。紧接着娶妻潘氏,一起生活不到几个月,又把潘氏休了。明清时理教横行,女性被夫家休掉是奇耻大辱,因而自杀者往往有之,这个海瑞海大人莫名其妙连续休妻,确乎不近人情。
不过我们的包拯包大人在这一点上比海瑞要强。他娶妻董氏,是中进士之前娶的,后来中了进士,做了大官,妻子还是这位董氏。董夫人是包公的结发妻子,一直陪伴包公到死,两人可谓白头偕老。当然,包公晚年娶了小妾,但那是古代中国士大夫的通病,是当时社会上的正常现象。据我考证,苏东坡的爸爸苏洵娶了两个小妾(苏轼的弟弟苏辙就是小妾生的);南宋大诗人陆游娶了一个小妾,后来还从四川带回一个妓女;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至少娶了六个小妾。爱国状元文天祥更厉害:二十岁中状元,娶了一个妻子,复姓欧阳;又娶了两个侧室,一个姓颜,一个姓黄;中年又陆续纳了七个侍妾,前呼后拥,都是莺莺燕燕。包公只有一妻一妾,跟他们比起来,可爱多了。
包公还有一个可爱之处:懂得感恩。曾巩《孝肃包公传》:“少为刘筠所知,筠无子,为奏其族子为后,而请还其所没田庐。”有一位大臣刘筠,做过翰林学士,做过合肥的行政长官,很赏识包公的文章和为人,大概也指点过包公怎样读书应考,走上仕途。包公心存感激,视刘筠为师长。刘筠死后,他向朝廷上奏,帮刘筠办了两件大事。第一,刘筠没有儿子,包公让朝廷从刘筠族中挑了一个继子,继承刘筠的香火;第二,刘筠生前犯有小过,被没收了土地和房屋,包公请求发还,使刘筠一门得以维持生计。
包公收入有多高
刚才讲包公周济族人,后面隐含一个前提——他有钱。如果没钱,自己都在吃糠咽菜,拿什么周济人家呢?
包公有钱吗?有。他那么清廉,哪里来的钱呢?答案是俸禄。
宋朝皇帝优待士大夫,论官员俸禄之厚,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无朝可比。宋徽宗时淮南转运使张根说过当时大臣的待遇有多么惊人:“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宋史·张根传》)”皇帝派人给大臣建造豪宅,有时候能耗费一百万贯,张根掌管淮南二十个州县,每年上缴中央财政三十万贯,还不够给大臣盖房呢!
也不是说所有官员在宋朝都能得到高收入。刚入仕途的低级文官,薪水既低,又没有各项福利,用他们的话讲,“所入仅足以代耕”,收入跟一个农民差不多,勉强糊口而已。至于不入流的小吏,在王安石变法前则连薪水都没有,收入全靠贪污,否则只能饿死。《文献通考·职役考》云:“内外胥吏素不赋禄,唯以受赇为生。”说的就是北宋前期底层小吏靠受贿为生的怪现象。
包公是正牌进士,五十多岁“倒坐南衙开封府”,跻身于高官阶层,他当然有俸禄,而且俸禄一定会很高很吓人。
拙著《历史课本闻不到的铜臭味》曾经按照宋仁宗时的物价,将包公得到的所有薪金与福利统统折算为铜钱,加起来总共是两万一千八百七十八贯,这就是包公担任开封府尹时一年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两万多贯是什么概念,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让我们来看看王安石三十岁那年写的《上运使孙司谏书》吧:“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百亩之直,为钱百千,其尤良田,乃直二百千而已。”王安石在比较富庶的江浙地区当了两年县官,发现所谓民间大户也只有百亩田产,每亩最高两贯,总价值最多不超过两百贯。包公在开封府一年可入两万贯,可去江浙购买良田一万亩,一百户富庶农民的全部田产加起来,还比不上他一年的收入。
读者朋友会觉得,包公之所以清廉,是因为俸禄优厚。高薪确实可以养廉,但是却不能防贪,因为人的贪欲是无限的,除非有某种因素作为强力约束,否则大多数官员将持续不停贪下去。
宋朝有很多清官,也有很多贪官,制度对官员的约束是一样的,清官之所以为清官,是因为他们比贪官有操守,一个没有操守的官员,不管你给他多么高的薪水和福利,他都欲壑难填。可惜操守并不总是靠得住,清官做久了,发现贪官比自己活得更好,发现贪污起来没有太大风险,往往也会变成贪官。包公清廉一生,操守始终很好,始终没变成贪官,所以他值得我们赞美。
(作者:李开周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