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许昌风俗—求医问药
许昌风俗—求医问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9/7 15:39:3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许昌民间对疾病的称呼和理解很有意思。感冒、发烧、咳嗽统称“冻着了”,拉肚子、痢疾叫“冒肚”,哮喘叫“呼歇”,疝气叫“气蛋”,肺结核叫“痨病”,急性肠胃炎叫“绞肠痧”,疥疮叫“疙燎”,腮腺炎叫“炸腮”,白癜风叫“雪里迷”,癫痫病叫“羊羔疯”,伤口感染叫“发了”。牙疼、中耳炎、害眼、鼻炎、口舌成疮、咽喉肿痛等均归结为“火气大”或“上火了”,腰酸腿疼、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都是因为“闪里气了”,消化不良是因为肚子里有“食气”,如果遇到起不来名字的病,那就是中邪了。西医刚开始流行时,由于对疾病名字称谓的差异,曾闹出一些笑话,比如病人感冒去看病,医生问:是不是感冒了?病人不知道“感冒”是什么意思,觉得“冒肚”里面有个“冒”字,便回答说:俺不冒肚,是冻着了。 旧时,寻常百姓得了病,能“熬过去”就“熬”,熬不过去就用背方,背方不行才去看病。常言说:“背方治大病。”背方即偏方,比如:喝姜汤或服用谷物可发汗治感冒,食用放在炉火上烤焦的蒜瓣可治腹泻,趁热吃炉火上烘烤的甘蔗能镇咳,苍耳炒熟后泡茶喝可治鼻炎,等等。有些背方甚至有些邪乎:把童子尿、食醋、蒜汁搅和在一起,取些土,和成稀泥,可治癣病;   如果被狗咬、猫抓了,就从狗或猫身上揪下一撮毛,烧成灰后敷在伤口上,可预防狂犬病;皮肤被划破流血,把香灰或烟灰按在伤口上,一边按压一边念叨“血血回家吧,你娘在家吊死了”,这样就可以止血。民间的背方还有很多,这些背方的来源无人知晓,历代药学典籍也无记载,只在民间流传,其最大特点是疗效的不确定性,但确实也治好了某些人的某些病。
    史料记载:清朝末年,许昌县县城内仅有几名中医和5家中草药店,乡村总计有36名较知名的中医和33家中草药店。另据民国22年《许昌县志》记载:“自徐亚屏专员莅许,始设立县立医院。”除县立医院外,民立医院有共济、回生、中华、许昌、济世等12所,这些民立医院“皆规模狭小,设备欠缺,不适于公众卫生之需要。”人们得了自己治不了的病,只得到药铺里抓中药,回去后用砂锅熬药煎服。熬药的砂锅俗称“药罐”,那些体弱多病的人被称为“药罐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昌县的医疗机构才逐步建立健全,除县医院、县中医院外,乡镇也开始成立联营诊所,后来发展为卫生院。医疗机构有了,但是一下子从哪里找那么多医生?“赤脚医生”便应运而生,这些医生未经正式医疗培训,他们略懂医术、半农半医,凭着“一根银针治    百病”的信念,揣着“一颗红心暖万家”的热情,这会儿还在田地里赤着脚扶犁耕地,那边一有人喊看病,便顾不上洗脚换鞋,背上小药箱就得出诊,“赤脚医生”真是名符其实。尽管他们的医术水平不高,他们的医疗设备也很简陋,但是,百姓得了病,总算有了指望。 再后来,各乡镇都有了卫生院,各村都有了卫生所,医学院、卫校培养出了大批专业医生,许多疾病都能够治愈,人们得了病再也不用“熬”了。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