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篇”的系列报道结束了,但很多读者还意犹未尽,希望再多挖掘一些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传奇故事。开封历史文化厚重而源远流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报道完的。本报通过一年多的系列报道,让大家对开封优秀的非遗项目多些了解,从非遗传承人的报道中感受到匠人的那分坚守与执着,让大家主动为开封非遗文化鼓与呼,这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与感动。
非遗项目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和非遗传承人的不断努力,非遗的非凡魅力在悄悄绽放。而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4100多年的建城史,特别是168年的北宋王朝建都史,为开封沉淀了厚重的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传承、保护、挖掘和发扬。
为了激活城市文化基因、让厚重的文化遗产转变成活态资源,2015年年初,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理念,其目标不再局限于做好文化,而是促使文化与相关产业高度融合,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把文化产业做成产业文化,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开封文化”向“文化开封”的转变。而《汴梁晚报》策划推出的“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系列报道,也是促进“开封文化”向“文化开封”转变的一项有力举措。去年6月,继“开封文化名贤篇”之后,又推出了“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篇”。这一系列报道集中展示了开封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意义重大,在广大读者、特别是文化界和文化爱好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大型文化主题报道见报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光明网等多个重要门户网站给予转载,不少读者在看到报道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去年6月,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的开篇之作《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 散落在古城的璀璨明珠》很受鼓舞。读过文章后,我才了解到咱开封的非遗文化这么丰富,还有那么多一直默默无闻奉献着的非遗传承人。这些非遗文化是得好好挖掘挖掘,让这些散落在古城的璀璨明珠发光发亮。”文化爱好者、正在河南大学读研二的学生王宁说。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篇”一开篇就备受广大读者的关注。8月1日,该系列最后一个非遗传承人报道见报,该系列报道结束。很多读者一直关注此报道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表示,历时一年多,《汴梁晚报》依次推出的60多个非遗项目和30多个非遗传承人的报道不负众望。非遗项目代表性强、涵盖的范围很广,非遗传承人那分坚守与执着、那分工匠精神和勇于奉献之心,感动了无数读者,这也是《汴梁晚报》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文化大礼。
近年来,我市采取得力措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切实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省级非遗项目44个、市级非遗项目218个。建立了开封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成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汴绣、汴京灯笼张、撂石锁等一批非遗专题展示场所,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各类非遗项目遍及全市。有些非遗项目保存着原生态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已形成文化品牌,成为开封的名片。
“看到这些成绩,我无比兴奋;看到咱的报道,更是备受鼓舞。有这么多好的非遗项目,还有这么多技艺精湛、兢兢业业的非遗传承人,咱们距离‘文化开封’的目标越来越近了。感谢这些优秀的传承人,感谢他们的坚守、传承、挖掘和创新,感谢他们努力让开封市非遗项目发扬光大的那分决心。”《汴梁晚报》的忠实读者周喜灵说,“从开篇之作《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 散落在古城的璀璨明珠》可以看出,这是又一大系列的文化报道。从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汴绣、汴京灯笼张、撂石锁、开封盘鼓、麒麟舞、二夹弦、大相国寺梵乐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到北宋官瓷烧制技艺、义兴牌匾制作技艺、黄派查拳等省级非遗名录,再到这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不仅是对开封非遗文化的系统梳理,更是对非遗文化的发掘和保护。”
记者在采访各个非遗项目的非遗传承人时,很多非遗传承人表示,《汴梁晚报》推出的“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篇”,是对他们这么多年来的坚守和传承给予的肯定。不管多么艰难,他们会继续传承和坚守下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留住历史、留住乡愁。其中,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郭太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非遗项目名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了让非遗项目发扬光大,恒久绽放魅力,我市一直在努力探索挖掘和保护的措施途径。就拿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说,为了保持它的原生态,原汁原味地传承,我市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和保护,努力恢复传统制作工艺,坚持沿袭、完善传统的手工制作,恢复其老字号,做好商标注册工作,这让还在坚守与传承的非遗传承人非常欣慰。而《汴梁晚报》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篇的系列报道,更是对非遗文化的高度关注和有力宣传,也是对匠人莫大的鼓励。”
是什么支撑这些非遗传承人一路前行?很多读者都会在报道中找到答案。“正是极致的工匠精神,支撑着这些非遗传承人在追逐梦想的旅程中稳步迈进。”读者赵山山说,“看到《汴梁晚报》非遗传承人系列的报道,我非常感动。为这些匠人传承技艺的那分笃定而感动,为他们一直默默无闻的奉献而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他们的传奇故事太励志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每一期我都会看,还会进行整理,便于以后孩子们学习。”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的系列报道,我们不仅收获了感动,还收获了很多可行性的建议,这说明我们的非遗文化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读者刘慧贤就是其中一位。她说:“非遗项目大多接地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进非遗项目发展壮大,还需要与文化旅游产业充分结合,推进非遗保护与特色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引导传承人充分利用开封旅游资源众多的优势,打造开封市非遗文化旅游观光新亮点,开辟非遗文化传承、生产、销售、体验、互动的新模式,才能真正把非遗项目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看到《汴梁晚报》“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篇”的系列报道,很多读者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读者张晓洁就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眼下应该让非遗的保护融入生活,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及生活美学的空间来体现自然和谐的生活美学观,这才是文化的核心价值。她说:“不能让非遗保护逐渐变成博物馆的陈列,而是要融入生活,如此才是活态的传承与保护。”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