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盘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起盘鼓,人们马上就会想起一个人;而提起这个人,人们马上就会想起盘鼓。这个人就是刘震,倾注了几十年的精力,以过人的音乐才华、锲而不舍的韧劲,挖掘、整理,把几乎散沙一盘的盘鼓打成了震撼天地的华彩乐章,打出了开封,打进了北京城,甚至打出了国门。刘震创造了盘鼓事业的辉煌,他被评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已过花甲的刘震闲不下来,又开始帮助大相国寺整理佛乐。4月底的一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震回忆起他和盘鼓那些难忘的故事。
提起刘震,人们总会在第一时间内想起盘鼓。在国庆50周年大典上,白衣红旗、一把大胡子的刘震和120名农民盘鼓队队员将黄河汉子豪迈的气质演绎得淋漓尽致。如今开封盘鼓早已遍地开花,但为了让这一古老的文化重放异彩,刘震为之奋斗了20多年。
盘鼓由来已久
开封盘鼓是一种纯鼓乐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用乐器只有大镲、人鼓、马锣三种打击乐器。这种形式的乐队,起源于古代军队中流行的一种鼓乐——迓鼓。迓,“迎接”之意。
刘震对盘鼓深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开封盘鼓早在北宋年间就流传于开封一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皇城的军队里有一种杖鼓,是用于朝廷庆典的集体鼓乐形式。皇宫里还有一种鼓乐,称作迓鼓,在礼仪迎宾时集体表演。北宋熙宁年间,迓鼓开始与民间舞蹈相结合,人们装扮成各种历史人物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迓鼓的伴奏下,踏着鼓的节拍而舞,称作“迓鼓戏”或“舞迓鼓”。由于这种表演形式很受人们欢迎,很快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明代,几乎所有民间舞蹈的表演都由迓鼓伴奏,因此,迓鼓便成广义的民间舞蹈的统称。
长期以来,迓鼓也就是盘鼓在民间受到欢迎,多用于庆典、祭祀、求雨等民俗活动。清末大旱之年,开封还出现了200面盘鼓游长街、走四门的壮阔场景。开封画家李抱一曾经创作过一幅国画作品《旱天雷》,描绘的就是盘鼓表演豪迈奔放的情境。
清代以后,盘鼓虽然在开封一带仍受欢迎,但已开始衰落,鼓谱多散落民间,偶然见到的盘鼓队表演,鼓谱都是口头传播的。盘鼓作为黄土地上最为豪迈的音乐,作为一项优秀的民间文化,人们已经看不到它当年红火的场面。
1984年,在群艺馆工作的刘震在这种情况下走上了拯救开封盘鼓的征程。
当盘鼓遇上刘震
“我很佩服他,他精通多种乐器,他一个人几乎可以组建一支小乐队……”市文化馆(原市群艺馆)原馆长、非遗评审专家组组长李中华是刘震的老朋友、老领导,提起刘震,他佩服得不得了。
正是因为有音乐才华,这一年,为配合联合国开展民间文化的继承调查,市文化馆派人去调查开封鼓谱,被派出去的这个人就是刘震。 到哪里去寻找鼓谱?鼓谱还存在吗?刘震很发愁。
这时候,河南大学教授尹俊忠走进了刘震的盘鼓生涯。“他是第一个把开封盘鼓鼓谱从口头形成文字的人,或者说是第一个标定鼓谱的人。”刘震告诉记者,在这之前,盘鼓鼓谱都是“夸、夸、夸,吨、吨、吨、吨、吨”这种没有音符的口口流传,尹俊忠把搜集到的鼓谱标定成现代的乐谱,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了。
随后,刘震拜访了尹俊忠的老师马召林。“当时老人家已经双目失明、瘫痪在床,听说我是来搜集鼓谱的,精神一下子就来了。他跟我谈鼓谱,谈着谈着,嫌不过瘾,就拿着擀面杖给我演示。”刘震说, “马老师就这样拿着擀面杖,敲着鼓点,最后耍了一个翻花,把鼓槌往半空一甩,随手就接住了。要知道,马老师当时已经双目失明了啊,老人能有这样的动作,当时我的眼泪刷的一下就下来了。”
老前辈对盘鼓的情感如此深厚,这让刘震大为感动。从此,他无怨无悔地踏上了探寻开封盘鼓的路子。他查阅资料,对盘鼓的渊源、风格特点、鼓点等进行整理;为了切磋盘鼓技艺,他奔波于郊区和乡村,搜集盘鼓套路、动作;为了能将散落在民间的表演收集齐全,他不辞劳苦地向民间艺人请教,走访乡间的老鼓手,聆听讲解,细心记录,精心整理出了民间鼓队史、老艺人史、鼓谱记录。这些来自民间的珍贵资料、曾流落于民间的艺术就这样生生地被刘震“捡”了回来。
组建鼓队让盘鼓复活
与山西的威风锣鼓、陕西的安塞腰鼓、甘肃的太平鼓、安徽的凤阳花鼓不同,开封盘鼓经历了很长一段低谷期,会打盘鼓的人越来越少,很多鼓谱失传了。
一个人打盘鼓是打不出名堂的,要重振开封盘鼓,必须组建盘鼓队。可是,一个鼓就需要六七十元,几乎是当时一个职工一个月的工资。
这怎么办?经费问题困扰着刘震。
这时候,刘震遇见了他这辈子都忘不了的“会首”——他的老朋友、柳园口乡老君堂村的李继海。“他是个人物,听说我要搞盘鼓队,二话不说,回家就把猪杀了,卖了钱买来盘鼓。后来,我们组建了一支不到30人的盘鼓队。”提起这位“会首”,刘震满怀感慨。如果没有他的支持,他和开封盘鼓的今天根本无从谈起。
这一年,经过排练的盘鼓队被刘震带着来到北京,参加龙潭庙会举行的全国第五届民间花会大赛。“早年的开封盘鼓队装备很简陋,也没什么服装,就是光着膀子,头上扎一条白毛巾。那个时候条件很苦,到北京表演我就给队伍当后勤,给那20多个人做饭。但很多时候,我们吃的都是方便面。”刘震说。
在这次比赛中,“击之如雷,动之如涛,鼓中有舞,舞中有鼓”的开封盘鼓,获得了一等奖。从此,极富感染力的开封盘鼓逐渐在全国擂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盘鼓艺术,中原汉子的雄壮美,在开封盘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刘震感慨和感动的事还有很多。当时,顺河回族区东郊乡大李庄村也组建了一支盘鼓队,当然也离不开“会首”——刘震的另一位老朋友王现合。 “1997年,我们拉起这支盘鼓队的时候,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排练场地,王现合就把自己家的一块地腾出来改成排练场。后来地方还是太窄,他就掏了2000多块钱,把旁边邻居家的地买过来……”刘震告诉记者,开封现在有200多支盘鼓队,可以想到,每一支盘鼓队背后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会首”,他们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但正是他们的支持和付出,才让开封盘鼓敲得越来越响亮……
一面鼓打出了八面威风
刘震对盘鼓满怀深情,所以,他的坚持不懈,也从未觉得疲惫。此外,盘鼓事业的兴盛,也离不开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1991年春节,刘震带领开封盘鼓队进京,在龙潭庙会上举行的全国第五届民间花会大赛上一举夺冠。同年9月,在太原举行的中国国际锣鼓节上,开封盘鼓一举荣获金奖;同时,在沈阳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上,6个奖项的冠军,悉数被刘震带领的开封盘鼓队收入囊中。
汗水换来了辉煌的成绩和累累硕果。由于战果辉煌,河南省文化厅将1991年称为“开封盘鼓年”。
接下来,重获新生的开封盘鼓大放异彩。开封盘鼓在全国民间花会大赛中连续参赛9届,获9个金奖;在国际秧歌节上连续参赛4届,获4个金奖;参加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和全国鼓舞大赛,均获金奖;1994年,开封盘鼓打出国门,到日本三重县世博会上表演,当地人民被开封盘鼓的魅力所征服,惊呼开封盘鼓为“神鼓”;同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开封18名少年盘鼓手表演了《鼓钹争春》,将开封盘鼓的技艺展示给全国人民;1997年,开封盘鼓参加香港回归祖国大型文艺晚会,进行开场盘鼓舞表演;1998年,开封盘鼓赴美国迪斯尼乐园表演6个月,给美国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1999年,开封盘鼓又夺得中华鼓王大赛金奖,并赴澳门参加回归祖国的庆典仪式;2010年,参与上海世博会表演……
是刘震,推动着开封盘鼓从原来民间的文化形式登上了全国乃至世界艺术的大舞台,并接二连三获得了几十个国内、国际大奖,为古都开封赢得了“盘鼓艺术之乡”的美名。因为贡献巨大,刘震荣膺“中华鼓王”的美誉。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