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明清文人:周亮工与张民表
明清文人:周亮工与张民表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9 11:13:5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周亮工,字元亮,号栎园,明末清初祥符(今开封)人,清初著名官吏、学者和诗人。世人多知周亮工为张民表(字林宗)弟子,不知他们的关系其实十分特别。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周亮工并非张民表的入室弟子,而是因文章见知于张民表后受其教诲。张民表见到周亮工后,对这位有才气的后生一见倾心,延请至家中教授自己的三个儿子8年。两人关系在师友之上。8年中间,两人年龄虽然悬殊,但师学相长,周亮工对张民表执弟子礼,在一生中尊称其为师。张民表死于开封城被淹之时,周亮工又将其唯一存活的儿子寻找,带至身边,随官转徙抚养成人,后又将其送归中牟娶妻立家。周亮工致力搜求张民表遗稿,刊印成书,使张民表诗文赖以传世,为后人研究张民表留下权威资料。周亮工与张民表的密切关系和深厚感情在周氏诗文集《赖古堂集》中有充分反映。研究这些诗文,是解开两个人特殊关系的钥匙。
    周亮工明万历四十年生于南京,他的青少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崇祯六年,周亮工随其父太封公赴开封,不久到当时的密县看望姐夫文大士,游云岩宫(即黄帝宫)诸名胜。文大士是张民表的得意门生。这一年,张民表64岁,多年居住开封,早已是享誉中州的名士。他不但学问渊博、诗文俱佳,而且书法精妙,世人视之为神品。四方至开封者,自王公贵人以至贩夫走卒,无不以得见张民表先生为幸。周亮工回到开封,自然听说张民表大名,遂生仰慕之情。文大士关心妻弟的前途,当然愿意介绍他结识自己的恩师。这一年,周亮工已以文章见知于祥符知县孙承泽(字北海),在孙令观风考试生员中为第一。张民表与孙承泽是忘年交,周亮工自是为人瞩目的后起之秀了。
    周亮工做了精心准备,带着自己的诗文由姐夫文大士引荐,去张民表家拜访求教。张民表从文大士的口中已得知周亮工的一些情况,有了较好的印象。他一见周亮工的诗文,便对这位后生刮目相看,不禁赞叹说:“此德器也,吾家子弟当付托之。”遂请周亮工馆其家,使幼子问业于亮工,先后8年之久。
    在张民表家,周亮工与张民表结下了很深的师生情谊。相识之初,周亮工就有一首《涿鹿逢张林宗先生下第》诗,道其对张民表仰慕之情。诗曰:“天下方多事,上书胡复归,文章谁较是,吾道未全非。弟子壶空缺,先生麈自挥。西山朝气爽,澹俗上征衣。”
    有一个时期,张民表在开封烦于应酬,便避客于故乡中牟,居于中牟县城外南(陂)湖畔榴园。因为那里湖光潋滟,十分宜人,湖中又有蒲芦名亭,适于晚年张民表的心境。每到秋天,师徒二人便到城外漫游,穿林摘果,临水赏月,把酒临风,意趣悠悠,甚是相得。张民表想试一下学生诗才,便命周亮工赋诗。周亮工赋诗《同林宗先生秋郊坐月》:“流火初惊序,闲园报早秋。林虚深进鸟,水静浅浮鸥。时果墙头摘,遥山树外求。天风吹过处,吾意亦悠悠。”
    师生二人时常泛舟南陂,临亭观景,得意时携酒对饮,酒后赋诗,大有风流名士之概。张民表有《蒲芦亭泛舟》四首,周亮工则有《张林宗先生南陂秋泛》:“载酒南陂去,霜林叶欲红。迷烟疏柳外,小艇夕阳中。摘果闲树老,捕鱼闹野童。乱云吹尽处,远岫炊相通。”便是这种情形的写照。
    在张民表家馆的几年里,周亮工精心课弟子读书,而自己也深得张民表先生的传授。张民表是中州著名的藏书家,周亮工在其家得以阅览这些藏书,自然眼界大开,学问大进。崇祯十三年春,张民表虽然已是古稀老人,仍志不稍衰,还希望自己的学识能博得一第,酬平生之志。于是,在周亮工的陪伴下,再次北上赴京会试。在邺下南寺过宿时,张民表题诗于壁,有意言志。然而命运真会弄人。张民表仍像过去多次进京会考一样名落孙山,而周亮工却榜上有名,高中进士。次年,周亮工谒选山东潍县令,辞其家塾,别张民表先生而去。
    周亮工入仕后,张民表对弟子致信寄诗,寄予厚望,周亮工亦不忘给恩师寄俸接济。张民表在致周亮工的书札中说:“兄可自遂其高耶!仆常窃自忖,为自己身家做官易,为朝廷百姓做官难。”他希望弟子“尽忠报国,行志安民”。他在《得周元亮书却寄》一诗中也真实地记录了对弟子的诚挚感情:“捧檄为潍县,关情寄俸钱。庭帏迎养初,函丈愧朋贤。民力宽辽豆,刑书静海堧。私心真豫悦,吾道属东偏。”
    对在张民表家这段既授馆又求学的经历,周亮工刻骨铭心,终生难忘。20年后,周亮工在福建布政使位上朝觐顺治皇帝后南归,渡黄河遥望中牟,还深情地写下《渡河望中牟读书处》:“圃田郭外苇芦新,艇子从人乏早春。记得南陂榴园事,廿年不敢怨风尘。”
    周亮工之子在为周亮工整订的年谱中,也有周氏向诸子回忆在林宗家这段生活的记载:“癸酉,二十二岁,在中州,馆祥符张孝廉林宗家,教其子读书长栏中。公常言,年二十二三,太封公罢暨诸归,家中落。不得已去汴梁,馆张氏者八载。夜阑人静,孤灯独明,布衾如铁,念两亲在白下(南京),身已老大,无所成立,不觉掷书长痛,辗转无可奈何,已复拭泪诵读,日复如是。故公后虽官至卿贰,自奉如寒素。每谓(夫人)冯淑人曰,勿忘长栏之苦也。以此责儿辈……”可见,周亮工在张民表家的八年,既是艰辛的,也是充实的,是他难以释怀的一段岁月。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军三打开封,黄河被决,水灌汴城。张民表及亲属门人除幼子外皆殒难,所著诗文也沉沦黄河。时周亮工在潍县任上,闻开封浩劫,使人多方寻找张民表的幼子,送至身边抚育。顺治六年,周亮工携张民表的幼子过邺下南寺,见先师十年前题诗仍留于壁,不禁泫然泣下,诵读再三,用原韵赋诗五首。其一云:“邺下南头寺,同来听妙香。随钟携竹杖,分佛卧藤床。破壁孤儿泪,长河一夜霜。鸿文与秘笈,蛟室可能藏。”这五首诗,一以贯之,对先师功德著述给予很高的评价,对其诗文尽没洪水极表遗憾和惋惜。
    张民表死后,周亮工为搜集其遗著倾注大量心血,每有所得,心辄宝之,乃至题诗文以记。
    周亮工在福建为官,又从张民表挚友徐兴公之子徐延寿处得张民表早年赠给徐兴公的一帙遗稿。徐兴公为防遗稿被虫蛀败朽,曾特意抄录一册,并书其定交之地时于卷端,使子孙藏于家,才使得遗稿传下来。周亮工心有感慨,作《书徐氏所藏张林宗先生旧稿》。文中说:“兴公之于吾师,别数十年,相去几千里,于其一句一字之微,惟恐其灭弗传。既重录之,复大书其定交之地之年于卷端,俾其子孙藏之于家。若予先不得江右本,则张氏著述一线赖此不绝矣。词人之孙得延寿,庶几无憾矣。”
    经数年尽心搜求,周亮工得老师遗稿百余篇,又亲将其汇辑成帙,付梓行世。如今,后人能一窥张民表的《原圃集》与《塞庵诗》,多赖周亮工之功。时人对周亮工抚育张民表遗孤以成人、觅张民表遗文以行世,多感其义,评价甚高。南明礼部尚书、著名作家、山阴王思任看到周亮工所辑张民表遗诗后,写了一篇很动情的《张林宗先生遗诗序》,对张民表为人及其诗文遭洪水之毁深表痛惜,所以把周亮工比作历史上著名的抚育“赵氏孤儿”的程婴和以义名载入《后汉书》的荀淑而大加赞赏。
    更让后人感佩的是,周亮工为能日日看到已逝的先生张民表,嘱张民表老友、画家赵澄为其画肖像。画成后,他遍求先生门人故友题跋题诗,前后共有33家,其中不乏如孙承泽、黄景昉、方以智、刘体仁、杜浚等这样的明末清初大家名士。因为肖像传神,张民表的幼子跪求珍藏,周亮工慷慨相赠。此像辗转流离,如今藏于上海博物馆。
    清顺治六年,周亮工从福建赴京觐见皇帝过开封时,特意送已成年的张民表幼子还中牟,并有诗寄张民表的幼子,嘱其莫忘乃父遗德。诗云:“白雨缤纷覆汴门,河干稚子泪沾巾。血痕乱洒程婴传,潼汁平流李善身。恭敬须常依皛泽,浮沉莫更忆江滨。如予多病难重见,好慰波中望尔人。”

(作者:娄继周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