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一代“德星” 陈寔
一代“德星” 陈寔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0/12 12:09:0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一)寒门走出汉之大贤 
    在长葛市古桥乡苑店村东,有一墓冢占地177平方米,高7米,墓苑占地7亩,这就是汉之大贤陈寔的墓园。据历史记载,陈寔、字仲弓,汉和帝永元十五年农历二月初二生于颍川郡许县陈故村(今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汉时属许)。他主张仕而爱人,德高望重,名倾天下,被推崇为“颍川四长”之首,曾任太丘长,故时人称其为陈太丘,于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病逝,葬于苑店村。2001年,陈寔墓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后期,因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一些士大夫对此痛心疾首。他们对于宦官的专横尤其痛恨,并时加抨击。然而专权的宦官却藉皇帝之力,诬告士人与太学生们“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将士大夫和太学生诬为“党人”而加以禁锢,“党锢之祸”由此形成。它使贤良忠义之士多受株连,陈寔亦未能幸免。当时受株连者有的逃避他乡,有的请求赦免,陈寔却大义凛然地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并主动投狱,为他人承担责任,一年后方遇赦出狱。陈寔这种舍己为人、舍身求义的大无畏精神,在当时是很受天下士人的钦佩和敬重的。陈寔因反对宦官专权,遭党锢之祸被禁锢,不许再做官,前后长达二十年之久。 
    “党锢之祸”后,陈寔遂悬车告老,退隐家乡,隐而不仕。陈寔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佼不诌上,爱不渎下,品行端方,为人正直。其在乡闾,平心率物,修身养性,深得群众敬仰。所以,当时盛传“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的谚语。由此可见陈寔深明大义,其高尚的德行为远近皆叹服。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陈寔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岁,各地亲朋、百姓奔丧者有三万人。当时的府丞亲为主祭,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中郎将蔡邕亲为其题书碑文,大将军何进赠谥“文范先生”。 
    (二)不计前嫌释旧怨,自降官职为朝廷 
     陈寔,出身卑微,少时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品德学识为乡人尽知。县令听闻后,召他来见,一番谈话后,颇感陈寔是栋梁之材,于是举荐他进入太学。又过了一段时间,县令想把陈寔笼络到自己身边,但被婉言拒绝,县令又多次召见,陈寔索性避隐到阳城山中潜心读书。说来也巧,当地刚好发生了一起谋杀案,正在侦办此案的杨吏,百般寻觅无果,听说陈寔的事后他遂起了疑心:为何众人一心想谋求的差使,陈寔就是不为所动,还自己跑到山中隐藏起来?其中定有原由,杀人者畏罪潜逃躲避山中也未可知。于是,立即派人将陈寔从山中五花大绑地抓来审问,刑讯招数用了不少,但杨吏没有得到任何线索,最后,由于证据不足,陈寔最后无罪释放。 
    几年后,陈寔做了督邮,专门负责监督郡属各县官吏的功过。他不但不对当年之事兴师问罪,反而不计前嫌,私下里委托县令请杨吏前来畅叙乡情。他对县令说:“当年之事,也不是杨吏原意,如今案情早已水落石出,想必杨吏也痛悔不已。过往之事,就让他顺水东流吧。”同僚们知道后都为陈寔的心胸之宽广感叹不已。
    陈寔出任郡功曹时,皇帝近臣中常侍侯览,举荐了一位亲信,强迫太守高伦任用。这高伦不敢怠慢,便任用他为文学掾。不过,陈寔认为此人无德无才,不能胜任,便对太守高伦说:“此人不可用,而侯常侍交办的事也不能不办。既然你很为难,那么就以我个人反对为名,把此人辞退,然后把我给降到外署使用。不管别人对此有何看法,而我全为朝廷着想,问心无愧。”高伦虽知委屈陈寔,但别无他法,便照他的意见办了。此事一出,同僚们议论纷纷,认为陈寔自降官职,非明智之举,而他从不解释,只一笑置之。
    这侯览何许人也?原来,侯览,是山阳防东人,汉桓帝初年任中常侍,依靠奸佞狡猾而晋升,借助皇帝恩宠贪赃放纵,接受的贿赂数以万计。延熹年间,连年对外征伐,国家府库空虚,于是借用百官的俸禄和王侯的租税,侯览也献出缣帛五千匹,因而被赐爵为关内侯。又因为参与谋划翦除梁冀有功,进封为高乡侯。
    建宁二年,因母亲去世,侯览大肆修建母亲的陵墓,督邮张俭检举侯览先后夺人宅第381所,田地118顷,建造宅第皆以彩画丹漆装饰,规模宏伟,僭用宫室的形制,又预先修造自己的陵园,建造双阙,有石椁,陵园的房庑高达百尺,破坏他人的房屋,发掘其坟墓;劫掠善良百姓,抢夺良家女子为妻,还有其他许多罪行,请圣上将其处死。而侯览却趁机把上奏中途截留,使其无法上报桓帝。后来,张俭又举报侯览在母亲活着的时候交结宾客,扰乱国法,仍然无法上达桓帝。而且,侯览还诬陷张俭为党人,同时还诬告前长乐少府李膺、太仆杜密等。熹平元年,官署检举奏报侯览专权骄奢,皇帝下诏收回他的印绶,侯览被迫自杀,阿谀依附他的人都被免去官职。侯览被免职之后,高伦暗叫好险,如果不是陈寔,他任用侯览亲信为吏,定免不了丢官御职的命运。不久,高伦升任尚书,即将到朝中任职,郡中众官员为他送行至轮氏县时,他才忍不住地对大家说出实情,并无限感慨地说:“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已者也。”众人知情后无不为陈寔正直高尚的品德所叹服。 
    (三)为人敦厚谦让,感化“梁上君子” 
    陈寔平生未做大官,只是一名普通的官吏,但是他为国尽守尽职、为民尽心尽力,做人讲究诚信,为人敦厚谦让,不仅在当时的官吏和乡里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也赢得了历史后人的尊敬。 
    陈寔非常注意以良好的风尚道德感化人们,在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陈寔传》中,载有民间广为流传的“梁上君子”一事: 
    一天夜里,陈寔在就寝时,突然发现房梁上有一块衣襟,他心中一惊,立时明白家中进了盗贼,但他转念一想,假装没有看到,而是不动声色地穿戴整齐,唤来子孙,在正堂严肃地训导他们说:“人生而本善,由于不严格管束自己,才偷盗成性,譬如梁上的这位君子就是这样的啊!”小偷听了非常吃惊,原来自己早已暴露,就从梁上跳到地下,跪地叩首请罪。陈寔态度十分温和地对他说:“看你的相貌神态,不像恶人,大概是因生活贫困,才被迫如此的。你一定要克制自己,正当做人才是呀!”旋即又送了他两匹绢,放他回去。小偷非常感动,连连叩头请罪,从此改邪归正。这事传扬出去后,当地再无人偷窃,地方清静,百姓安乐。“梁上君子”的典故由此而来。
    毛泽东在读《陈寔传》后,非常赞同陈寔对待因饥饿到他家偷东西人的分析:“不善之本,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并对陈实对这件事的恰当处理作了画龙点睛的点评:人在一定条件是可以改造的。 
    (四)以德施治,爱护百姓,为官清正廉明 
    后来,司空黄琼任陈寔为闻喜(今山西省绛县西)长,不久,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长,故时人称陈寔为陈太丘。陈寔刚任太丘长时,一天沿街散步,走近一家小店,听到里面有哭声。推门进去,见是店主人在哭,陈寔问他为何伤心,他说:“三年前,妻子暴病身亡,无钱埋葬,借了近邻富商李垠银子10两,不料,李垠为富不仁,将借据改“十”为“千”,说逾期不还,要以客店顶债。”陈寔心里明白,这条大街尽是李家生意,李垠涂改借据,显然是为了图财霸产。 
    陈寔回到衙门,即差人把店家接去,一面张扬声势,说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大哥,一面贴出扒房扩街的告示,李垠一见,忙备厚礼去衙内求情。衙役说:“这位太丘长可不吃这一套。你最好找他大哥试试。”李垠到后堂一看太丘长的大哥原来就是店家,慌忙施礼请罪。说道:“小人私改借据,该死该死,我这就把借据还给您老人家,请您在太爷面前多多美言!”太丘长在内室听得清清楚楚。 
    第二天,陈寔升堂,传来李垠,在事实面前,李垠只得低头认罪。于是判罚李垠纹银1000两,交给店家,叫他扩大店房,专接苦难行人住宿。客店落成,题名“慈恩店”,以表感激之情。 
    (五)陈寔为什么称“德星”? 
    说陈寔是“德星”,这是因为历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 
    陈寔的一位好友叫荀淑,颍阴(今魏都区人,一说今禹州人)人,官至朗陵侯相,办事明断,时称“神君”。其子八人,皆才学出众,誉称“八龙”。陈、荀二人志同道合,交往甚密,常常一起谈古论今。有一天,陈寔带着两个儿子及小孙陈群,驾车拜访荀淑。淑设宴款待,八子(俭、昆、靖、焘、任、爽、肃、敷)侍陪,两家欢乐至极,就在此时,朝中太史夜观天象,说众德星相聚,于是奏称“德星汇,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时京都洛阳距颍阴(今许昌市魏都区)380里,正好500里内,兼之陈、荀以贤德闻名,于是人们把天上的“德星聚”归应在他们两家身上,陈寔也因此被后人称作“德星”。 
    古人以景星、岁星等为德星,认为国有道有福或有贤人出现,则德星现。《史记·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 德星也比喻贤德之士。唐·杜甫《行次盐亭县聊题四韵奉简严遂州》:“全蜀多名士,严家聚德星。陈寔被人尊奉为“德星”,就是说他是个大贤大德之人。 
    陈寔晚年结庐于今后河镇紫金山下,安度晚年。后人为纪念这位东汉末年士人领袖、一代“德星”,在此建起了他的祠堂,名曰“太丘祠”。
曾经编修了《长葛县志》(乾隆12年·1747)的长葛知县阮景咸曾以诗咏古太丘祠,曰:“叠嶂云对碧涧流,古祠风景绝清幽。问谁名与高山并,共说当年陈太丘。”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12301-4)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铁府村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