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换来百年和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6/1 9:36:1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公元1004年,宋辽两大帝国进行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澶渊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战争之后签订的盟约结束了唐朝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宋辽之间维持了120年的和平局面,这对于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十分有益。
宋辽战争烽火延续数十年
北宋灭亡北汉后,为夺取幽云十六州,接连两次伐辽,但都以失败告终。高梁河一战,宋军溃不成军,赵光义本人中箭,躺卧在驴车上颠簸南逃。这一年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七年之后的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重整旗鼓,再次北伐。此时,辽景宗已经去世,他的儿子隆绪(辽圣宗)继位,年方十二,由承天太后摄政。承天太后便是现在戏剧和小说中最著名的萧太后。她既懂治道,又知军政,每次打仗都能披甲督战,所以官吏将士都肯听她的命令。那时,总管军务的耶律休哥,是一个极能作战的人。于是,契丹达到了全盛时代。宋太宗虽以新兴的锐气,终不能在他们孤儿寡母的局面中得到胜利,连年用兵,只落得精锐损失大半,勇将杨无敌(杨业的绰号)也战死了。
这两次惨败对于北宋君臣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严重的恐辽情绪,赵光义本人也彻底死心,从此谈辽色变,再也不敢轻言收复幽云十六州。
由于宋军精锐在两战中损失殆尽,北宋因此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为此,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东至泥沽海口,北宋利用河渠塘泊,筑堤储水,并设置堡寨,往来巡警,以防辽国骑兵奔冲。对于辽军的入侵,北宋实行消极防御,“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结果束缚了宋军手脚,置宋军于被动挨打境地。而辽军开始占据优势和主动地位,不断向北宋发起进攻。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 年)十一月,辽军乘胜南下。耶律休哥率军在望都(今属河北)击败宋军,进屯滹沱河(自五台山流经真定,向北流入巨马河)北。辽军数万渡河进攻瀛洲(今河北河间),与宋军刘廷让部在君子馆(今河间北)展开激战,宋军大败,死伤数万。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 年)一月,辽军乘胜攻克深(今河北深县)、祁州(今河北安国),纵兵大肆抢掠。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 年)辽军又大举南下,攻占了宋涿州、祁州、新乐(今河北新乐)等地。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 年)以后,辽继续派兵深入宋霸、雄、贝、冀、邢、洺、深、滨、博、濮、青、淄、齐、潍及天雄、乾宁等10多个州郡,掳掠人畜财物,屠杀无辜百姓,损坏房屋庄稼,给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 年)闰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以索要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地为名,率大军南下伐宋。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了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由于辽军已直扑黄河沿边的澶州,威胁与之甚近的首都汴京,故宋廷朝野震动。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而同平章事(宰相)寇准却佯装不知王陈二人之计,说:“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 宰相毕士安、大将高琼等人也反对南迁,原想一逃了之的宋真宗极不情愿地把南迁计划压了下来。为了防止提议逃到升州的王钦若再向宋真宗进言,寇准把他调到边境上的大名县任职,并且不准他辞职。王钦若吓坏了,在军中整天闭着门,修斋念经,祷求上天保佑。
为了催促宋真宗早日启程,寇准颇费一番心思。前线战事日趋紧急,急报一封接着一封发到朝廷,他故意将其扣留下来,先不让宋真宗知道,等积多了一并呈给宋真宗看。宋真宗一见这么多急报,就慌了手脚,忙问该怎么办。寇准不紧不慢地说:“陛下是想尽快解决此事,还是想慢慢来?”宋真宗当然是想尽快解决。寇准趁势说道,只要陛下御驾亲征,此事五日之内就能解决。无奈之下,宋真宗只得同意立即出征。此后,朝廷确定了亲征的相关事宜,安排雍王赵元份留守京城,宋真宗出发亲征。
当时,辽军行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北宋旧将王继忠乘机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被宋真宗所拒绝。当年十一月,宋军在朔州大败辽军,位于岢岚的辽军因粮草不继而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洲(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辽军未能攻下。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丰),三面包围澶州,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然而,辽国南院大王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他并不知道,宋军可怕的武器已经在恭候他的大驾。床子弩,也就是九头牛才能上弦的九牛弩,射程2000余米的超级冷兵器霸王,正瞄准他的来路。当萧挞凛进入有效射程后,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准确地射中了他的额头。这位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打败了十几个部族和国家未逢敌手的名将、辽军的一根精神支柱,轰然倒在了黄河北岸的澶州北城下,辽军士气大大受挫。萧太后等人听闻萧挞凛死亡的消息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记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宋真宗虽是亲征,心中也着实害怕。寇准力谏宋真宗,一定要前进。好容易到了澶州南城(今直隶濮阳县城南),宋真宗望见契丹军势甚壮,又想停下了。寇准指挥卫士,把御辇向前开发,就渡过了黄河。宋真宗无奈,只得到了北城门楼(今濮阳县)。远近宋军望见城楼上张着黄色的御盖,知道宋真宗已到,大家跳跃着呼喊“万岁”,“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契丹料不到宋真宗能亲来,听得宋军的欢呼,心中有些吃惊。他们数千个骑兵冲向城楼,宋军迎上,击杀了大半。宋真宗御驾亲征的确鼓舞了士气,一时间,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人。宋真宗到北城转了一圈后,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于是也就安下心来,留寇准在北城全权总理各项事宜,自己回南城住下。
盟约签订的前前后后
而这个时候,辽军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尽管他们这次出兵进展顺利,但是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再加上孤军挺进宋朝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萧太后本身也是一个很务实的领导人,在出兵之前,她已经做好了可战、可和的两手准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心同宋朝和谈,于是就听从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赴澶州,转达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
萧太后的想法正是宋真宗的心愿,所以当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欢穷兵黩武,愿与辽国达成和解,又派出殿直曹利用作为使臣与辽国洽谈议和事宜。萧太后对曹利用说:“我们这次之所以出兵,为的是要取还周世宗夺去的瓦桥关南的地方。现在如能把这些地方还给我们,当然无事。”曹利用把这话回报,宋真宗表示:“归地的事没有名义,我们不能答应。倘使他们要财货,那么,汉代已有‘以玉帛赐单于’的故事,我们可以照办。”
寇准在听到消息后,急忙赶回南城向宋真宗苦谏,称辽军已是强弩之末了,正是打败他们的大好时机。寇准说道:“照我的计策做去,可以保得百年无事。若这样苟安地做了,数十年之后他们又要生心了。”边防大将杨延昭也派人上书,称敌军人困马乏,我军士气高涨,正应该趁此良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然而,宋真宗却畏敌如虎,一心只想媾和:“数十年之后,自然又有人去抵御他们了。我忍不得生灵的困苦,姑且听了他们的话,和他们讲和吧。”此时,朝中大臣也都惧怕辽国,纷纷表示支持合议,甚至联合起来攻击寇准拥兵自重,寇准无奈之下,也只得同意与辽国讲和。
于是,宋真宗再派曹利用到辽军商议岁币,对他说:“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契丹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以答应。”曹利用就问,底线到底是多少?宋真宗不假思索地说:“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寇准听到之后,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过去,说:“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30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曹利用到了辽国果然不负众望。盟约的内容大致为以下几点:一、北宋继续占有关南瀛、莫二州的国土,不归还给辽国。二、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为兄辽为弟,兄弟永不交兵,不再在边境上修筑堡垒、运河。三、不再收容对方罪犯,接受叛降。四、北宋每年赐给辽国绢20万匹、钱10万贯,共30万,称为“岁赐”。五、开放互市,消除贸易壁垒。盟约签订后,两方便各自退兵。曹利用回来之后,宋真宗派宦官去问他答应给辽多少钱物。曹利用没有回答,只伸出三个手指。来人回去告诉宋真宗,曹利用伸出三个手指,估计是300万。宋真宗惊叫:“太多了。”想了一会,宋真宗认可了如此巨大的赔付数额:“能了结此事,300万就300万吧。”等到召见之时,曹利用只是一味谢罪,问他到底许给辽国多少财物,曹利用说许了30万。宋真宗大喜,重重奖赏了曹利用。
这便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盟约签订后,第二年,宋朝派人去辽国贺萧太后生辰,宋真宗致书时自称南朝,以契丹为北朝,宋、辽之间百余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380次之多,辽国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民间交易也很发达。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古和东北辽代古城及墓葬中,发现了宋朝制造的瓷器、漆器、铜钱等文物,这些都是通过贸易流入辽境的。辽宋贸易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进了两族人民的友谊。澶渊之盟后,寇准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不久,宋真宗借故把他贬斥出朝,任命妥协派王钦若为宰相。这样,宋朝更不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了。辽这时也发生了变故,1009年,萧太后病死。第二年,辽与高丽发生战争。1011年,就在萧太后去世后的第15个月,大臣韩德让也随之去世。接着,辽政权内部又开始发生分裂,辽再也无力大规模兴兵南下。澶渊之盟后,宋、辽在几十年里没发生过战争,其间只发生了两次重要交涉。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辽借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又放弃一些土地。
澶渊之盟对双方的影响
澶渊之盟后,辽国结束了与中原政权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状态,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入,辽境农耕地区和草原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并加大了经略西北、西南、东北边疆民族地区的力度,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从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随后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为辽,到1125年为金国所灭,全盛时期的辽国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政权,共传九帝,国祚210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朝代。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后,辽又支持北汉与赵宋相抗衡,宋辽之间再次处于敌对状态。辽国始终觊觎中原,时常南下骚扰;宋朝则有收复燕云之志,宋太宗曾两次大举北伐。直到公元1004年,辽国承天太后与辽圣宗率军南下攻宋,双方达成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此后,宋辽关系才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双方各守疆界,每年互遣使者往来交聘,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彼此偶尔有一些军事冲突,但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基本处于和平状态。
总体而言,后世对此盟约的评价颇高,认为是一个双赢的结局,贫穷的辽国获得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北宋则消除了最大的边患,为仁宗时期的文治巅峰创造了前提条件。利用接下来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宋帝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后人再难比肩的灿烂文明,并且成功地从中古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极大地拉动了文明高速向前发展。
从宋真宗澶渊之盟两国皇帝义结金兰开始,直至辽末,宋辽之间并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冲突,南北双方基本上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友好局面,双方都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宋真宗和辽圣宗之间的兄弟之约并非纯粹的外交辞令,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真实的情感,这或许是对和平的感激,或许是一种惺惺相惜。宋仁宗驾崩时,辽道宗当着群臣和宋使失声恸哭,其感情之真挚绝非矫揉造作。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帝国如果能始终保持这样的友好态度,各自发挥比较优势,是可以达到最优状态的。这是因为蒙古草原从来都是最令中原王朝头疼的地方,辽国的出现将他们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北宋则只需支付一点儿钱就可以免去成本和风险都极大的边患,专注于经济文化建设。利用宋辽之间的百年和平,北宋用兵西夏,几乎要彻底打通这个东西方贸易路线上的最大障碍。
此后,直到辽亡的近百年间,辽宋皇帝间的“金兰之好”一直延续,并保存了下来,仅因为皇帝在世时间各有长短,双方之间的辈分常在发生变化,有时两国成为“兄弟”,有时成为“叔侄”,有时成为“翁孙”。根据《契丹国志》记载,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宋真宗驾崩,派大臣到辽朝告哀。辽幽州的官员赶忙派急递先将消息传到京城,辽圣宗召集了番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都为之掉下了悲伤的眼泪。辽圣宗对宰臣说:“我与兄皇未结好之前,征伐各有胜负。结义至今已有20年了,我与兄皇同月生,他仅比我大两岁,现在他升仙了,我还能活几岁?”说罢泪流满面。此时宋仁宗赵祯已接位,所以辽圣宗又说:“我听说侄帝年纪还轻,一定不清楚我与兄皇之间的情义,我担心一旦大臣离间,宋朝就会违背和约。”当宋朝告哀使到辽京城后,转达了宋仁宗的意思,辽圣宗很开心,对自己的皇后说:“我看侄帝的来意,一定不会违背兄皇与我的誓约。”
在这种兄弟、叔侄、翁孙关系的前提下,辽宋之间的官私往来和贸易活动十分兴盛,双方在经济上都得到了较快发展,这是在结义之前双方都没有想到的。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进入了军政和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疆域向西深入内亚腹地,东抵太平洋,南则深入中原定居文化地带与宋王朝相邻,至少将草原游牧、森林采集、定居农耕三种社会类型涵盖其中。
需要指出的是,对北宋而言,每年通过宋辽贸易可以获取数百万贯的利润,此数目从账目上便超过了数十万岁币。虽然政治上处于平等地位,但是经济上却是完全不对等的掠夺与被掠夺关系,事实上辽国已成为北宋非常稳定的经济殖民地。在不懂得关税壁垒和国际贸易保护重要性的年代,只要向北宋开放市场贸易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毫无例外地沦为其经济殖民地。而直接岁币收入实际上对辽国的生产力发展起到了窒息式的挤出效应。
王安石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此外,双方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自盟约签订之后,批评和肯定两种意见就一直持续不断,当今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也是连篇累牍。肯定者如富弼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六月《上仁宗河北守御十三策》中认为“未为失策”,有的甚至赞扬这是一个平等的盟约。而批评最激烈的多借用当时王钦若诋毁寇准的话,谓之为屈辱的城下之盟。由于着眼点不同,所处立场或历史时期各异,因此自然会出现各种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全面客观地揭示历史事实的真相,是对其正确评价最基本的前提。
总体来看,澶渊之盟是一个不完全平等但又值得肯定的妥协和约。
按照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纠纷的理想标准来审视澶渊之盟,它的不平等性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在宋输辽岁币这一条上。因为,既然包括关南地区在内的整个燕云十六州都是历史的遗留问题,属于有争议的领土,那就应该在维持既存疆界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外交谈判以实现两国的和平,就像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辽使耶律琼与宋使孙全兴达成的和约协议一样。尽管当时两国都出于权宜之计,因而给次年正式签署的和约笼罩上些许不稳定的带有变数的阴影,但和约的本身毕竟树立了古代国与国正常交往的范例,也符合当今国际外交仲裁的基本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宋朝用岁币去换取辽对宋关南地区的承认,就构成了该盟约的不平等性。
但是,汉武帝之于匈奴,征伐奋击,武功赫赫,在能与匈奴保持和平共处时,除和亲外,亦岁给其丰厚物资,并形之盟约。宋朝在地利和军事上都无法与汉代相比,特别是宋太宗两度北伐损兵折将,已经打破两国军事实力的平衡,辽长期处于攻势,而宋只能消极防御,宋在整体军事实力不及辽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这种灵活的外交措施,则兵连祸结、永无宁日,国家利益将遭到更大的损害。还有,宋除给予辽一定的物资外,在其他方面都保持与辽的平等地位,而且辽圣宗以“兄事南朝”,因而这样的盟约应视为当时最佳的解决方案。如果仅仅就权宜之计看,宋为了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赢得重振军备的时间,暂时的委曲求全,与辽有限的岁币,也确不失为明智之举。
在宋代,大多数具有民族气节的士大夫对此盟约都予以肯定和歌颂。如王安石《澶州诗》云:“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间两城峙。南城草木不受兵,北城楼槽如边城。城中老人为予语,契丹此地经抄虏。黄崖亲乘矢石间,胡马欲路河冰渡。大发一矢胡无首,河冰亦破沙水流。”欢盟从此至今日,垂相莱公功第一。抗金英雄李纲在《喜迁莺—真宗幸澶渊》一词中,对宋真宗的亲征和盟约带来的和平亦赞叹有加。
此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衡量一个历史事件的进步与否,看其是推动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相反。一般意义上,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在不损尊严的前提下对其提供物资上的帮助,以避免骚扰和战争,这对双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有着积极意义,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辽国的经济远远落后于北宋,北宋向辽提供盟约所规定的经济援助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自己不仅不构成一种沉重负担或压力,反而收到大量节省财政开支的实效。宋朝给辽的岁币与和辽交战的军费开支比较,前者仅为后者的百分之一二。而且,这笔岁币,宋朝还可以从对辽贸易中赚回。此外,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区域政权宋向另一个经济较落后的区域政权辽提供经济援助,这对于促进辽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都是十分有益的。
两国已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双方都已筋疲力尽,都需要有一个保持双方体面的方式来结束这种局面。这既避免使两国社会发生动荡,也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整个河北地区也因和平而全面恢复生产,两国不再因无休止的战争而使无数生灵涂炭,使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从而逐渐治疗数十年相持不下的战争留下的创伤;从其效果看,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宋辽不用兵达百余年,如此长期的和平局面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蕴含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康冀楠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