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台善政
元德秀(公元696-754),字紫芝,满腹经纶,精通音律,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后移居河南陆浑。唐朝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登进士第,任邢州(今河北邢台)南和县尉,因施政有名升为龙武军录事参军,后因车祸伤足辞去军职,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调任鲁山县令,三年期满后到陆浑隐居,天宝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病逝于陆浑。
在任鲁山县令期间,元德秀按照“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儒家经典理论,在县城筑起琴台,把琴台当作体谅下情与“审音理政”的窗口,通过春风化雨的音乐教化,将鲁山治理得政通人和,路不拾遗。纳皇粮时,狱卒不用下乡催促,只要元德秀抱琴登台弹奏一曲《庆丰收》,全县百姓便闻琴相告,争先恐后地缴纳。元德秀以仁德、礼乐为核心的“琴台善政”,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歌颂。
如坐春风
出自于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全文为:朱公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译:程颢晚年,奉旨到汝州商酒务(地名,今属宝丰县)征收酒税。朱光庭在汝州听程颢讲学,如痴如醉,听了一个多月才回家,回家后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的精妙,并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福建将乐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名儒程颢门下。程颢去世后,杨时拜程颐为师,在伊皋书院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喜爱。一天,杨时同游酢来到伊皋书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外,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有所成。回到南方后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闯王战九皋
明崇祯七年(1634年),闯王李自成兵败商雒后,东进北上,翻越伏牛山,进入嵩县。明崇祯九年(1636年),当李自成兵至九皋山下时,明廷再派名将左良玉,在洛阳会合总兵汤九州,于九皋山下伊河南岸东西夹击李自成。由于左良玉部未能按约定时间赶到,汤九州只得以3000人马与李自成决战,结果汤九州全军覆没。
李自成大战九皋山,是起义军败走商雒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从此,李自成军威大振,联络张献忠、罗汝才共同与明军作战,节节胜利,挺进中原,最终打进了北京。
鹤鸣九皋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出自《诗经·小雅·鹤鸣第一节》,意为鹤鸣于九皋山上,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
九皋,即九皋山,位于嵩县东北部,是文化名山,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相传姜太公在辅佐周文王之前,曾在九皋山学习医术,采集草药给百姓治病。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山上建了姜公庙、鹤鸣观。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曾在山下建伊皋书院传播理学,历代名流雅士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邵雍等都曾游历于此并留下众多咏赞的诗篇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