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苦读成名 满腹经纶—徐文远 隋唐之际的大儒
苦读成名 满腹经纶—徐文远 隋唐之际的大儒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5 10:44:15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徐文远,名旷,其父为南梁的秘书郎,其母是梁元帝安昌公主。因发生“侯景之乱”,南梁混乱不堪,徐文远为避祸,举家迁往洛阳偃师。他家境贫寒,刻苦读书,终于精通经史典籍,成为隋唐时期的大儒。当时,众多名人、政客都在他的门下读书,他满腹经纶,一身正气,影响了当代及后世。

  以书为粮苦求学

  徐文远原本地位显赫,父做高官,母为公主,本应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南宁爆发“侯景之乱”后,彻底改变了南梁不少达官贵人的生活方式,不少人只得迁往中原,徐文远一家也在其中。

  他举家迁往洛阳偃师,住在邙山脚下,缺衣少食,贫穷不堪,他的祖父酷爱读书,家藏经典及名人著作。为缓解生活压力,哥哥想变卖这些书,徐文远却将其抢过来,认真阅读。因此,他举家食粥,有时以糠菜、树叶为食,他不但不以为苦,反以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自励。他对人说:“我以书为粮,饥虽饥矣,但精神饱而幸甚矣。”

  声名远扬受人敬

  苦读几年后,徐文远大有长进,听说长安有一个大儒,便不辞辛劳去长安求师。

  当时,大儒沈重在太学讲经,听讲的有一千多人。徐文远去了几天,就再也不去了。别人问他:“你为何不去听沈先生讲课了?”徐答:“沈先生所言,都是纸上写的,照本宣读,不知书中的精要,听了有什么用?”此人再问:“那你说说《论语》的精华之处?”徐说:“孔子讲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是其精华之处。”听者鼓掌,认为此人才可以为人师。

  不久,徐文远也开馆讲学,《春秋》《诗经》《论语》《孟子》《左传》都是他讲的内容,听者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名人窦威、杨玄感、李密、王世充都跟随他学习。

  据记载,文远讲解、阐释经书,多创立新义,前代儒者有分歧的议论,他都能判定是非,然后诘难驳斥诸家,又能自出己意,渊博而明晰,让听讲的人忘其倦怠。

  文韬武略筹大计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荒废朝政,穷兵黩武,百姓苦不堪言。

  有一年,洛阳城闹饥荒,文远出城采野菜,被李密的军队所俘。李密让文远面朝南面而坐,自己执弟子礼向北面拜见他。徐文远一身正气,对李密说: “既然蒙如此厚礼,哪能不尽言尽责,只是还不明将军的意旨!如果你为伊尹、霍光,我当拼死效力;如果你为王莽、董卓,我绝不为你效力。”

  李密征讨宇文化及回来后发现,王世充已掌握了兵权。李密向文远询问计谋,文远答:“王世充残忍且心胸狭隘,既然达到如此权势,就必定有所图谋。除非你击败了王世充,否则不能进京朝见君主。”李密说:“我曾认为先生是一介儒生,不熟悉军旅战争的事,今日运筹大计,可见先生的英明韬略。”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唐高祖亲临国子监,观看祭奠先师的仪式,命文远阐发《春秋》题旨,众儒生设难,质询如蜂起,文远对答如流,都不能难倒他。七十四岁时,他逝世于任上。

(作者:朱宏卿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