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智者知人
智者知人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5 13:52:38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智”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需要智慧,一个人智慧的多寡,决定着其人生轨迹和事业成败。

  “智”的内涵极其广泛。孔子弟子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曰:“知人。”认为“智”就是认识人。孔子还说:“智者莫大乎知贤。”认为智者是能够任用贤能的人,因为能不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关键是看重用什么样的人。把“知人”作为“智”的第一要义,与国家兴衰安危联系在一起,是孔子“智者知人”的著名观点。

  《资治通鉴》记载了许多由于“不知人”而导致国家衰亡的惨痛教训。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魏国国相公孙痤(cuó)将死之际,向魏王推荐相府幕僚商鞅(卫国人,名卫鞅,入秦变法封于商地,故称商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魏王不听。公孙痤又建议:“君不用鞅,必杀之,勿令出境!”魏王觉得公孙痤小题大做,既不用商鞅,也未杀商鞅。结果商鞅弃魏入秦,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图强,使秦国终于霸有天下。在这件事情上,魏王可谓“不知人”。

  另一方面,由于“知人”而得天下保社稷的智者很多。

  诸葛亮慧眼识蒋琬。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袭取成都,任用湖南零陵人蒋琬为广都(今四川双流县)县令。而蒋琬诸事不治经常饮酒沉醉,刘备巡视广都,大怒,将斩之,诸葛亮谏劝道:“蒋琬社稷之器(将相之器),非百里之才(县令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免蒋琬官。后来诸葛亮任用蒋琬为丞相府长史、抚军将军,每征战外出,总委托留守,并密表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北伐逝于军中,刘禅即任用蒋琬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主持国事。蒋琬处变不惊,事皆卓然,迅速稳定军心民心,使朝廷度过了危机。

  狄仁杰力荐张柬之。武则天晚年,要宰相狄仁杰举荐一个好官。狄仁杰问:“用为何职?”武则天曰:“欲待以将相。”狄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才也。若用之,必尽节于国家矣。”武则天提拔张柬之为洛州司马。他日武则天又求贤,狄仁杰曰:“臣前言张柬之,犹未用也。”武则天曰:“已升迁矣。”狄仁杰曰:“臣荐之为相,今为洛州司马,非用之也。”武则天又提拔张柬之入朝为秋官侍郎,再任宰相,此时,张柬之已年近八十。一年后,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之机发动宫廷政变,恢复了李唐天下。

  宋太宗决意任用吕端为相。宋太宗晚年,打算任用枢密直学士吕端为宰相,有人说:“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遂决意相之。不久太宗病死,太监王继恩等阴谋废黜太子赵恒(太宗第三子),立太宗长子、楚王赵元佐为帝。危急时刻,吕端以检视“太宗先赐墨诏”为名,把王继恩诱入书阁,锁门而出。太后喜欢赵元佐而不喜欢赵恒,因此对吕端说:“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奈何?”吕端厉声驳斥:“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异议!”太后只好扶持赵恒即皇帝位。吕端生怕事有反复,平立殿下不拜,上殿卷帘审视,看清了坐在龙椅上的确是太子赵恒,这才下殿率群臣跪拜呼万岁,赵恒顺利继位,是为真宗。吕端这一系列行为,机警而果断,岂是糊涂人作为!明代思想家李贽诗云“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把吕端的可爱形象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上述几个史例中,蒋琬疏狂,张柬之年老,吕端“糊涂”。但诸葛亮洞察蒋琬是将相之才,他饮酒疏狂不过是怀才不遇的自我慰藉而已;狄仁杰志在恢复李唐天下,而武则天实际掌控朝政五十年,年轻官员对李唐没有感情基础,唯有张柬之这样的老人才可能实现自己的遗愿;宋太宗更是明白,吕端小事糊涂是胸怀宽广、志向远大,这种人才可托以大事。他们都以智者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知人善任,深谋远虑,从而保全了江山社稷。

(作者:喻清录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