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筑:诗化的记忆 凝固的史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1/19 8:47:3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建筑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宋代建筑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北宋时期的建筑更是凝聚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宗教态度、艺术趣味等,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开封这座古城中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建筑,以一种沉默而低调的姿态存在,静观世间风尘,见证着城市的兴衰变化。
瑰丽建筑 闪耀千载
建筑是一部凝固的史诗,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当我们想到一个地方,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可能是这个城市的代表性景点,最多的就是建筑,尤其是蕴藏厚重历史文化的建筑。
想到北京,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肯定是故宫和长城,想到意大利,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比萨斜塔和古罗马竞技场,想到印度就一定是泰姬陵,想到埃及就一定是金字塔。同样,开封这座古老的城市也有着自己的代表性建筑模式——塔、桥、园林、宫殿等。它们以一种摄人心魄的存在感,见证着城市的兴衰变化。
建筑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状况的标志,北宋时期的建筑也是如此。北宋时期,经济、文化、科技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正如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说:“华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美国费正清博士称:“宋代是伟大创造的时代,使中国人在工技发明、物质生产、政治哲学、士人文化等方面领先全世界。”这里中外史学家所讲的“造极”和“伟大创造”的评价,对于建筑的发展来说也是当之无愧的。
北宋经济和文化的大繁荣,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整个建筑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新建筑,建筑组群与个体建筑也开始多样化,建筑技术也产生了质的飞跃。
北宋时期的商业、娱乐、教育建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如商业建筑,它的出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市”。在唐代,“店铺”也只能在“市坊”“里坊”之内局部发展,到了北宋,“店铺”迎来了其发展的辉煌时期,占据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再如文娱建筑,北宋时期由于城市中勾栏瓦肆不断涌现,戏曲演出的舞台从宫中或者祠庙中的“露台”发展成为木制的舞台,并在台上加盖房屋,形成“舞亭”或“舞楼”,完成了从露天搭台向正式舞台的转变。
这一时期,斗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形,既有单一轴线贯穿的建筑群,又有多条轴线并列的建筑群,还有以“十”字形轴线组成的建筑群。在组群之中,建筑高低错落、起伏更迭、层出不穷、变化多样。为了增强室内的采光度,心灵手巧的建筑大师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则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宋代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形象变化之多样、造型之绚丽多姿远胜前朝,其中,最杰出的建筑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由于园林设计特意追求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窗棂、梁柱和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从建筑技术方面审视,北宋建筑的技术方面也多有创新。例如个体建筑追求宏伟、壮观,在寺院中建造起前所未有的高大建筑,并常以此作为寺院荣誉的标志,如北宋东京的大相国寺弥勒阁。为了建造大型建筑,建筑的铺作层体系进一步改进、完善,以加强建筑整体性为目的的措施,在此时的木构架体系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此外,砖石建筑技术的创新也非常出色,产生了新的结构类型。宋代砖、石塔虽以木构为蓝本,但对砖石结构体系作了多种尝试。为了符合砖石材料特性,而不拘泥于模仿,更重视探索砖石结构本身的特性,出现了用砖砌成双套筒或筒中柱的筒体结构之砖塔,并以发券砖砌筑各层楼面,从而代替木楼板,同时还创造出穿心式、旋心式、穿壁式、壁内折上式等多样塔梯构造形式。这种古代砖石塔的结构形式,与现代高层建筑中的筒体结构异曲同工。
数千年来,建筑智慧多依靠口耳相传、子承父业传承下来,但关于建筑的文献存世不多。宋代建筑文献《营造法式》对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为后世朝代的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据,也让建筑学家更好地了解宋朝建筑的配搭。此外,朝廷设立了专门负责建筑营造及相关的官职与机构——将作监,以掌管宫室建筑,使建筑技术的传承更加系统。
历史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无数辉煌的成就都已成为历史。但人类无穷无尽的智慧,世代能工巧匠的心血结晶,在一座座庄严宏伟的建筑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让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并为之惊叹而心折。
历尽沧桑 巍然屹立
宋代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据《宋代科技成就》一书记载,宋代的高层砖结构建筑是砖塔,有些塔高60米至80米,表现出砖塔良好的结构性能,代表了砖结构建筑技术的重大成就。宋塔由方形改成八角形或六角形,增加了平面的稳定性。外观以楼阁式为主,第一层塔身比各层高,各转角处使用倚柱,每层每面为一间,每面中间建窗户,斗拱比较简单。在各层普遍砌出平座、栏杆。塔身基本上都是用砖雕出木结构的形象,是宋塔的明显特征。据记载,宋塔砖尺寸一般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6.4厘米。宋代塔砖内部结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底层辟塔室,上部各层做成空心式;一种是各层都辟塔室,外壁、梯道、楼层三者结合在一起,全部改用砖砌,这样就改变了空心式木楼层的结构,是构造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宋代以前的塔砖,由于采用厚壁空心式木楼板,上下13层,中间没有横向拉力,塔壁极易开裂或倒塌。宋代对一部分塔砖进行了改革,在空心之间增加横向结构,使塔砖更加坚固。宋代砌塔使用黄土胶泥,个别建筑开始使用白灰做胶泥,塔高可超80米,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宋塔中,著名的有开封佑国寺塔,俗称铁塔。此塔位于开封城内东北角,以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和宏伟秀丽的修长身姿驰名中外,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塔”。
欧洲有比萨斜塔,中国开封有铁塔。一座由琉璃砖塔建造而成的塔,却因外表看似铁色,且经历近千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坚固异常犹如铁铸,故被称为铁塔。
铁塔始建时,不是现在的琉璃铁塔,而是木塔,为供奉佛舍利而建,因此当时此塔也被称为灵感塔。灵感塔八角13层。负责建造这座木塔的是北宋优秀的建筑大师喻皓。据记载:“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由此可见,喻浩建塔时设计精密,独具匠心。由于此塔为木质建筑,安全性没有保障,宋仁宗庆历四年夏季,在一场雷暴中,天雷击中木塔导致其焚毁。一座精美绝伦的木质建筑毁于一旦,存世仅56年。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宋仁宗下诏重建开宝寺塔,重建时塔址从福胜院移到上方院内,塔名仍称灵感塔,亦称上方寺塔,又因塔的外表全部以褐色琉璃砖瓦镶嵌,远看近似铁色,故俗称铁塔。
铁塔成等边八角形,共13层,高55.88米,底层每面阔为4.16米,向上逐层递减。塔身遍砌花纹砖,上有飞天、麒麟、菩萨、乐伎、狮子等花纹图案50余种 。顶上嵌着一只葫芦式的铜质大宝珠,远远看去,就像出家人戴着庄严的僧帽。塔身的窗子设计也很别致,有明窗和盲窗两种,明窗每层一只,一层在北,二层在南,三层在西,四层在东,依此类推,直至最高层。所谓盲窗,其实是打不开的窗模。
铁塔是一座非常完美的巨型艺术品:远望,铁色琉璃瓦遍饰全身,色调具有铁打铜铸的深厚气质,整座塔身上下收分比例协调自然,视觉比例匀称美观,气势惊人;走近细看,遍身装饰都是琉璃浮雕艺术品,每块砖都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是非常完美的琉璃艺术品。
千百年来,铁塔历经多次水患、地震、暴风雨、炮击等破坏,仍巍然屹立。整个造型秀丽峻拔,气势宏伟。1957年,我市对该塔进行了修葺,增添了避雷设施,每层门洞新设了铁栏杆,塔内第一层增置了照明设备和扶手。此外,位于开封南郊的繁塔历史悠久,其六角形的建筑和多样的佛像砖雕国内罕见,多年来一直备受考古学者和历史学家关注。
小桥影像 水城风韵
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公元前340年,魏惠王引鸿沟之水入城,连通黄淮水系,不仅造就了京都大梁130多年的辉煌,也使开封城从此与悠悠碧水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北宋时期 ,金水河、惠民河、汴河、蔡河、五丈河(广济河)交汇,城区道路非桥莫通,以致后有文人把东京的水上交通比作“东方威尼斯”。时至今日,那如明珠般散布在城市角角落落的一方方水域,仍然是这座古城最具魅力、最富灵气的风景。
既然满城是水,自然有桥。宋代是中国古代桥梁发展的全盛时期,无论是桥的建筑结构还是营造技术,都较前代有新的发展和创新。据文献记载,宋代开封城内有各式桥梁近40座,不仅长度空前,而且风格各异,造桥技术日臻完善,出现了中外闻名的汴梁虹桥、州桥、万安桥、五里桥、中津桥、八字桥等。同时,宋代造桥数量多,就建造材料而言有竹桥、木桥、石桥等。拱桥的形状有圆形拱、折边拱、敞肩拱等多种,除此之外,还有浮桥、索桥等少量特殊类型的桥。
说起宋代桥梁,不得不重点介绍一下久负盛名的虹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恢宏画卷《清明上河图》,描绘出宋都东京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和迷人风光。在这幅长达5米的稀世画卷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座飞龙般的虹桥。
这是一座形若彩虹的木制拱桥。因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却形成了大的跨度而被视为中国在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创造,与赵县的安济桥(赵州桥)、泉州的万安桥、梅州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北宋东京城内有一条汴河,气势磅礴,这座桥就架在汴河之上,故称汴水虹桥。据史书记载,汴河始于战国的魏,通于隋,畅于宋,上起河洛,下至淮泗,直通长江,为北宋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各地所产的粮食、所收的赋税、各种奇珍异果都是沿着这条河运到京城的。汴河对于当时的北宋可谓至关重要。由于舟船往来、客商众多,河道两边就出现了许多店铺,在当时的东京城,汴河两岸是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虹桥左右店铺林立、舟船如梭、商贾云集。
虹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一项重要创造,也是如今清明上河园的一处主要景观。它横跨汴河,气势如虹,上可走马过人,下可载货行舟。游人每经此处,都忍不住多看两眼,依栏摄影留念。
虹桥作为单拱桥的一种类型,也有木构虹桥和石制虹桥之分。木构虹桥是一种无柱的拱桥。据记载,这种独特的木拱桥始建于宋代青州。
宋代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拱桥是在墩台之间以拱形构件承重,拱形构件十分耐压。拱桥建造技术在宋代有了较大发展,现存较为著名的有湖南江永县的步瀛桥和秦淮河支流二干河上的长乐桥等。
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不仅以曲折环绕的河流带来水乡特色,而众多的桥梁星罗棋布,更为这座北方城市增添了几多生机、几多神韵。
斗转星移,时代运转,千百年后这些闻名遐迩的古桥建筑有的被埋于地下,有的已不复存在。但如今,开封打响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攻坚战,城市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一座座大大小小的桥梁重新飞架在开封的河湖之上,不仅在交通上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使人们领略到建筑之美。
巧夺天工 美自天成
北宋时期,稳定的政治、繁荣的经济、丰厚的文化、适宜的气候使东京城具备了园林滋生的土壤。当时,园林建设引领风潮,甚至街道两旁也栽植槐、柳、莲、荷,使东京城成为一座园林绿化特别发达的花园城市。《东京梦华录》记载:“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
与此同时,大量私家园林兴起,宗教的世俗化促进了寺观园林的发展,郊邑自然园林随着人们游赏兴致的提高得到更快发展。对宋代园林艺术颇有研究的文史专家刘海永说,在这些园林之中,无论从园林规模、园林艺术或者造园技术上说,皇家园林都可谓其中翘楚。北宋东京的皇家园林,没有远离都城的离宫御苑,只有行宫御苑和大内御苑。宜春苑、玉津园、琼林苑、瑞圣园、牧苑、景华苑、撷芳园、芳林园等属于行宫御苑,后苑、延福宫、艮岳属于大内御苑。
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大内御苑以艮岳最佳,而行宫御苑则以金明池最为典型。作为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艮岳几乎囊括了中国园林建筑中所能见到的一切景致。艮岳全园建筑40余处,造型各异,既有华丽宫廷建筑风格的亭、轩、馆、楼、台、堂、阁、厅、斋、庵、庄、关,又有乡野风格的茅舍村屋。复杂的建筑、山水和植被等,在艮岳园里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其如同一卷秀丽的山水画。如今,虽然我们无法通过图画或实景看到艮岳的壮美之景,但诸多文献已能让我们想象出艮岳园景之丰富。
据说,宋徽宗在建造艮岳之前,先让宫廷画家把园林的选材、规划立基、山水形制等都绘成图案,再按图纸设计进行施工。这种先设计后施工的方法是今天园林设计的先驱。园林建造先制图,表现的是艺术家的立意和构思,更体现了艺术家而非工匠的园林审美情趣,大大提升了园林艺术水平。
金明池又名西池、教池,位于城西新郑门外西北。金明池始凿于五代后周时期,又经北宋王朝多次营建,而成为一处规模巨大、布局完备、景色优美的皇家园林。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为了征伐地处水乡的南唐,遂在开封外城西墙之西开凿一处人工湖,“内习水战”,正像汉武帝当年为训练水军而在长安城西开凿昆明池一样。宋太祖赵匡胤曾携众节度使泛舟湖上,并在龙舟中摆设酒席。但对它进行大规模的开挖与营建则始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
据宋人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四十七记载:“太平兴国元年,诏以卒三万五千凿池,以引金水河注之。有水心五殿,南有飞梁,引数百步,属琼林苑。每岁三月初,命神卫虎翼水军教舟楫,习水嬉。西有教场亭殿,亦或幸阅炮石壮弩。”次年二月,宋太宗亲临工地视察凿池情况,赐役卒35000人每人千钱、布一端。这时池尚未修好,亦无名字,史书称作新凿池。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二月,池已凿成,并引金水河河水入内,宋太宗赐名“金明池”。后经过不断营建,到了北宋末年,金明池成为东京的一处名苑。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王安石和司马光等人赞赏金明池风光明媚,建筑瑰丽。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金明池被洪水冲毁。数百年来,重现北宋皇家园林的胜景一直是开封人的美好憧憬。本世纪初,我市有关部门决定在原址复建金明池,一座以《金明池争标图》为蓝本复建、占地300余亩的水上园林,一朝重现。
翻阅《东京梦华录》《宋东京考》等关于开封的文献,不难发现,这些文献都提到了建造华美、精美绝伦的官宦园林,其中蔡京第园最有名。蔡京的第园有多处,其中有两处第园尤为有名,一为西园,在城西金明池西南角水磨下名蔡太师园,一为东园,是蔡京赐第,在里城西边北门阊阖门外南,靠里城城壕。传闻其宅“宏敞过甚”,中有六鹤堂“人行其下,望之如蚁”。宅第之东园“佳木繁荫,望之如云”。园中假山突起、激流涌荡、鱼游鸟翔,园林景色非常优美,是许多人的向往之地。
宋代文人园林大多为“主题园”,他们往往通过园林题咏,将自己的审美理想、政治情怀寄托其中,园林成为重要的抒情载体。园中的景点都有寓意深远的题名。文人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为读书治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多植竹子、梅花、菊花等。北宋文学家晁补之在《有竹堂记》中记道:“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输直于官而居之。治其南轩地,植竹傍,而名其堂曰有竹。”晁补之平生仰慕陶渊明,便将其去官之后的宅院命名为“归去来园”,并以陶诗中的意境来命名和布置园中景物。
开封文化深受北宋影响,其园林文化与帝都文脉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北宋时期,开封人才荟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孕育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形成了“文物古迹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都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城市特征。历史上的汴京八景“隋堤烟柳”“梁园雪霁”“铁塔行云”“相国霜钟”“州桥明月”“繁台春色”“汴水秋声”“金池夜雨”,多数已恢复往日风采,龙亭公园、天波杨府、铁塔公园、清明上河园、开封府、中国翰园、禹王台公园、汴京公园、大宋御河等景区是当今宋式园林的耀眼明珠。
皇城宫殿 富丽堂皇
北宋定都以后,仍沿用五代宫苑旧址,但对宫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资料记载,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仿照西京洛阳宫殿的式样,对皇城进行了扩建,迁皇城东北角的甘露寺于开宝寺附近,营造了皇城的东北隅(艮位)。宫城达到了周回5里的规模,宫城各门均基本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欲再次扩展,由于周边居民的抵制而被迫放弃。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开始用砖砌筑皇城。
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再次扩大宫城,号称“延福五位”,东到景龙门,与上清宝篆宫和艮岳相对,西止于天波门,北止于内城城墙,东西方向和宫城宽度一致。其后又跨内城修筑了“延福第六位”。
《宋史》记载:“延福宫,政和二年春,新作于大内北拱辰门外。旧宫在后苑之西南,今其地乃白司供应之所,凡内酒坊、裁造院等库,悉移它处,又迁两僧寺、两军营,而作新宫焉……故号‘延福五位’。东西配大内,南北稍劣。其东直景龙门,西抵天波门,宫东西二横门,皆视禁门法,所谓晨晖、丽泽者也,而晨晖门出入最多。其后又跨旧城修筑,号‘延福第六位’。跨城之外浚壕,深者水二尺,东景龙门桥,西天波门桥,二桥之下叠石为固,引舟相通,而桥上人物外自通行不觉也,名曰景龙江。其后又辟之,东过景龙门至封丘门。景龙江北有龙德宫。”
扩建后的东京宫殿称为大内、宫城。宫殿包括外朝、内廷、后苑、学士院、内诸司等部分。入宣德门后,东西有左、右升龙门及两廊,正北在宫城中轴线上即为大庆殿,它包括大庆门及左、右日精门,九开间的大庆殿,殿前东西各60间的长廊,左、右太和门。大庆殿左右有东、西挟殿各5间,殿后有后阁,阁后有斋需殿,再后为大庆殿北门,又称端拱门。大庆殿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
《东京梦华录》中对大庆殿有记载:“每遇大礼,车驾斋宿及正朔朝会于此殿。”就是帝王在参加祭祀或者重大典礼活动之前,先一日斋戒独宿,表示虔诚。刘海永介绍说,北宋宫殿建筑群的特点是主殿呈“工”字殿形式。大庆殿群组是一组带廊庑的建筑群,大庆殿整组建筑的中轴线穿过宫城大门。北宋灭亡后,宫殿沦为废墟,大庆殿逐渐废弃。大庆殿基址位于今龙亭公园内玉带桥与嵩呼之间,其殿址已被发掘,其夯土台基呈“凸”字形,东西宽约80米,南北最大进深60米。台基四壁用青砖包砌,其外环有一周包砌夯土廊庑,其上为明周王府宫殿遗址所叠压。
1981年春,开封市园林部门在龙亭东湖(潘湖)清理湖底淤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明周王府和北宋皇宫遗址的部分遗迹。经过开封市文物工作队20余年的艰辛努力,已相继调查、勘探和发掘了北宋东京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和城墙上的部分城门以及城内的汴河、蔡河、古州桥等大批重要遗址,初步揭开了北宋东京城遗址的神秘面纱,为研究北宋东京城的起源、发展、鼎盛、衰落特别是东京城的布局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考古资料。
如今的龙亭大殿就是宋代皇宫后御苑旧址的一部分,殿下高台乃明代周王府花园中的土山。龙亭大殿是公园内整个清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于72级蹬道的平台之上。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是用青石雕刻的蟠龙盘绕的御道,云龙石雕上至今还留有赵匡胤当年的马蹄印。御道东西两侧各有上下蹬道和便道。龙亭大殿高26.7米,东西长19.10米,南北宽11.90米。殿内天花板上绘有青云彩纹团龙图案,殿外飞檐高翘,檐角皆挂风铃,风铃随风作响,美妙无比。龙亭大殿雄踞于高大的殿基之上,巍峨壮观。登上龙亭大殿,潘杨二湖、龙亭公园的秀丽景色,繁华的宋都御街,幽雅的古都风貌尽收眼底。
(作者:岳蔚敏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