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作家、诗人李白凤:学术名家 多才多艺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1/9 14:45:4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李白凤是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作家、诗人、教授。当年茅盾称赞他:“足迹遍大江南北,生活经验丰富,故其治印、写诗、写小说,莫不卓特。”施蛰存评价他说:“国内写大篆的,今天恐怕还未见有人能超过他。”八朝古都开封,是个出名人、大家、巨匠的地方,在其数千年的文化高地上,李白凤先生可谓是一座挺拔峻奇的文化高峰,我辈只能高山仰止。
李白凤又名李逢,曾用笔名李木子、鹑衣小吏等。1914年3月出生于成都,4岁丧母,其母熊氏精通诗书画,父亲曾是京师大学堂首届毕业生,爱好诗词,熟读经史,擅长书法,对医道亦有研究。父亲除了养家糊口,还担起教孩子读书、习字的任务。父亲交友甚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耳濡目染使李白凤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为今后走上文学与艺术之路打下了基础。
1925年,李白凤进入天津扶轮中学读书,不久又到青岛铁路中学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白凤因参加学潮运动,加上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非议时局,被勒令退学。当时青岛有个传播进步文化的“荒岛书店”,他成了那里的常客,阅读不少进步书籍,与刘白羽等几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成为文友,还认识了臧克家、于黑丁、崔嵬等进步文化人士。
1934年,李白凤考入北平民国学院国文系学习,师从林庚,后在冯至、卞之琳主编的《新诗》、吴奔星主编的《小雅》及《诗志》《中国文艺》等刊物上发表诗作,引起诗坛注目,并与施蛰存、戴望舒、吴奔星等现代派诗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抗战爆发后,李白凤一度靠写诗文为生。李白凤的夫人后来在书中写道:“1941年初秋,白凤离开南宁来到桂林这一大后方的文化名城……使他的文艺创作更贴近火热的抗日斗争。”在桂林,李白凤结交了端木蕻良、田汉、安娥、尹瘦石、陈迩冬等文化界名流,又经端木蕻良的介绍认识了老前辈柳亚子先生和欧阳予倩先生。此时的李白凤满腔热情地搞起文艺创作,他创作出轰动一时的剧本《芦沟桥的烽火》,他还积极参加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并创作了大量的进步诗歌。
1946年6月,李白凤来到上海暂居柳亚子家中,后在朋友介绍下到财政局工作并找到住处。当年他是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工作之余全力以赴搞文艺创作。这个时期所写的诗歌多发表在《诗创造》《新诗》《文艺复兴》及《文汇报》《大公报》等报刊上。上海《良友画报》还刊登了李白凤的书法、水墨画和篆刻。柳亚子曾在《李白凤鬻印小启》中写道:“诗人李白凤君精研六艺,才技双绝,口读若习之传,胸罗建首之部;上稽苍史,旁证召陵,篆印大备于三十五举,诗格浸汲乎八十一家。南渡以来,诗名鹊噪,丹书自密,未尝示人。余等与白凤相交素稔,见其布白分朱,诚印室之规绳;左蟠右屈,实铁笔之盘鉴……白凤既精咏叹,复解训诂,新诗见称于当代,旧学籍甚于艺林……”由于上海物价飞涨,李白凤曾在柳亚子的支持下,挂牌为人治印来补贴生活。
李白凤的篆刻艺术亦造诣很深,在精研秦汉印章的同时,对明清流派印章更是情有独钟,加上他对古文字学有很深的研究,故其篆刻作品多能在章法、字法、刀法上有许多过人之处。李白凤认为:“方寸之间,唯章法布白为第一要事。”而“章法形也,刀法神也,形可模,神不可模也”。故他的章法丰富而又严谨,字法质朴无华,刀法酣畅淋漓,印章线条光洁饱满,骨力雄强。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这样评论他的篆刻作品:“一支铁笔,给顽石于生命,存世的不是他,是你!”
篆刻以篆书为宗。李白凤擅金文、甲骨文、石鼓文,他笔下的金文也浑朴苍劲,凝重又不失于灵动,线条张弛有度,力能扛鼎。李白凤认为:“书法当有刚健、清新之风,字有出处,笔有章法,旋转欹侧处,要有自己风度。”施蛰存曾评价他的书法说:“我认为,国内写大篆的,今天恐怕还未见有人能超过他。”
1949年夏,解放军即将占领上海,李白凤拒绝了本家侄子送来的去台湾的船票。李白凤当时说:“好不容易盼到了这一天,怎能走啊!”1950年,李白凤响应党的号召,第一批报名支援东北建设,应聘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国文系副教授,在这里他开始学习俄语,1952年夏到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苏联文学,结合教学开始写作《苏联文学研究》。在全国高校调整的洪流中,他在1954年秋天来到开封,受教育部委派,到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讲授苏联文学。同年,火星出版社出版其《苏联文学研究》一书,以后在《人民文学》《奔流》等刊物上亦不断发表诗歌及评论文章。
正如李白凤的挚友施蛰存先生所言:“白凤是个坦率、耿直的北方青年。他坦率,所以胸无城府,喜怒立即形于辞色;耿直,所以受不了一点委屈。我喜欢并尊重他的性格。但是,从我这个以老庄思想为主养生的人看来,他这个性格肯定将不谐于俗。”果然,1957年春夏之交,李白凤以压抑的情绪和纯真的热情,响应号召,大鸣大放,在开封师院(现河南大学)贴出了《长歌当哭》一组18首七律,受到批判;接着,他在力举“革新”的《人民文学》第7期上发表《写给诗人们底公开信》,呼吁诗歌创作的多样性,“突破当前诗歌界的某些‘冻结’现象”,立刻成为全国批判“大毒草”的众矢之的,同年8月被打为右派分子,开除公职,拘留审查,随即押送河南西华劳改农场劳动改造。
1963年4月,李白凤劳改期满,失职居家,只靠夫人的工资维持生活。他虽然白天接受劳动改造,在街道上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儿,受尽了难以言说的屈辱,但他仍不坠青云之志,坚持每天晚上读书、练习书法。他将深沉的热情,凝聚于手中的素毫与刻刀之端,沉浸在古代史、古文字学、青铜器铭文研究中。正如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佟培基先生在其文章《坎坷平生李白凤 》中记叙的:他走遍了开封的古旧书肆,搜集南明野史笔记约97种,深夜挑灯相互校勘比对,渐渐草成《小腆纪年校补》《明史校补》《张苍水集笺注》等,1968年春又写成《南明纪事诗》七律68首。之后,他又陆续完成了《金文骈枝》《说文解字古籀义》《周易爻变的辩证规律》《彝铭文字流变探》《东夷杂考》《古铜韵语》《石鼓文维疑》《款识学杂考》《沤堂说礼》等著作。
1978年春天,李白凤被平反。正当他踌躇满志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却于当年8月18日病逝于开封。从1957年到1978年,在这风雨艰辛的20年中,李白凤白天劳动改造,夜晚孜孜以求,写下了80多万字的学术研究著作,为朋友和学生写下数千张书法作品,治印数千方。
这只不曾消失的诗意的白凤凰,已经镌刻在文化古城的年轮中,如一枚晶莹的朱文印章,古朴、雄奇而纯粹、清雅。
(作者:李晨翀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