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家王希孟:天才少年绘就《千里江山图》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9/18 8:33:0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王勃19岁写《滕王阁序》,李世民18岁起兵夺天下,18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绘就了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
可惜天妒英才,王希孟20多岁便离开人世,再无其他作品留存,他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在中国画最为巅峰的时代,王希孟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从宋朝的天空划过,留下了永远的谜。
王希孟是北宋宫廷画家,他的生平及相关资料在史籍中均无记载。在其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卷后有北宋丞相蔡京的一段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从这段题跋中,可以了解几个信息。其一:王希孟的生卒年大概为公元1096年至公元1115年,王希孟完成此画时才18岁;其二:王希孟在北宋皇家美术教育机构学习,学成后召入禁中文书库,受宋徽宗指导;其三:画最后赐给了大臣蔡京。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在东京开封创建了专门培养绘画学生的学校——画学。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美术教育机构,也是古代唯一的官办美术学校。为了提高未来翰林图画院画家的综合艺术修养,画学机构还十分重视提高学子们的文化素养,向他们教授《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基础课程。足以见得,王希孟在进入画学前有了相当高的绘画才能。画学是为专门培养绘画人才,选拔未来翰林图画院画家而建造的皇家绘画学校。但是,王希孟学成“毕业”后,为什么没有进入翰林图画院,这里没有仔细交代。专家研究推测有这么几点原因。第一,王希孟没有通过翰林图画院的录取考试。第二,“未甚工”,宋徽宗赵佶在书画上有极高的修养和造诣,他对画学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状物精准”“写实入微”,缺乏工致的写实技巧也许给他带来了不利影响。王希孟画学“毕业”后进不了翰林图画院,只能去文书库供职,文书库不是宫廷绘画的创作机构,只承担抄账、编目等工作。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只能不断地作画进献给皇帝,期望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徽宗见他如此勤奋好学,“孺子可教也”,也亲自点拨。在他的教授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闰四月之前,18岁的王希孟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绘成了我国历史上现存最长的山水画卷。采用超大的尺幅迎合了徽宗“丰亨豫大”的要求,画卷浓艳灿烂、富丽堂皇。宋徽宗收到后送给了蔡京收藏,于是才有了蔡京的题跋。今人得知王希孟极为简略的身世,也是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推测的。不幸的是,在此画后,再也找不到关于王希孟的任何记载,只有一首论画的绝句提到了王希孟,诗云:“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并自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也许王希孟劳累过度或体质弱等原因,20多岁就夭亡了,这也是中国美术界的一大憾事。
如今,这幅传世名作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继《清明上河图》后在开封诞生的又一传世名作。该画卷用整绢画成,实长1191.5厘米,宽51.5厘米。迄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其青绿之色虽不胜当年光彩夺目,但依然清晰可辨。画卷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千里江山图》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表现的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危峰高耸,岩断崖,却是北方山景;南北方景物融于一体。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写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公式,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公式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在构图上借用郭熙的“三远法”,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如此,打破了时空局限,使全卷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紧与疏松等不同节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画家的主观能动性,从右端起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在视觉上引导观众渐入佳境。全图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用娴熟的笔法表现出了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的厚重,苍翠画轮廓,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
王希孟继承传统,画面细致入微,并充分体现出北宋时期院画风格之工整与严谨。《千里江山图》在10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连成一体,达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有种行走的感觉,增添了优美的韵律感,引人入胜。画中人物虽细小如蚁,却姿态分明;飞鸟只轻轻一点,即具翱翔之势。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
王希孟的绘画技法较之盛唐时期“二李将军”(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画又有了更深的发展,这就是此画较之前的青绿山水画更趋成熟之处,形成了较为新颖独特的青绿山水绘画技法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成为绘画艺术上的里程碑。难怪元代著名书法家李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丰富绚丽的色彩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且艺术源自于生活,画家们把自己的多种情感投向自然现象之中,达到与情景有机的渗透,在渗透中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可给人启示的想象与意境。王希孟的这幅青绿山水画,从风格和表现手法都不太可能是由实地写生而衍生,倒有点像诗意的想象。《千里江山图》塑造的豪放艳丽色彩,鲜明的装饰和丰富多彩的手法技巧,散发着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从诗意中寻找绘画主题,是徽宗朝画院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与其说是讨好“朝廷”,倒不如说是充分体现了王希孟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向我们展示传统色彩的魅力,指引人们对色彩、生命、青山绿水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作者:张璋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