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好讲人情,讲人情就难免拉关系。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贿赂考官以求金榜题名蔚然成风,最黑暗的时候,“每岁策名,无不先定”,高中皇榜的基本上都是权贵子弟。没后台的穷秀才,比如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即便才高八斗,也很难考取进士。
科举考试太腐败,皇帝也看不下去了。史载,武则天在洛阳登基后,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曾创立“糊名法”——糊住试卷上的考生姓名,以防阅卷官徇私舞弊。洛阳学者晁会元收藏有一张科举考试试卷,据说是“洛阳最后一个举人”林东郊的。奇怪的是,试卷上的字不是黑的,而是红的。这是为何?
原来,明清时,科举考试试卷不但“糊名”,而且“易书”:先糊住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然后由专人将试卷誊写一遍,把原始试卷存档,再将誊写卷交给阅卷官评判。原始试卷用墨笔书写,叫墨卷。誊写卷用朱砂书写,叫朱卷。
清代有一个名叫平龄的考生,墨卷中有7处错误,但他贿赂了考官邹石麟,邹石麟在朱卷中帮他改了过来。后来,东窗事发,震惊朝野,朝廷彻查考场,4人被处死,7人被革职。北宋考生郑獬(xiè)则因“糊名易书”交了好运。郑獬心高气傲,曾得罪过考官,考官发誓要让他落榜,费尽心思地从试卷中找出了笔迹最像郑獬的卷子,将其淘汰。哪知试卷拆封后,郑獬高中状元——被考官淘汰的卷子是其他考生的。郑獬是乐了,“替死鬼”考生可就倒了大霉。
“糊名易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科举考试的秩序。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作弊高招儿“通关节”新鲜出炉。所谓“通关节”,乃考生与考官事先约定暗号,答卷时将暗号(比方说某个词)书写在试卷上特定的位置。这样,阅卷官在评卷时即便看不到考生的名字,也知道是关系户而给予照应。
北宋时期,有一个名叫杨亿的翰林学士,在省试开考前夕,特地招待同乡举子。省试是唐宋时期的中央级考试,应试者乃各省的尖子生,考试地点在京城。武则天当政时期,省试地点在洛阳;北宋时省试地点在开封,离洛阳也不远。
话说众考生在开封见到杨亿,纷纷请他给些考试“指导”,杨亿非但不“指导”,反而破口大骂“丕休哉”,拂袖而去。死脑筋的考生以为碰了钉子,聪明人则听出话里有话,答卷时用了“丕休哉”,果然高中。
类似的故事,在《二刻醒世恒言》中也有,但主角换成了考官张悫(què)。
可见,“通关节”是有难度的:考生得与考官有交情,还得有悟性,能从考官的只言片语中察觉到“关节”所在。倘若交情大过天,那就另说了,大字不识的混混儿也有可能连升三级。欲知详情,请看下篇。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