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北宋官员包拯:刚正不阿 名传千古
北宋官员包拯:刚正不阿 名传千古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14 9:59:2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提起这首妇孺皆知的歌谣,一个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铁面包拯形象跃然眼前。一千多年来,他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官员,是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也是集中体现秉公执法、一身正气的精神力量。 
    奉养双亲 孝闻乡里 
    包拯,字希仁,谥孝肃,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出生于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县解集乡包村,也就是今安徽合肥所辖的肥东县包公镇包村。史书记载,他的父亲叫包令仪,曾做过福建惠安县知县,官至虞部员外郎。 
    包拯从小积极上进,求取功名。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包拯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知县。 
    当时,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远离家乡随儿赴任。包拯为了照顾父母,放弃建昌知县的官职而改任职位较低的监和州税。和州(今安徽和县)虽邻近合肥,父母仍不愿意随同前往。在为国尽忠和为父母尽孝上,包拯选择了后者。他毅然辞去官职,屏居乡里,奉养双亲。直到父母去世、守丧3年期满之后,已经38岁的包拯才正式登上仕途,出仕做官。为了侍奉年迈的双亲,放弃大好仕途,居家10余年,其孝闻于乡里。 
    出仕途中,包拯写下了自己毕生为官的座右铭:“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弹劾权贵 刚正不阿 
    包拯担任过知县、知府、转运使等职。在中央,他由权度支判官、监察御史里行、户部副使、御史中臣、三司使,一直做到枢密副使任上离世。如今记载包拯初进官场的事迹已不可考,只有他任天长县知县时断过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书。 
    有贼把别人的牛的舌头割了,主人告状,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杀了。不久又有人来告状,说牛主人私杀耕牛,这在宋朝是违法的,包拯断喝道:“为什么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贼被识破,惊服。 
    虽是小案,却能看出包拯断案的机智果断,也许他“善断狱讼”之名就是从这时流传开来的。事实上,包拯的政绩并非在断案上。 
    在官场崭露头角的包拯,对国家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比如要求从重处罚贩卖私盐者,反对朝廷进贡求和西夏,主张强国策略等。其间,他还代表大宋出使契丹,与对方使馆“二把手”舌战并成功赢回大宋面子。 
    包拯一生留下185篇奏议,其中50余篇用来弹劾本朝官员。这其中有地位比他高的如宰相宋庠,也有皇亲国戚如张尧佐、郭承公式、杨景宗等。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一时间,“包弹”成为朝廷闻之色变的流行语。 
    他曾7次弹劾酷吏王逵,最终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公式,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庠,其人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如同现在提的“庸官”“不在状态”。 
    “包弹”中以“六弹张尧佐”最为惊心动魄。张尧佐是仁宗皇帝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兼养父,也就是当时的“国丈”。本来只是个地方小官,张贵妃为了报答养育之恩,以她特有的地位缠住仁宗,为张尧佐加官晋爵。张尧佐因养女得势,扶摇直上,任至三司使。包拯刚一主管谏院,便履行“以言为职”的职责,和几位同仁一起,弹劾这个“徒缘宠私,骤阶显列”的“凡庸之人”。谁知仁宗变本加厉,委派张尧佐以重任,让他一人兼任宣徽南院使等四职。消息传出,朝野哗然,连平时温和的御史中丞王举正也拍案而起,支持包拯,要求仁宗撤销对张尧佐的任命。结果,建议无效,王举正不得不进行廷辩,即在皇帝上朝时与之当面辩论。 
    在廷辩时,包拯情绪激动,离开座位走近仁宗,竟将唾沫溅到仁宗脸上,以致仁宗不悦而退朝。包拯百折不挠,继续弹劾张佐尧,前后共有六次之多。最终让仁宗作出了让步。
    呕心沥血 为民请命 
    北宋王朝进入中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逐渐消失,因循苟且、贪污腐败之风蔓延,官僚盘剥,农民苦甚。因此,包拯在以大无畏精神肃贪反庸的同时,还呕心沥血为民请命。 
    当时,赋税名目繁多,最普遍也最难使人应付的是折变、支移以及头子、仓耗。所谓“折变”,是将明文规定征收的物品,按官府临时需要折合成现钱或其他物品交纳。折来变去,官员们从中牟利,纳税人负担加重。“支移”是将就地交纳的税粮移到其他地方交纳。如果移地交纳现金,官方还要索取“脚钱”。“头子”与“仓耗”都是按赋税的一定比例增收的附加税,只不过后者找一个“仓库损耗”的名义,巧立名目而已。 
    包拯得知陈州五县的折变问题十分严重,立即上奏折《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奏议中说,一斗小麦市场实价50文,却被官府折变为100文,外加脚钱、头子、仓耗40文,共计140文,必须立即取缔,改为按市场实价计算或“纳本色”,即以实物交付。 
    包拯还发现淮南、江浙、荆湖等地同样存在折变问题,其程度之严重不亚于陈州。他心急如焚,连续四奏免除江淮两浙的折变。包拯要求停罢或减轻苛捐杂税,“民欢呼至泣下”。 
    在奏议中,包拯还指责一些地方官吏“虽有前件圣旨指挥,本处官吏并不遵禀”,并具体指出:“发运司但务岁计充盈,不虑民力困竭,上下相蒙,无所诉告,为国敛怨,莫甚于此。” 
    此外,包拯赈救的范围不仅包括灾难深重的农民,而且包含更广泛的民生。罢巡驿、保民田、除放欠、改盐法、救饥馑的奏议,都给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利益。 
    开封府流传着包公“开后门”的故事。说是包拯主开封府政期间,各地民众纷至沓来,申诉冤情。但是由于衙役道道把关,许多状纸到不了包拯手上。包拯知道后,决定打开其办案大厅的后门,让平民百姓可以直接进入衙堂,向他面诉案情。拳拳之心,在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中为后人所传颂。 
    严于律己 为官清廉 
    42岁时,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 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 
    包拯也因“端砚事件”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 
    令人钦佩的是,从政25年间,包拯弹劾过不少官员,记恨者比比皆是。但他依然能在官场上破浪行舟,我行我素,原因就在于包拯本人廉洁如水,清若明镜。欧阳修在《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中这样赞美他:拯性好刚,天姿峭直,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他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据司马光《涑水纪闻》所载,他知庐州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戮之,自是亲旧皆屏息”。横行霸道的官员为之收敛,堂舅犯法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发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训,叮咛子孙务必将清正廉洁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包孝肃公家训》) 
    包拯曾执政开封府,其间,他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治京有方,堪为中国官僚的模范。如今,在开封,我们会发现包公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如开封府、包公祠、包公湖、包公豆等。 
    嘉公式七年(公元1062年),包拯在枢密院处理政务时突然发病,自此卧床不起,一代名臣,与世长辞。他病逝时,“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 
    千百年来,为官清廉、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包公精神,跨越时空,备受人们推崇。如今,包拯及其所代表的精神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也为今天的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借鉴。
(作者:付艳波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