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千年妙笔“汝阳刘”
千年妙笔“汝阳刘”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8 17:29:3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中国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体系,维持这个体系正常运转的工具便是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而毛笔居四宝之首。可见其在创造、整理、记录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毛笔承载了厚重的中华文化。在河南的一个普通村庄——汝阳刘村,加工、生产毛笔的工艺传承了千年,被称为文化“活化石”。近日,记者来到七贤民俗村,见到了“汝阳刘”毛笔第六十六代传承人刘好友,他向记者讲述了“汝阳刘”毛笔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技艺传承的奥妙。

    ■“汝阳刘”毛笔的来历

    6月5日,记者来到七贤民俗村非遗街上的建德笔庄。在院内的书画室里,记者见到了“汝阳刘”毛笔传承人刘好友。只见他挥毫泼墨,左右开弓,双峰自如,并左右逆笔、侧笔,写出来的字古朴、自然,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说起毛笔,就不得不提我们‘汝阳刘’毛笔。”当刘好友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毛笔展现在记者面前时,仿佛打开了一扇中国传统文化血脉延续的大门,曼妙奇特,别有洞天。

    今年66岁的刘好友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汝阳刘”毛笔的第六十六代传承人,他与同胞兄弟刘好勤、刘好奎、刘好亮一起从小就跟随父亲刘家祥制作毛笔。“汝阳刘人以笔业为生,几乎家家都出笔工,户户会制作毛笔。”刘好友说。

    据刘好友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毛笔,只是当时工艺粗糙原始,笔头是用丝线把毛系在木杆或铁、铜管的外边。

    到了秦朝,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征平定匈奴、修筑长城,历时多年,与秦朝都城长安(今西安)相距较远,需要大量书信与朝中来往,靠刀刻竹简极不方便,而原始粗糙的毛笔,笔头易散,又容易脱落,很不应手,蒙恬在实践中突发奇想,把笔头装入竹管内,用胶粘紧,用之大为顺手耐用。至今2000多年,毛笔的基本工艺仍然没有改变。所以,后世制笔人都尊蒙恬为“毛笔鼻祖”。

    西汉初年,刘邦将蒙恬创造的制笔工艺纳进汉宫,命其刘氏族人学习研究,所制之笔作为宫廷专用毛笔。到了西汉末年,刘邦的第八世孙刘钦及其子刘演先后在南顿(今项城县南顿镇)当县令,也把毛笔制作带到了南顿。

    后来王莽篡汉,追杀刘邦后裔,这时刘钦已经去世,刘演带领全家逃亡路过汝阳郡境内(今项城市孙店镇汝阳刘氏村)时,其子刘彦突病,刘演就把刘彦托付到一个农家里,自己带着其他家人逃往湖北春陵。刘彦病好后,和救治他的这家女子成婚,专司制笔,过起了平民生活。刘秀称帝后,寻找刘彦的下落,最终在汝阳郡北的一个无名小村(今汝阳刘氏村)将其找到,后接回宫中,封为御笔王,在御笔坊专管毛笔的制作和宫廷的供应。

    后来由于刘彦过不惯奢侈的宫廷生活,多次要求回农村生活。光武帝刘秀顺从了刘彦的心愿,将刘彦一家送回其当年避难的农村,并将该村封为汝阳刘氏村,毛笔也赐名为汝阳刘毛笔,继续转为宫廷做笔。从此汉刘邦第十代孙刘彦遂带子孙继承、精研、发展毛笔技艺。2000多年来,“汝阳刘”毛笔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风云、朝代更替,但始终流传有续,从没间隔,而且工艺质量更加炉火纯青。

    ■制笔之艺成就为人之道

    那么,“汝阳刘”毛笔到底有何秘密,使得一支简简单单的毛笔历经千年而不衰呢?

    “‘汝阳刘’毛笔制作精细,工艺流程有分毛、脱脂、去绒、装毛、齐毛、垫毛、切毛、梳毛、修毛、成头等128道工艺,祖传秘要,艺师要求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坐方凳而不能坐靠椅。”刘好友说,这是祖传的规矩,不能更改,因靠椅不能聚精会神,不能聚精会神就不能把神融入到笔端,就不能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下道工序就很难纠偏,最终很难制出通神达意的好笔。

    在刘好友看来,制作“汝阳刘”毛笔的技艺,早已把历史文化、治国齐家、做人修德等融入到了每一道工序中。

    刘好友告诉记者,他们兄弟受制笔一辈子的父亲刘家祥的影响,做事沉稳、踏实,从不自满、浮躁。

    “在我的记忆里,老父亲就定格在做毛笔的时候。”一个板凳、一条围裙、几个盛水的瓷盆、还有老父亲全神贯注的神情,刘好友对父亲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样。“我经常在门口看到他一根根地挑选动物的毫毛,不断地添加、挑出,最后再将笔尖含在嘴里,用舌头感知是否达到标准。”

    “父亲做笔一辈子,从不投机取巧,毛笔的每一个工序都仔细琢磨,由此养成的性格特点,我们小时候就耳濡目染了,他也教育我们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刘好友说,正是一代一代的“汝阳刘”老手艺人做事正直守信的人格魅力,将包容、谦和、博大、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等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了“汝阳刘”毛笔中,久用“汝阳刘”毛笔的人多有一种鬼使神差、思想升华、品格修善的感觉。

  ■“义之妙笔”传千古

  “汝阳刘”毛笔自汉代就为宫廷专用,技艺精湛而名扬天下。所以,被后来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推崇膜拜,多为得到一支御笔坊毛笔而欣喜不已,其传奇故事亦数不胜数。

    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刘备征战,多次路过项城,久慕“汝阳刘”毛笔之名而未能得之。赤壁之战时,项城是曹军后防,曹操在项城住了100多天。一天夜晚,曹操诗性大发,立刻挑灯挥豪。可是毛笔怎么也不应手,这时突然想起“汝阳刘”毛笔就在此地,连夜让项城人应徇(丞相属臣)建安七子之一应瑒父子陪同,深夜骑马到汝阳刘村拜访,观看了刘氏制笔流程和家传秘籍,惊叹道:这与带兵打仗、治军、治国、治人无二乎。然后和刘氏先人品酒论诗,直至天明。

    刘氏先人方知是曹丞相夜访,吓得魂不复体,连连叩拜。曹操大笑道:不要惊怕,看了你的制笔工艺,使我毛塞顿开,严明治军、善纳人才,孙刘必败矣!刘氏先人早已听说曹操带兵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十分敬重,连忙用铜管专制了一支狼毫紫尖笔送给曹操。

    曹操当场挥毫试之,挥洒流畅,得心应手,大呼曰:奇妙!奇妙!神来助我也。从此,“汝阳刘”专制的铜管紫尖狼毫与曹操行影不离,并常在朝臣中炫耀。蔡邕、钟繇等大臣都是在曹操的影响下,想法得到了“汝阳刘”毛笔,并用其写出高古自然、千古叫绝的书法,成为书法鼻祖。

    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谢安和大书法家王羲之是儿女亲家。公元380年的秋天,谢安回太康老家探亲,太康离项城汝阳刘村相距不是太远,于是谢安来到汝阳刘村,购得数管上乘精制的毛笔,送给亲家王羲之两支,王羲之挥毫写下《兰亭序》,拍额称绝,连声赞曰:“妙笔!妙笔!”因此,汝阳刘村被称为“妙笔之乡”。

  ■入驻七贤民俗村 传承“汝阳刘”毛笔

    据刘好友介绍,清末、民国时期,“汝阳刘”制笔人在各省开设笔庄,较为著名的有步青斋、文林堂、一言堂、天孙斋、太和堂、文亚斋等,“汝阳刘”毛笔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普及。素有“北有‘汝阳刘’、南有‘湖笔’”之美誉。2000多年来,无论是艰难岁月或国运昌盛,“汝阳刘”毛笔一直以那种高贵充满文化使命的姿态,引领着中国毛笔行业前行,逐步形成了以“汝阳刘”毛笔为主的中国毛笔文化。

    如今入驻七贤民俗村建德笔庄,刘好友希望能够把这项传统的纯手工的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以前我们的制笔技艺就是家传绝技,现在希望通过七贤民俗村的文化平台,我们义务教授更多的年轻人学习这项古笔制作技艺,使‘汝阳刘’毛笔能够传承下去。”刘好友说。

(作者:宁江东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探秘观星台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