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漫话宋锦
漫话宋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8 9:38:4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上,除了会议本身的内容外,吸引公众眼球的还有两样东西:一是“APEC蓝”,也就是会议期间北京洁净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另一样就是“新中装”了,这是与会的各经济体领导人和代表一起拍摄“全家福”时所穿的特色中式服装。其中,男领导人服装的主要面料叫做“宋锦”。 
    中华织锦 源远流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十分发达的国度,纺织业同样历史悠久。政府劝课农桑,百姓男耕女织,这就是几千年来的中华农桑文化。在纺织业上,以纺织的原料麻、棉、毛、丝为标准划分,中国古代纺织品中,最华贵的莫过于以有“纤维皇后”之美誉的蚕丝为原料织成的丝织品了。人们常挂在嘴边的“绫罗绸缎”一词以及绢、绡、绨、绮、纨、缟、缯等,说的都是丝织品。而在各种丝织品中,结构最复杂、工艺最精湛、品质最高档、价格最昂贵的熟丝织品那就非锦莫属了。南宋学者戴侗在其《六书故》一书中说“织采为文曰锦”,也就是说,丝之为锦,是用彩色的蚕丝线织成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精美织品,其纹样在各种提花丝织品中最为丰富,因而代表着我国古代丝织工艺的最高水平。至于众多包含“锦”字的成语,如“花团锦簇”“锦衣玉食”“衣锦还乡”“锦心绣口”“锦囊妙计”“锦瑟年华”“前程似锦”等,无不印证着锦的精美。 
    织锦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诗经·小雅·巷伯》中有“萋兮斐兮,成是贝锦”的诗句,说的就是用花纹交错的彩色蚕丝织成的贝锦。《诗经·郑风·丰》中“衣锦衣,裳锦裳”,说的是一位渴望出嫁的女子身着锦衣,但又在外面罩上麻布衣,可见锦衣的珍贵。《诗经·秦风·终南》中“君子至止,锦衣狐裘”的诗句,《礼记·玉藻》中“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的记载,正如东汉训诂学家刘熙在其《释名》中所说:“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锦之华贵由此可窥见一斑。 
    考古发现已证明,西周时期已经出现较为简单的织锦。春秋时期,织锦的数量逐渐增多,技艺也有明显进步。战国时期,织锦的风格初步呈现出多样化,具有“母天下锦”之美誉的中国三大名锦的第一座里程碑——蜀锦已经兴起。到了汉代,织锦的品种结构和图案色彩进一步丰富,制作工艺有了大幅度提高。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锦,代表了汉代织锦的辉煌成就。 
     地方志和文学作品中也有记载。汉代陈留郡是织锦中心,其辖境内的襄邑(今河南省睢县)以织锦著称,《范子计然》一书有“锦大文出陈留”的记载,王充《论衡》中也说“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续修睢州志》中有“濯锦池”之说,“盖邑之善织锦者,环池而居,故得名焉”,以至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为“锦”作注时干脆说:锦乃“襄邑织文”。到了西晋时期,左思在其《魏都赋》中还说:“锦绣襄邑,罗绮朝歌。”至于蜀地成都,汉文帝时期曾在此设置专管蜀锦生产的锦官,成都因而也就有了“锦官城”之称。辞赋大家杨雄在《蜀都赋》曾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其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 
    三国时期,蜀国织锦十分繁荣,左思在其《蜀都赋》中描述蜀都成都:“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诸葛亮治蜀,“军中之需,全藉于锦”(明·曹学《蜀中广记》),他也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诸葛亮集》),织锦成为系于国家存亡的产业。此后的两晋、南北朝及隋唐,蜀锦一直是最主要的织锦。 
    隋代的织锦,没少便宜那个奢侈无度的隋炀帝。“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对他的辛辣讽刺。大唐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开放的盛唐气象让人们极重服饰,加上受西域、波斯等外域文化影响,服装以着锦为时尚。图案风格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丝织工艺家窦师纶,精通丝织品图案设计,设计的蜀锦品种被称为“益州十样锦”。他设计的新颖绫锦瑞祥和宫绫,“章彩奇丽,蜀人谓之陵阳公样”(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宋元时期,三大名锦中的宋锦和云锦相继形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中“云锦”形成于元,在蜀锦和宋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因其质地缜密厚实、色彩富丽堂皇,宛如天上云霞,故称“云锦”。元明清三代,云锦一直为皇家御用,其通身的珠光宝气彰显的是皇家气派。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