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品读开封:无价之宝话州桥(下)
品读开封:无价之宝话州桥(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4/22 9:27:3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二、拱形古州桥与北宋州桥之间究竟有何关系?

        众所周知,从北宋亡到明朝兴,其间250多年的漫漫历史中,古老的开封城与众不同的就是因黄河水患而屡毁屡建,在原来的城址上“层层叠压”。同样,宋州桥也是在完全相同的位置上,随着汴河淤塞而淤没,后代人在新的标高上再重建。

        《开封古州桥勘探试掘简报》认为:古州桥是“利用了北宋州桥原基,改修了桥墩,增修了桥,改棚梁式石桥为砖石结构的拱形桥”。这一推论显然认为古州桥是在宋代州桥“原”基础标高上,把“密排石柱”改修成墙形“桥墩”,“增修了桥”,仅仅改建了上部,把北宋州桥的“棚梁式”石桥改修成了砖石结构的“拱形桥”。

        我认为《开封古州桥勘探试掘简报》的推论与考古发现不吻合,疏于臆断,关键是没有从桥梁结构原理对发掘探明的情况进行分析。考古发现桥墩下纵横摆放的三层大方木,真的会是北宋州桥“密排石柱”下的木筏基吗?我说:否!

        1.《开封古州桥勘探试掘简报》说“桥基可见到密排两层方形长木,上层南北放置,下层东西放置,方木宽0.35米、厚0.30米”。按古代桥梁基础施工常理:北宋州桥承重结构为“密排石柱”(即稠密的独立石柱),独立石柱基础并不需“筑筏为基”,而是做“桩基”。大体做法是先垂直向泥土里打木桩,然后,在桩顶用木板铺垫一下,成为独立石柱的基础,且两排石柱基础之间无须相连,铺垫的木料根本无须60厘米至70厘米厚的两层。仅从工程结构就可推断,《开封古州桥勘探试掘简报》描述的两层方形长木结构不可能是宋代州桥的“桥基”!

        2.《开封古州桥勘探试掘简报》说“南北放置的方形长木压在桥墩下,既是桥墩的基础,也是桥孔地面垫层”,这一推断不合工程原理:

        其一,如果“南北放置的方形长木”是“筑筏为基”,依据受力分析,它应直接“压在桥墩下”,而且必须伸出两侧桥墩之外(不需拉通桥洞兼做地面垫层)才能合理受力,起到桥墩基础的作用。按此做法推算,每一侧桥墩到河岸至少6米,主孔洞宽5.8米,压在桥墩下“南北放置的方形长木”就需20多米,沿桥孔东西向又满铺30米,仅此一层就用了二三百方木料。“筑筏为基”是不可能这样干的。

        其二,考古发现在“南北放置的方形长木”上层,还有“顺桥墩东西向各铺放两排方形长木”,并有一排压在桥墩下。古人“筑筏为基”时,桥墩不会有意压一排东西向的长木,它不仅完全多余,而且使桥墩受力不均。

        其三,特别是最下一层“东西向”放置的长木,它们埋在泥土里,根本不能有效受力,白白浪费。古人再傻、再富也不会这样“筑筏为基”。因此,《开封古州桥勘探试掘简报》提到的两三层方形长木,根本不是宋代州桥“木筏基”的做法。

        那它可能会是什么呢?很明显,不管排列层次、纵横排列结构、断面尺寸、受力体系,与北宋“棚梁式石桥”的“桥面”结构雷同,极可能是北宋州桥上部“桥面”的木梁结构!

        3.前面已经提到:桥孔地面上“在靠近两侧桥墩底部,顺桥墩东西向各铺放两排方形长木,其余均以石板铺墁,石板大小不一,铺墁也不规则”。如此现象令人疑惑,“顺桥墩东西向”是水流方向,理应全用石板铺墁,根本无须“顺桥墩东西向各铺放两排方形长木”。我推测:当初,在北宋“桥面”上建桥墩时,桥洞地面也应该是用“东西向方形长木”满铺的一层,压到桥墩下的“东西向方形长木”显然不能拆除,桥孔中间可以“拆除”掉的,就换成了“大小不一,铺墁也不规则”的石板铺墁。这两排就是北宋桥面上层“残余”的东西向方形长木,不会有意放置。它和“上层南北放置,下层东西放置的密排两层方形长木”,共计三层,构成了完整的宋代州桥上部的“棚梁式桥面”。

        4.明代墙形“桥墩”是把宋代州桥的“密排石柱”改修成墙形“桥墩”了吗?不!其实毫不相干。

        如果明代人把“密排石柱”“改修(成)了桥墩”,工程合理的做法是:把每两个“石柱”砌砖连起来就行。而现在墙形桥墩中,根本没有“石柱”残迹!因此,拱形古州桥并没有把“密排石柱”“改修(成)了桥墩”,只可能是把淤死的北宋州桥“桥面”当基础,在上面直接新建桥墩。

        结语:

        1.综上所述,我认为:砖石结构的拱形桥与北宋州桥完全是在同一位置上叠压的两座桥,不是“利用了北宋州桥原基”,并“改修了(墙形)桥墩”“增修了桥”,而是北宋以后,后人利用淤死的宋代州桥“桥面”作基础,在上面重建的砖石结构的拱形桥!极可能是“明州桥”叠压在“宋州桥”之上的“桥摞桥”现象。

        2.根据开封城市变迁状况,不难想象,北宋亡后特别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河决。自汴城迄东至陈留、杞县,汴河及堤皆为所淤”。北宋州桥会随汴河淤塞逐步淤埋在河床里。几百年来开封城地面不断升高,起到城市排水作用的汴河河床随之升高变窄,北宋以后的人不会从河床淤泥里“挖”出淤死的“宋州桥”,在淤泥里建新桥,而是把淤死的北宋州桥“桥面”作桥基,在上面重建拱形桥。

        3.文化层地层是考古断代的依据,如果拱形古州桥“桥墩”下的木结构层与宋代地表面一致,以上推论不仅符合工程历史逻辑,而且能证实这一层木结构确实是北宋州桥“桥面”,而不是“桥基”。

        据《开封古州桥勘探试掘简报》记述,古州桥“桥面”埋于现代路面4.3米以下, 砖厚1米,孔高6.58米,就是说现代路面以下11.88米是拱桥桥墩的“桥基”。而据考古资料记载, 开封的宋代文化层在地下11米左右。这也说明拱形桥的桥墩应当恰好是压在北宋州桥“桥面”上。

        4.很遗憾,开封文物工作者没有机会和条件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宝贵资料进行再探索。古州桥发现至今,有志之士和政府一再意图开发古州桥,国家也正启动古运河“申遗”, 古州桥如能面世,肯定是浓抹重彩的一笔。

        我之所以对《开封古州桥勘探试掘简报》进行深思考,不是对《开封古州桥勘探试掘简报》本身进行臧否评判,而是希望能提升对发掘探明宝贵成果的重视程度,企盼能展开针对古州桥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宋喜信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汴京物语:砖窑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