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百年河大,我们一起感受大学之道
百年河大,我们一起感受大学之道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2/9/21 8:32:00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数:
文章摘要:9月25日上午10点,河南大学百年校庆庆典大会将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在此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去河南大学感受那热火朝天的欢庆气氛和那“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

    校风校训,止于至善

    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训,既饱含着学校的建校宗旨,又寄予对学生的希望要求,更担当了社会的风气教化。感受一个河大的校风校训,感受河大大学之道。

    校歌

    嵩岳苍苍 河水泱泱   

    中原文化悠且长   

    济济多士 风雨一堂   

    继往开来扬辉光   

    四郊多垒 国仇难忘   

    民主是式 科学允张   

    欹欤吾校永无疆!

    欹欤吾校永无疆!   

    《河南大学校歌》诞生于1940年,由嵇文甫先生作词,陈梓北先生谱曲。当时中华正遭受日寇侵略,河南大学辗转搬迁,经鸡公山、南阳镇平,最后停留在伏牛山深处的栾川县潭头镇办学达5年之久。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河大师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时任文学院院长嵇文甫先生创作了《献给祖国》、《走出象牙之塔》等抗战歌曲;教育系教授陈梓北长于作曲,曾为《纪念鲁迅歌》、《远征进行曲》、《七七中学校歌》等谱曲,编有《抗战歌曲选》。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河南大学创作《河南大学校歌》,通过广大师生传唱,树起河南大学战旗,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济济多士”,在苍苍嵩岳下,泱泱黄河边,“风雨一堂”,坚守“悠且长”的“中原文化”,“四郊多垒,国仇难忘”。   

    1992年庆祝河南大学建校80周年时,由中文系张予林作词、音乐系张彬谱曲,创作了新的《河南大学校歌》。2002年9月20日,河南大学迎来建校90周年校庆,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河南大学,歌唱家杨洪基领唱《河南大学校歌》,展现了全体河大人爱校强校的光荣与梦想;同时河南大学恢复使用1940年的《河南大学校歌》,并根据时代发展,将原歌词中的“三民”与“四维”改作“民主”与“科学”。

百年河大,感受大学之道

河南大学校徽

    校徽

    1994年工艺美术系青年教师肖红设计河南大学校徽,并沿用至今。该校徽图案为正圆形,外圈与内圆为蓝色,象征理想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中间黑体英文字母与下放的创校年号为绿色,代表教育与勃勃生机;蓝底下的“河大”两字为由右至左的篆书题,标志着河南大学悠久的历史文化;校名下方的水浪,象征位于黄河岸边、中原文化与文明发祥地的河南大学历史久远。

    校训

    河南大学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校训,培养出近40万优秀学子。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学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诫师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优良品德。“亲民”又为“新民”,意为启迪百姓心智,使百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就是将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断求取进步。对于“止于至善”,宋代硕儒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 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就是说,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河南大学大门于1936年建成后,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书写悬挂在大门背面,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大门建成后不久即遭“七七”事变,历经八年抗战,未毁于战火。1953年,校大门背面的校训被去掉。2002年庆祝建校90周年之际,河南大学校大门彩绘一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又重新悬挂于大门内侧。著名作家周而复校友题写的校训被镌刻在北京校友会捐赠的灵璧石上,矗立于大门通往大礼堂中轴线南端。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予河大学子以光大学术,恢宏文化的启示,一入校门便油然而生对国家、民族崇高无上的历史责任感。

    校风

    团结 勤奋 严谨 朴实

(作者:本站 责任编辑:丁永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