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名天下,司马范程亦大家。周柏唐碑稀世宝,颓垣依旧有光华”。参观名闻天下的嵩阳书院,有一种说不尽的惬意。在初夏阳光的温煦沐浴下,我怀着期待已久且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这座位于中岳嵩山腹地的千年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嵩阳观,始建于北魏,是佛道活动的场所,于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更名为嵩阳书院,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以宋代程颢、程颐传播洛派理学而著称于世,学风之盛名震儒林,成为造就人才的高等学府。置身于嵩阳书院,我仔细地观察着它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心中萌生出无尽的遐思和几多浪漫的情怀,仿佛成为书院里的一名虔诚学子。遥想当年,腾子京、张九成、王铎、傅而师等学子英才围坐在杏坛前以及苍柏下,聆听范仲淹、韩维、司马光、李纲等名师先哲讲课,是多么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书声彻户外,问难无虚日”,嵩阳书院以它的千年韧性,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先圣殿、讲堂、泮池、道统祠、藏书楼……每到一处,都能听到许多撩人心弦的故事。此间,讲堂就出了一个“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
北宋儒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在嵩阳书院讲学时,学者云集,受业生徒多达百人。有一冬日,福建人杨时、游酢欲拜师求学,千里迢迢来到嵩阳书院的讲堂前,只见门窗紧闭,便悄悄顺着门缝往里看,瞧见火炉旁一位老人正闭目休憩。二人不便打扰,便站在门前等候。此时风雪正紧,二人久立不动,手脚都被冻麻木了。程颐醒后起身开门,见杨时、游酢已成积雪没过了膝盖的“雪人”,心感其诚,收为弟子。二人跟随程颐从师受学,刻苦钻研,勤学不倦,后来与吕大临、谢良佐同为程门的四大弟子,成为有名的学者。
嵩岳寺塔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其内部则是一个砖砌大空筒,有几层木楼板。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该塔塔心室作9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塔下有地宫。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