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南日报社打造的全国报业首部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先后落地中国文字博物馆与清明上河园,吸引众多观众互动体验。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 摄
研究人员通过科技手段让古造像芳华再现。 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宾阳中洞莲花藻井复原彩绘。 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邀你至汉家”三维虚拟云展览。 河南博物院官网截图
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复原模型图。 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屋檐上的吉祥语”展览。 河南博物院官网截图
核心提示
河南博物院的云上展览让古老文物跨越时空“活”在眼前;龙门石窟研究院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实现了流散文物的“身首合一、数字复位”;在科技的加持下,古老殷墟,展露新姿……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跨越时空壁垒,在数字时代焕发磅礴生机,正是我省对“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的生动实践。
龙门石窟:数字复位 弥合沧桑
伊河潺潺,在龙门石窟万佛洞前室南壁,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静谧伫立。国庆中秋假期,游客们惊喜地发现,通过手机AR扫描,佛像发髻以下至鼻梁以上损毁的部分竟在屏幕上“重生”了——佛像面庞丰腴,璎珞随身形轻垂,盛唐的雍容气度扑面而来。
数字技术让千年文化遗产以全新方式“活”起来。在龙门西山宾阳中洞前,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先生正举着手机,通过AR技术观赏1500多年前的穹顶藻井原貌。“太神奇了!”他感叹道,“数字技术让褪色的文物重新绽放光彩。这趟龙门之行让我更加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走进龙门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实验室,激光扫描仪正在为残像拍摄超高精度“CT”,技术人员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将海量的数据逐步转化为精细的三维模型。
“文物保护既要守正也要创新。数字化让我们找到了古今对话的新路径。”龙门石窟研究院文物保管展示与文献资料中心工作人员张国锋介绍,团队在获取三维数据后,会参考历史文献和老照片,在电脑上精准复原佛像的眉眼轮廓与面部线条。
技术革新为文物保护工作注入了新活力。龙门石窟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高俊苹介绍,通过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院与相关机构合作,成功实现了多件文物的“数字回归”。
“我们对石窟本体进行高精度三维数据采集,与流散文物的三维数据进行匹配比对,确认其在洞窟中的原始位置。”高俊苹解释,“这个过程就像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拼图游戏。”
在宾阳中洞,通过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人员精准还原了最初的矿物颜料成分——青蓝为底,金线勾边,飞天环绕其间,数字复原技术让昔日皇家石窟寺院的庄严华美得以再现。
奉先寺的数字化实践同样令人惊叹。卢舍那大佛龛北壁的无量寿佛,佛首早年流失海外。通过数字建模与3D打印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佛首与洞窟残存躯体的“数字合璧”。
创新探索结出丰硕成果。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流散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构建了流散文物数字化复位研究的方法体系,解决了数字复位研究中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该项目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数字化技术架起了古今对话的桥梁。”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表示,“它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变得可触、可感,让专业研究成果更好地走向大众,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河南日报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殷墟博物馆:古老文明 光影新姿
殷墟博物馆“伟大的商文明”展厅。 曲海庆 摄
“看,‘子’字变成了奔跑的猎人!”10月5日,安阳殷墟博物馆三楼“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展厅内,激光投影在巨大的艺术甲骨造型上流转,16片甲骨的钻凿痕迹与卜兆裂纹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清晰呈现,“狼”“弓”“鼓”等甲骨文字形随光影变幻成鲜活场景,再现了商代田猎庆功的热闹画面。来自北京的小游客李萌雨一边惊叹,一边用手机拍下这一幕。
自2024年2月开馆以来,殷墟博物馆已接待游客320万人次,数字化展示正是其成为“顶流”的核心密码。该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技术,如通过青铜铸造模拟、裸眼3D大屏和沉浸式数字体验厅等形式,让历史文物在这里复苏,让人仿佛穿越回商王武丁的繁荣时期。
互动参与让文化传播更具活力。在“伟大的商文明”展厅,透明LED屏与虚拟影像交织,亚长牛尊的纹饰细节纤毫毕现,屏幕上的动态演示直观解读了这件青铜器的盛酒功能,让游客秒懂古人生活的智慧。在甲骨文互动区,十多种数字体验项目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正如浙江游客朱女士所言:“科技让文物活了起来,这样的博物馆逛不够。”
数字技术更实现了文明的永续传承。20多件珍贵文物通过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借助裸眼3D技术在同一空间“聚合亮相”,不仅让观众获得震撼体验,更完成了文物数据的永久保存。夜间开放时段,无人机还在博物馆上空勾勒出甲骨文符号,与沉浸式演出《再现·大邑商》共同点亮殷墟夜空,构建起昼夜联动的文旅消费场景。
“我们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平台。”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表示,观众可以通过沉浸式数字体验,看到商王武丁时代的盛景,感受商代的环境、盛大的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甲骨文中的数字密码到展厅里的光影魔术,数字赋能下的殷墟,正以年轻的姿态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厚重故事。
河南博物院:云上观展 身临其境
“雨林秘境——墨西哥玛雅文明大展”中的美洲豹形旗座。 河南日报记者 王铮 摄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河南博物院参观人数屡创新高。“雨林秘境——玛雅文明超沉浸探索体验展”更是游客口中的人气王。参观这个展览,无须飞越太平洋,只需要一个VR眼镜,转瞬之间就能置身于尤卡坦半岛的密林深处。
“VR技术营造出的虚拟场景十分逼真,无论是细腻的画面质感还是精准的音效定位,都让人身临其境,让不同文明的对话在中原大地上演。”10月7日,来自山东的游客吴先生说。
由此可见,当文物插上科技的翅膀,数字化会赋予博物馆全新的表达方式,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丰富的沉浸式交互场景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穿越时空隧道,感受文明之光。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创新,让“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在指尖上“动”起来、“活”起来。
不久前,河南博物院推出了“邀你至汉家”三维虚拟云展览,以汉代陶庄园文物三维模型为基础,构建汉代庄园三进四合院的三维虚拟展示元空间,重点聚焦汉代庄园的衣、食、住、行,打造庄园迎宾、宴饮、厨房劳作、农耕、仙居等五大虚拟动态展示空间,并通过线上互动体验,引导观众进入汉代庄园历史文化空间,感受和体验汉代文化。
据了解,此展览链接文物展览80个,展示相关文物220件,实现了文物三维展示、视频展示、图文展示等多种线上互动体验。
记者打开河南博物院官网,进入“屋檐上的吉祥语——馆藏汉代瓦当云展”“古城暗战”“‘国宝初识·莲鹤方壶’数字文物展”等线上展览,真实体验了足不出户即可云上观展。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河南博物院的云上展览,让文物“触手可及”,实现了文化影响最大化。
除此之外,为了加强与观众互动,增加展陈方式的趣味性,河南博物院通过融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技术,全新升级华夏古乐场景演出,让音乐文物奏出“千古绝唱”;推出沉浸式文物讲解剧《国宝奇妙游》,让国宝“开口说话”;策划推出系列短视频《中原藏珍》,让游客在手机上随时随地与文物零距离“对话”。
数字时代,一件件文物让人大开眼界,借助互联网传播,一个个文物展览走进千家万户。“河南博物院现藏文物24.9万件,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与展示中心。未来,河南博物院将持续实施数智赋能计划,继续秉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风尚,为公众带来更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体验,让博物馆更好融入大众生活,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河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河南日报记者 杜军)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新火 传承不息
秋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考古学院的石窟寺文物修复实训室内,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正在进行。学生们轻点屏幕,一座通过3D技术高清复原的龙门石窟奉先寺便缓缓展开,佛像衣纹细腻,彩绘色泽瑰丽,千年前的盛景仿佛触手可及。
“很震撼,就像穿越回了唐代。”一位学生兴奋地说。这门课用的正是学校自主研发的“龙门石窟虚拟仿真复原展示系统”。此前,该系统参展作品亮相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展台,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本次大会我省唯一的参展院校。
让珍贵的文物“活”起来,是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校园一角,一座清代的郭氏大院古朴典雅。这处不可移动文物被精心迁移复建于此,化身“豫见·河洛印象文化馆”,成为师生们触摸历史、开展美育的活态空间。
非遗的种子,也在这片职教沃土中生根发芽、焕发新枝。
走进王飞剪纸大师工作室,纸屑纷飞中,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逐渐成形。学生们在该校教师、省级非遗项目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飞的指导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我们不仅学手艺,更思考如何让老手艺走进现代生活。”剪纸艺术社成员赵雨桐说。据悉,该校“纸落生花 匠心传承”非遗剪纸培训项目曾获评河南省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小剪刀”剪出了大天地。师生们开展的剪纸文化扶贫活动,已累计带动312名残障人士就业,人均年增收8400元。他们创作的“非遗剪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还走出国门,亮相G20峰会教育部长会议。
豫剧的韵律同样在校园回荡。马金凤大剧院内,戏曲专业的学生们正在排练经典剧目。学校构建了独特的“理论+实践+创新”教学体系,聘请非遗传承人与高校教师共同授课,让马派艺术薪火相传。
“在这里,我们既能扎扎实实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被鼓励大胆创新。”一位正在练功的学生说。如今,学校已走出了16位国家文华奖、梅花奖得主。
这份文化传承的担当,更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学校与意大利巴勒莫大学共建中意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为文明互鉴搭桥。创立的“古都奇遇”研学项目,吸引了众多国际青年前来体验中原文化。
令人自豪的是,该校学子作为全国职业院校的代表,登上联合国“未来峰会行动日”边会的讲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学生参演的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也多次走出国门,在英国、韩国的舞台上一展风采。
从让文物“活”起来的数字科技,到助力乡村振兴的非遗技艺;从传承经典的戏曲舞台,到对话世界的自信身影——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里,文化的新火,正燃得格外炽烈。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健表示,“我们将继续扎根中原沃土,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彩,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职教力量。”(河南日报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